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知识点解读

来源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a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要紧紧抓住“两个条件”、“三层火焰”、“四类现象”.
  一、 两个条件
  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 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 可燃物的温度应达到着火点.因此当可燃物的燃烧引起火灾时,我们可使其中的任一条件不满足来达到灭火 的目的.
  请学生思考下面两例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1) 用扇子扇燃着的蜡烛,蜡烛会熄灭;
  (2) 油锅里的油起火了,立即盖上锅盖,火便会很快熄灭.
  答案:(1) 降温,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 隔绝空气.
  二、三层火焰
  点燃酒精灯,仔细观察火焰各层特点,可发现靠近灯芯的一层颜色灰暗,称为焰芯;中间的一层最为明亮,称为内焰;最外面一层颜色稍浅,犹如一层淡淡的云雾,称为外焰.如果用一根火柴杆横放在火焰中,缓缓转动一下,在还没有起火时拿出,注意观察就会看出,接触外焰的部分被烧焦了,接触内焰的部分只是稍微有点发黄,而接触焰芯的部分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由此可见,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次之,焰芯温度最低.
  三、四类现象
  1. 焰烈焰翻腾的大火或随风摇曳的火苗,都属于能产生火焰的燃烧,如氢气、硫、蜡烛、酒精等物质的燃烧,或由于闪电等因素造成的森林大火.火焰其实是气体(或蒸气)燃烧的一种现象.如硫粉受热时,先熔化后变成硫蒸气,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 光有的可燃物在燃烧的过程中不产生火焰,仅仅是产生火星或强光.如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溅,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是这些可燃物在加热的过程中,不能变成气态物质,所以燃烧时没有火焰而产生光.由此可见,光是某些固体可燃物燃烧时产生的一种现象.
  3. 烟烟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所产生的现象.如红磷在空气中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白烟,这白烟是如何形成的呢?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了大量的悬浮在空气中的白色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看上去就是白烟.再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黑烟,是由于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的黑色炭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如果用一个小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不一会儿就能收集到黑色的炭粒.
  4. 色不同物质燃烧产生的火焰(或光)的颜色往往是不同的.如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而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则产生黄色火焰.同种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火焰(或光)的颜色也往往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产生蓝紫色火焰.
  [安徽省灵璧三中(234200) ]
其他文献
协商民主需要伦理的支撑,需要深入探究伦理思想、伦理原则、伦理秩序等深层次道德伦理关系等问题,为协商民主提供充足的道德资源支撑.因此,分析协商民主伦理的概念特征及存在
化学实验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教学定位在于: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下,自主的掌握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每当出现美丽的喷泉现象时,学生总是好奇、惊羡,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喷泉实验是一个富有探索意义的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实验的要求是:①装置气密性良好;②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是一类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范围广的试题,在中考中的考核率为100%. 常见仪器的识别、使用方法和使用时注意事项以及基本实验操作等内容是中考命题的重点.考查常见仪器使用知识大多是围绕试管、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托盘天平、酒精灯等仪器展开命题的;考查常见操作频率最高的是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过滤和蒸发、装置气密性以及溶液的配制等.  【网络构
第十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于2017年1月6日、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以"新时代:美好生活与文化使命"为主题,下设"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与新途径""中国制造与创意设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