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作为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创造发明的源泉,探求新知的动力,终生学习的基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中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问题意识
有这样一则案例: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到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上海教育科学院安排一所著名高中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为他们开了一堂物理课.课堂上,教学双边活动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有素,时间安排恰当.讲完课后,中国的教师不禁鼓起了掌.奇怪的是,美国教育学家一点表情都没有.这是为什么?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这则案例很值得我们教育者反思: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唯我独尊,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实施“满堂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现在,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造成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这样的教学与21世纪的创新教育相矛盾,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必须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也称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教学方式上,很多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大作业量训练及各种名堂的测试和考试,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或懒于思考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喜欢让那么几个学习好的、回答问题有把握的学生站起来作答,且答对者总是得到表扬或掌声,答错者或被罚站,或受到批评、冷落、挖苦、嘲笑,其自尊、自信也一同受到伤害,甚至因此变得不好发问,或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或习惯于默默无闻,即便有些胆量,也要三思而后行.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也便是顺理成章之事,直至影响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1.创设宽松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一支贪生怕死的军队中服役,最勇敢的人也往往会失去勇气.在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会大大增加.那么,这种氛围应如何营造呢?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和善谦逊的态度和情感,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提问的信心.其次,应热爱和关注每一名学生,鼓励每个人主动参与学习,敢于发现问题,做到随便地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第三,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发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绝不批评,启发他们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信任的眼神能促使师生进行情感交流,促进各种智力活动的展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2.开放提问时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
1.体现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教材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者的个体需要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的基本因素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组成的,二者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只有非智力因素才能产生积极性.有关资料表明,影响数学课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智力占20%、动机占33%、兴趣占33%、其他占14%.也就是说,学习发展速度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当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情感不切、意志不坚强时,即使教师的课讲得再好,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智慧火花.这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讲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着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主体参与情感.
首先,要帮助学生从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成长需要出发,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动力,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化,便会产生学习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欲.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程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过程伊始要密切关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进意识和思维情趣.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學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
(下转30页)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问题意识
有这样一则案例: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到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上海教育科学院安排一所著名高中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为他们开了一堂物理课.课堂上,教学双边活动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有素,时间安排恰当.讲完课后,中国的教师不禁鼓起了掌.奇怪的是,美国教育学家一点表情都没有.这是为什么?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这则案例很值得我们教育者反思: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唯我独尊,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实施“满堂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现在,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造成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这样的教学与21世纪的创新教育相矛盾,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必须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也称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教学方式上,很多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大作业量训练及各种名堂的测试和考试,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或懒于思考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喜欢让那么几个学习好的、回答问题有把握的学生站起来作答,且答对者总是得到表扬或掌声,答错者或被罚站,或受到批评、冷落、挖苦、嘲笑,其自尊、自信也一同受到伤害,甚至因此变得不好发问,或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或习惯于默默无闻,即便有些胆量,也要三思而后行.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也便是顺理成章之事,直至影响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1.创设宽松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一支贪生怕死的军队中服役,最勇敢的人也往往会失去勇气.在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会大大增加.那么,这种氛围应如何营造呢?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和善谦逊的态度和情感,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提问的信心.其次,应热爱和关注每一名学生,鼓励每个人主动参与学习,敢于发现问题,做到随便地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第三,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发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绝不批评,启发他们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信任的眼神能促使师生进行情感交流,促进各种智力活动的展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2.开放提问时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
1.体现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教材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者的个体需要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的基本因素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组成的,二者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只有非智力因素才能产生积极性.有关资料表明,影响数学课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智力占20%、动机占33%、兴趣占33%、其他占14%.也就是说,学习发展速度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当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情感不切、意志不坚强时,即使教师的课讲得再好,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智慧火花.这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讲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着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主体参与情感.
首先,要帮助学生从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成长需要出发,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动力,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化,便会产生学习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欲.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程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过程伊始要密切关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进意识和思维情趣.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學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
(下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