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贷、助、补、减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措施。大学生资助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价值取向,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不断创新资助工作模式,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促进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收费制度改革以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1]。据统计,在一般的高校中,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10—20%。其中特困生的人数占5%—10%。如此庞大的贫困生群体及其举步维艰的大学生活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它直接关系到高校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努力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须大力创新资助工作模式,着力构建“物质、精神、服务”三位一体的“立体资助模式”,努力把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
一、什么是“立体资助模式”
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性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以“奖、贷、勤、助、补、减”为主的经济援助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窘,这一经济援助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燃眉之急。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经济援助并没有覆盖到所有需要援助的贫困生,而金钱也不能完全满足贫困生的需要,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仅有补偿性的经济援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发展性的“立体资助模式”。不同意传统意义上单一的经济资助,立体资助模式是分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资助模式。概括的说,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分为物质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支持和服务上的支持。这一立体的资助模式从经济、情感、知识、能力和社会技能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资助支持模式。它摒弃了单一、僵化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创造性的整合各种可能的资源,想贫困生之所想,使其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他们参与竞争的能力,为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障。
二、高校贫困生立体资助模式的工作内容
首先,物质支持是贫困生资助的基础内容,它主要体现在国家对贫困生的经济支持上。目前,全国各高校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勤、助、补、减”为主体的综合经济资助体系,解决了一大批贫困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深入剖析现有的资助体系,我们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如资助总额不足、助学贷款的信用制度亟待建立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完善以贷为保障,以助为主体,以奖为激励,以其它方式为补充的资助体系。高校应当首先加强生源地贷款的力度,以学生家庭和学生本人的信用为担保,给高校减压,避免国家助学贷款成为高校的包袱。其次,要将社会资助作为资助体系的重要部分,建立规范的资金
引进机制,健全资金管理机制。最后,应当遵循“黄金分割规律”[2]。即基本保证贷款占到学生受资助总额的60%左右,也就是说总资助额10000元中,助学贷款6000元,其他资助总额控制在4000元左右,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基本生活,又能激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其次,精神支持是贫困生资助的重要内容。贫困生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他们更需要一种鼓励和关怀,从而摆脱精神贫困的现状。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贫困生普遍存在着自卑、怨恨等消极的负面情绪,需要高校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定位,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要大力营造团结友爱、相互关怀、真诚接纳的良好氛围,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积极作用,组织针对贫困生的活动,使其得到温暖关爱的同时,建立起更加广泛的社交圈子,从而拓展他们的社会资源。高校资助部门还要加强朋辈榜样教育,通过开展“勤工之星”、“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表彰、宣传在自立自强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引导贫困生正视困难,树立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最后,服务支持是贫困生资助的核心内容。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地区和贫困山区,恶劣的学习环境和短缺的学习资源使他们在个人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的培养方面先天不足,这一点在贫困生就业的时候得到凸显,贫困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为贫困生提高综合能力而提供的各项服务支持是新世纪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全新标准和核心内容。例如在人际交往方面,部分贫困生由于自卑心理外加经济上的窘迫,较少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交往圈子狭小,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不足。对此,学校要专门开设相关的辅导班,着力提高贫困生的各项实用技能。此外,学校还应大力开发、不断开拓勤工助学这一良好的服务支持平台,深度挖掘勤工助学岗位的育人功能,着力培养贫困生的基本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
三、贫困生立体式资助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全国高校根据各自的地域特点,结合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采取了很多富于创新性的思路,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在此,笔者将结合这些富于创新性的工作方法,简要谈谈实施“立体化资助模式”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毕业生,资助工作亦不例外,它在帮助学生摆脱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诚实守信、敢于直面困难的人。需要高校在工作中做到助困与育人联动,努力实现“四个结合”:即诚信教育与国家助学贷款相结合、感恩教育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励志教育与奖助学评定相结合、能力培训与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相结合[3]。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针对贫困生的社团和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自强自立、历练人生、爱心奉献、回报社会,努力提高受助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
2、物质帮助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原则
资助工作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经济扶持,还涵盖了对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关爱,彰显人文关怀。实践证明人文关怀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前提,只有对人的关怀才能焕发人的高尚情操,提升人的精神状态。资助工作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关心,对生命的呵护,对生命意义的激发[4]。来自社会底层的贫困生在校园里面时常会感到自己低人一等,觉得自己的言谈举止和社交能力均不如人,这种心理的“泛化”会使他们逐渐“边缘化”,成为校园中的“边缘人”。对此,学校要努力营造和谐有爱、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使贫困生摆脱精神上的“贫穷与孤独”,更加充分地融入大学生活当中去。
3、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的原则
给予贫困生经济的帮助只能缓解他一时的饥渴,渡过暂时的难关,而教会他们实用的技能技巧,却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质量就业,为他们未来的腾飞提供充足的动力。所以,我们在授人以“鱼”的同时,还要授人以“渔”,为贫困生提供知识技能上的帮助。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旨在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的实践计划,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对贫困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学生等多个角色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很好的完成。因此,国家、社会、高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改进学生资助工作现存的问题和难题,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各种资助资源,努力构建更为科学、合理、规范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促进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尚道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8)
[2]严军.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黄金分割律的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8,(11).
[3]杨爱民: “资助”与“育人”结合构建并新型助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7期。
[4]赵贵臣,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1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收费制度改革以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1]。据统计,在一般的高校中,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10—20%。其中特困生的人数占5%—10%。如此庞大的贫困生群体及其举步维艰的大学生活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它直接关系到高校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努力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须大力创新资助工作模式,着力构建“物质、精神、服务”三位一体的“立体资助模式”,努力把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
一、什么是“立体资助模式”
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性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以“奖、贷、勤、助、补、减”为主的经济援助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窘,这一经济援助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燃眉之急。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经济援助并没有覆盖到所有需要援助的贫困生,而金钱也不能完全满足贫困生的需要,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仅有补偿性的经济援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发展性的“立体资助模式”。不同意传统意义上单一的经济资助,立体资助模式是分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资助模式。概括的说,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分为物质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支持和服务上的支持。这一立体的资助模式从经济、情感、知识、能力和社会技能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资助支持模式。它摒弃了单一、僵化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创造性的整合各种可能的资源,想贫困生之所想,使其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他们参与竞争的能力,为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障。
二、高校贫困生立体资助模式的工作内容
首先,物质支持是贫困生资助的基础内容,它主要体现在国家对贫困生的经济支持上。目前,全国各高校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勤、助、补、减”为主体的综合经济资助体系,解决了一大批贫困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深入剖析现有的资助体系,我们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如资助总额不足、助学贷款的信用制度亟待建立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完善以贷为保障,以助为主体,以奖为激励,以其它方式为补充的资助体系。高校应当首先加强生源地贷款的力度,以学生家庭和学生本人的信用为担保,给高校减压,避免国家助学贷款成为高校的包袱。其次,要将社会资助作为资助体系的重要部分,建立规范的资金
引进机制,健全资金管理机制。最后,应当遵循“黄金分割规律”[2]。即基本保证贷款占到学生受资助总额的60%左右,也就是说总资助额10000元中,助学贷款6000元,其他资助总额控制在4000元左右,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基本生活,又能激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其次,精神支持是贫困生资助的重要内容。贫困生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他们更需要一种鼓励和关怀,从而摆脱精神贫困的现状。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贫困生普遍存在着自卑、怨恨等消极的负面情绪,需要高校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定位,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要大力营造团结友爱、相互关怀、真诚接纳的良好氛围,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积极作用,组织针对贫困生的活动,使其得到温暖关爱的同时,建立起更加广泛的社交圈子,从而拓展他们的社会资源。高校资助部门还要加强朋辈榜样教育,通过开展“勤工之星”、“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表彰、宣传在自立自强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引导贫困生正视困难,树立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最后,服务支持是贫困生资助的核心内容。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地区和贫困山区,恶劣的学习环境和短缺的学习资源使他们在个人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的培养方面先天不足,这一点在贫困生就业的时候得到凸显,贫困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为贫困生提高综合能力而提供的各项服务支持是新世纪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全新标准和核心内容。例如在人际交往方面,部分贫困生由于自卑心理外加经济上的窘迫,较少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交往圈子狭小,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不足。对此,学校要专门开设相关的辅导班,着力提高贫困生的各项实用技能。此外,学校还应大力开发、不断开拓勤工助学这一良好的服务支持平台,深度挖掘勤工助学岗位的育人功能,着力培养贫困生的基本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
三、贫困生立体式资助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全国高校根据各自的地域特点,结合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采取了很多富于创新性的思路,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在此,笔者将结合这些富于创新性的工作方法,简要谈谈实施“立体化资助模式”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毕业生,资助工作亦不例外,它在帮助学生摆脱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诚实守信、敢于直面困难的人。需要高校在工作中做到助困与育人联动,努力实现“四个结合”:即诚信教育与国家助学贷款相结合、感恩教育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励志教育与奖助学评定相结合、能力培训与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相结合[3]。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针对贫困生的社团和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自强自立、历练人生、爱心奉献、回报社会,努力提高受助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
2、物质帮助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原则
资助工作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经济扶持,还涵盖了对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关爱,彰显人文关怀。实践证明人文关怀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前提,只有对人的关怀才能焕发人的高尚情操,提升人的精神状态。资助工作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关心,对生命的呵护,对生命意义的激发[4]。来自社会底层的贫困生在校园里面时常会感到自己低人一等,觉得自己的言谈举止和社交能力均不如人,这种心理的“泛化”会使他们逐渐“边缘化”,成为校园中的“边缘人”。对此,学校要努力营造和谐有爱、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使贫困生摆脱精神上的“贫穷与孤独”,更加充分地融入大学生活当中去。
3、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的原则
给予贫困生经济的帮助只能缓解他一时的饥渴,渡过暂时的难关,而教会他们实用的技能技巧,却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质量就业,为他们未来的腾飞提供充足的动力。所以,我们在授人以“鱼”的同时,还要授人以“渔”,为贫困生提供知识技能上的帮助。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旨在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的实践计划,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对贫困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学生等多个角色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很好的完成。因此,国家、社会、高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改进学生资助工作现存的问题和难题,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各种资助资源,努力构建更为科学、合理、规范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促进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尚道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8)
[2]严军.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黄金分割律的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8,(11).
[3]杨爱民: “资助”与“育人”结合构建并新型助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7期。
[4]赵贵臣,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