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最终的教学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情感教育需要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在师生、生生、生本的互动中激发学生情感,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诱发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将爱融注教学,用爱呵护心灵,唤醒学生最真挚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042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强化与训练,更要通过各种手段、载体、形式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重视基础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文教育,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主要作用。
语文课有着鲜活的语言、丰富的人文思想,本应该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但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升学的压力、考试成绩的优劣、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本应是充满诗情画意与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念经诵佛的枯燥场所,陷入了少慢差费的状态。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还原语文课堂的激情魅力,使其成为学生的知心友人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的投入。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情感、理想、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没有智力因素的参与,非智力因素就会成为无效活动。同理,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智力因素则会难以发挥最大功效。正如一位外国专家所说:“我们不是一种讲逻辑的生物,而是一种情感动物。”所以,对于人的影响,往往情感比理智更重要。古人也说过:“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情感这一因素在学生的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真切而生动地再现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学生具体而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到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从而收获知识,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从这个层面上讲,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情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激情、作者创作情感和学生情感三者相互沟通、融会,并最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一、 重视朗读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将朗读教学摆在了突出位置上。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主,以读促教,以读促学,以读促悟,激发情感,提升感悟。正如有人所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可见,恰倒好处的朗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本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情感以及周围的环境气氛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共同表现主题的有机整体。尤其是诗歌中的无数意象,更是彼此关联,彼此融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将这些无声的文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转换为有声语言,以声传情。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蕴涵的感情基调,并根据情感的变化,确定自己朗读时语言情感基调的变化,从而让学生伴随着老师的朗读忘我地融入到作品中,自觉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在这些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欲被激活,教师可以顺势开展自由读、默读、竞赛读、小组读、角色读等多种多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甚至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交流思想,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深刻而细腻的情感,从而实现目标的达成。
二、创设生活情景,诱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同时又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也就是说,它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到生活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诱发学生情感。教师要结合每一册、每一单元的安排,寻找生活中与之有关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之前融入生活,从实现生活中获得感性的认识,然后去学习课文,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再深入生活,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去创作,从而通过“生活——文本——生活”的方式,诱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生活,感悟生活的情感。这种情感一旦被诱发,将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获得陶冶。这种“生活——文本——生活”的学习方式并非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相互碰撞,融合创新,从而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三、把爱融注教学,触发学生情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个“亲”字缘于一个“爱”字。只有爱学生,才会亲近学生,也只有亲近学生,学生才会主动与教师沟通。正如梁启超所言:“用情感激发时,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就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可以说是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只有将爱融注其中,才能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学习潜能。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一下輕轻的爱抚无疑不是老师对学生真挚爱意的流露,而这些爱的表达又会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老师的理解、信任、鼓励和关心,从而树立起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进取意识,促进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四、结语
要想把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真切地再现作者的情感,语文教师就必须披文入情,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努力把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中让语文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吕海群.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课中的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3
(10):210-211.
[2] 钟海珍.浅谈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J].教师,2012(3):71.
[责任编辑 房晓伟]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042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强化与训练,更要通过各种手段、载体、形式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重视基础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文教育,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主要作用。
语文课有着鲜活的语言、丰富的人文思想,本应该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但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升学的压力、考试成绩的优劣、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本应是充满诗情画意与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念经诵佛的枯燥场所,陷入了少慢差费的状态。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还原语文课堂的激情魅力,使其成为学生的知心友人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的投入。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情感、理想、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没有智力因素的参与,非智力因素就会成为无效活动。同理,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智力因素则会难以发挥最大功效。正如一位外国专家所说:“我们不是一种讲逻辑的生物,而是一种情感动物。”所以,对于人的影响,往往情感比理智更重要。古人也说过:“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情感这一因素在学生的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真切而生动地再现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学生具体而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到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从而收获知识,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从这个层面上讲,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情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激情、作者创作情感和学生情感三者相互沟通、融会,并最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一、 重视朗读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将朗读教学摆在了突出位置上。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主,以读促教,以读促学,以读促悟,激发情感,提升感悟。正如有人所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可见,恰倒好处的朗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本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情感以及周围的环境气氛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共同表现主题的有机整体。尤其是诗歌中的无数意象,更是彼此关联,彼此融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将这些无声的文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转换为有声语言,以声传情。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蕴涵的感情基调,并根据情感的变化,确定自己朗读时语言情感基调的变化,从而让学生伴随着老师的朗读忘我地融入到作品中,自觉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在这些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欲被激活,教师可以顺势开展自由读、默读、竞赛读、小组读、角色读等多种多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甚至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交流思想,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深刻而细腻的情感,从而实现目标的达成。
二、创设生活情景,诱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同时又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也就是说,它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到生活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诱发学生情感。教师要结合每一册、每一单元的安排,寻找生活中与之有关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之前融入生活,从实现生活中获得感性的认识,然后去学习课文,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再深入生活,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去创作,从而通过“生活——文本——生活”的方式,诱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生活,感悟生活的情感。这种情感一旦被诱发,将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获得陶冶。这种“生活——文本——生活”的学习方式并非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相互碰撞,融合创新,从而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三、把爱融注教学,触发学生情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个“亲”字缘于一个“爱”字。只有爱学生,才会亲近学生,也只有亲近学生,学生才会主动与教师沟通。正如梁启超所言:“用情感激发时,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就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可以说是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只有将爱融注其中,才能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学习潜能。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一下輕轻的爱抚无疑不是老师对学生真挚爱意的流露,而这些爱的表达又会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老师的理解、信任、鼓励和关心,从而树立起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进取意识,促进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四、结语
要想把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真切地再现作者的情感,语文教师就必须披文入情,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努力把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中让语文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吕海群.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课中的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3
(10):210-211.
[2] 钟海珍.浅谈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J].教师,2012(3):71.
[责任编辑 房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