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它蕴藏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融为一体,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数学。数学就在人的身邊。从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数学。
【关键词】生活 数学 教与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87-01
数学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它蕴藏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融为一体,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多年,觉得只要教师能掌握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中的教学现象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学生就会被神奇的数学而动情,真正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学好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让学习兴趣在数学生活的魅力下滋生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数学家们对数学的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他们作为榜样的力量,具有强大的数学生活的魅力.将这些活生生的内容,以自然的形式溶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美,数学课堂就成为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精彩世界.正如张奠宙先生所言:“当数学生活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生活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如高斯求连续自然数的和的故事,让无数青少年的成为了数学的爱好者.再如古老而又著名的“化圆为方”的问题,看似简单,却难倒了无数的数学家.在一节课上,我以它为主题,在学生利用代数方法求出边长与半径的关系后,指出问题的实质是π能不能用圆规和直尺作出,并介绍了1882年德国数学家Lindmann的研究成果――发现并证明了π是一个“超越数”,再以此为诱因,将问题简化为能不能“化矩为方”?还拓展研究了简单的等周问题.在课堂上学生经历了一次小小的数学生活之旅,也引发出许多“稚化”的思维,体会到了数学生活的魅力.事实上,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生活,有时只要一个比喻、一段典故,都能让数学趣味化,产生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如我常借用古代兵法智慧归纳数学解题思路――“抓住题目中的關键”需要“擒贼擒王”,“增设题目的辅助条件”需要“无中生有”,“分析估算”需要“关门捉贼”,“寻找题眼”需要“打草惊蛇”,“简便计算”需要“偷梁换柱”等.
二、让数学知识在数学生活的海洋中徜徉
数学的知识体系是数学生活的基础或者载体,表面上它似乎没有数学生活的意义,但在我们思考它的背景、经历它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时,数学生活的意义便跃然其间了,“冰冷”的数学知识,也就有了“春暖花开”的时节.也即,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要在数学生活层面上建构.数学生活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加深理解又进一步提升了对数学生活的认识层次.如数学中有许多知识的结构是类似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若能通过类比学习,常常会产生神奇的效果.如每一次数的扩充都伴随着“数不够用了”、“运算的封闭性”等一致的问题;数的加法运算法则与乘方运算法则结构的一致性;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中的内容与研究方法的一致性等.再如对于一次函数学习,一般要经历以函数思想为主线贯穿的“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抽象概念――图象直观――性质归纳――方程(不等式)联系-实际应用”的过程,同时一次函数的学习又为其它初等函数和一般函数的研究提供了经验与反省的基础.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再进行一个又一个题型训练,如此,数学就成为了枯燥乏味的游戏,数学生活的意蕴就断送在僵化的知识和题海中.
三、把生活中的历史故事引入教学课堂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适时地给学生说些数学故事,讲些数学典故,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例为证。
1.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为教育学生看到题目后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把给出的已知条件用足,我向学生讲了一个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高斯小时候学习的故事。一天,教师在黑板上列了一道题目让大家计算:1+2+3+4+5+…+98+99+100=?其他同学都手忙脚乱地在算个不停,唯有高斯不动声色,他以锐利的目光审视算式,一边细心观察,一边用心思考:他想:1+100、2+99、3+98,不是都等于101吗?而教师所写出的这个算式,前后恰巧共有50个101。那么,其总和就应该是5050。同学们都忙得满头大汗,但却没有结果,而高斯却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老师。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数学是有规律的,只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就会找到解决它的捷径。
2.教学“无理数的概念”时,我为学生讲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及无理数的发现者希伯斯如何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执著地宣传自己对无理数观点的精神。既向学生说明科学的真理之来得不易,还从中培养了学生养成为真理而奋斗的良好品质。
3.教学“圆”知识时,我向学生讲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这个故事告诉学生:我国在这方面的知识远远早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几百年,让学生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并决心造福民族的雄心壮志。
四、在动手实践中,体验“生活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将教材内容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体验数学的意义,如教学“观察与测量”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所看到物体的形状不同,我让学生每人从家里带来一件玩具,课上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欣赏自己和别人的玩具,课上时时传来:“我的玩具前面有……你的玩具侧面有……他的玩具后面有……”学生在观察欣赏时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给小组成员叙述看到了什么,教师不用讲解学生就已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在学习了各种图形后,我鼓励学生:你能用我们学过图形设计一个奖杯吗?学生纷纷动手设计,图形组合合理美观,没想到学生设计的奖杯不仅形状美观,而且还很有意义,如有世界杯、有2008年奥运杯、有小学生体育金杯,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只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一定会喜欢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就不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生活 数学 教与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87-01
数学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它蕴藏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融为一体,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多年,觉得只要教师能掌握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中的教学现象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学生就会被神奇的数学而动情,真正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学好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让学习兴趣在数学生活的魅力下滋生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数学家们对数学的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他们作为榜样的力量,具有强大的数学生活的魅力.将这些活生生的内容,以自然的形式溶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美,数学课堂就成为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精彩世界.正如张奠宙先生所言:“当数学生活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生活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如高斯求连续自然数的和的故事,让无数青少年的成为了数学的爱好者.再如古老而又著名的“化圆为方”的问题,看似简单,却难倒了无数的数学家.在一节课上,我以它为主题,在学生利用代数方法求出边长与半径的关系后,指出问题的实质是π能不能用圆规和直尺作出,并介绍了1882年德国数学家Lindmann的研究成果――发现并证明了π是一个“超越数”,再以此为诱因,将问题简化为能不能“化矩为方”?还拓展研究了简单的等周问题.在课堂上学生经历了一次小小的数学生活之旅,也引发出许多“稚化”的思维,体会到了数学生活的魅力.事实上,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生活,有时只要一个比喻、一段典故,都能让数学趣味化,产生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如我常借用古代兵法智慧归纳数学解题思路――“抓住题目中的關键”需要“擒贼擒王”,“增设题目的辅助条件”需要“无中生有”,“分析估算”需要“关门捉贼”,“寻找题眼”需要“打草惊蛇”,“简便计算”需要“偷梁换柱”等.
二、让数学知识在数学生活的海洋中徜徉
数学的知识体系是数学生活的基础或者载体,表面上它似乎没有数学生活的意义,但在我们思考它的背景、经历它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时,数学生活的意义便跃然其间了,“冰冷”的数学知识,也就有了“春暖花开”的时节.也即,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要在数学生活层面上建构.数学生活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加深理解又进一步提升了对数学生活的认识层次.如数学中有许多知识的结构是类似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若能通过类比学习,常常会产生神奇的效果.如每一次数的扩充都伴随着“数不够用了”、“运算的封闭性”等一致的问题;数的加法运算法则与乘方运算法则结构的一致性;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中的内容与研究方法的一致性等.再如对于一次函数学习,一般要经历以函数思想为主线贯穿的“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抽象概念――图象直观――性质归纳――方程(不等式)联系-实际应用”的过程,同时一次函数的学习又为其它初等函数和一般函数的研究提供了经验与反省的基础.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再进行一个又一个题型训练,如此,数学就成为了枯燥乏味的游戏,数学生活的意蕴就断送在僵化的知识和题海中.
三、把生活中的历史故事引入教学课堂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适时地给学生说些数学故事,讲些数学典故,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例为证。
1.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为教育学生看到题目后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把给出的已知条件用足,我向学生讲了一个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高斯小时候学习的故事。一天,教师在黑板上列了一道题目让大家计算:1+2+3+4+5+…+98+99+100=?其他同学都手忙脚乱地在算个不停,唯有高斯不动声色,他以锐利的目光审视算式,一边细心观察,一边用心思考:他想:1+100、2+99、3+98,不是都等于101吗?而教师所写出的这个算式,前后恰巧共有50个101。那么,其总和就应该是5050。同学们都忙得满头大汗,但却没有结果,而高斯却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老师。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数学是有规律的,只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就会找到解决它的捷径。
2.教学“无理数的概念”时,我为学生讲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及无理数的发现者希伯斯如何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执著地宣传自己对无理数观点的精神。既向学生说明科学的真理之来得不易,还从中培养了学生养成为真理而奋斗的良好品质。
3.教学“圆”知识时,我向学生讲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这个故事告诉学生:我国在这方面的知识远远早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几百年,让学生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并决心造福民族的雄心壮志。
四、在动手实践中,体验“生活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将教材内容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体验数学的意义,如教学“观察与测量”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所看到物体的形状不同,我让学生每人从家里带来一件玩具,课上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欣赏自己和别人的玩具,课上时时传来:“我的玩具前面有……你的玩具侧面有……他的玩具后面有……”学生在观察欣赏时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给小组成员叙述看到了什么,教师不用讲解学生就已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在学习了各种图形后,我鼓励学生:你能用我们学过图形设计一个奖杯吗?学生纷纷动手设计,图形组合合理美观,没想到学生设计的奖杯不仅形状美观,而且还很有意义,如有世界杯、有2008年奥运杯、有小学生体育金杯,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只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一定会喜欢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就不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