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初使统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人和万事兴”的保守文化,恰恰是导致其在大陆市场坠入困境的根源。
仅仅晚到了2年,但在20年后却落下了一大截。这是台湾统一和康师傅这对冤家前世今生最形象的写照。1992年,当康师傅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包方便面下线,统一刚刚进入内地市场。
20年后,巨大的差距就出来了:统一企业2009年报显示,虽然毛利率由34.1%上升至39.7%,整体利润较2008年增长105%达到7亿元,但其主要业务板块方便面的销售额已经连续多年下滑,从2007年的24.46亿元、2008年的22.55亿元,降到2009年的21.2亿元,并亏损6900万。
据尼尔森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康师傅在中国方便面市场份额为54.1%,依次为华龙、白象和统一,市场份额分别为11.6%、10.9%及7.8%。曾经排在老二的统一方便面如今却排到第四的位置。并且,康师傅旗下的茶饮料也拼到了市场第一名,占有率为53.14%,是第二名统一的两倍。此外,在更具竞争性的瓶装水市场,康师傅仍然以19.6%的份额领先。在果汁饮料市场,康师傅已坐稳了果汁巨头汇源后的第二把交椅。
为什么叱咤台湾的统一企业在大陆市场干不过康师傅?
我们发现,当初使统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人和万事兴”的保守文化,恰恰是导致其在大陆市场坠入困境的根源。
产业布局战略:掌控产业链而不是消费者
在统一的发展历程中,“策略联盟”战略起重要作用:与世界上著名的品牌联姻——是国际便利连锁巨头7-11和星巴克、家乐福在台湾的合作伙伴。所以在大陆的发展战略中也频繁采取“并购、合作”等“策略联盟”战略:比如购入安德利果汁股权,与上海紫泉饮料建立合营的桂林紫泉饮料公司,加上之前与今麦郎、华龙日清、健力宝的合作,一直贯穿其中。
另外还成立了华穗食品创业投资公司,寻找新的、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如食品原材料部分。这还远不止,不仅拥有统一集团食品制造次集团、流通次集团、商流贸易次集团和投资次集团等四个次集团,还包括了从事饲料等农牧业务的统一凯南投资公司,以及经营7-11和星巴克等的商超。
由此可见,统一在大陆的产业发展战略是从控制产业链、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出发的。整合资源无可厚非,但是主营业务的快速消费品毕竟是消费者决定市场、决定利润的行当。总是希望掌控产业链渐进地掌握消费者,总是希望一切行业的关键要素都能达到尽可能完善和充分的时候,再“收拾”市场的意图,其实也是一种保守文化的根本体现。
而康师傅的战略却一直在专注品牌和通路的“进取型”建设:无论是从方便面和饮料品类的创新、推广,还是后期的全家零售体系建设和餐饮渠道的建设,无不是以“市场”、“消费者”为终极对象进行产业的战略布局。
“种”什么瓜“得”什么豆。统一“种”的是产业链,收获的是产业链上游资源和策略联盟的网络资源;而康师傅“种”的是以满足消费者、控制终端、打造市场利器的品牌,那自然也会获得消费者用金钱和脚投的票。
市场拓展战略:跟随有度,突破不足
当1991年高清愿和林苍生来到大路考察并决定投资大陆的时候,具有台南帮保守风格的统一企业的董事会是不同意的,但是在高清愿一再坚持下同意了(来自《无私的开创》)。所以其“保守战略”一再左右统一的市场进程。高清愿也说,统一企业创办时,企业文化就深受台南纺织时代的影响。
首先,在产品战略上,统一是“引进战略”和“跟随战略”。统一在1992年起跑用的第一个产品是在台湾卖得最好的“鲜虾面”,但大陆消费者不买账。之后统一的产品基本是“跟随战略”:跟随康师傅的“口味”,和今麦郎比“弹性”,又要跟白象“骨汤”比营养。
2007年,由某市场研究机构在上海和杭州两个城市600名消费者中进行的关于“统一100”和“康师傅面霸120”两个产品的对比访谈调研中,“统一100”在消费者的心中:“产品口味”方面“配料不丰富、油包口味差、蔬菜包不够新鲜”,“产品包装”方面“画面无食欲、配色不和谐”,“产品形象”方面“缺乏亲和力、有距离感”……与作为对比的“康师傅面霸120”均存在差距。
康师傅虽然是统一的“晚辈”,但却奉行“市场战略”。从第一碗方便面开始就是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口味测试等,针对大陆市场的消费需求而开发的。
再看,推广战略上,统一也是“摸索”并“坚韧的坚守”——虽然初到大陆几年一直亏损,但是由于高清远坚持“走正路、不走投机路线”的“保守风格”(来自《无私的开创》),依赖母公司的财力来反哺,而没有抓住时代的特性和缺乏豪迈的作风而错失良机。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刚从紧缺时代出来的市场是很吃“广告”那一套的,这一点上康师傅像郎咸平说的那样——抓住了“方便面这个行业的本质”,产品推出的第一年就花了3000万元广告费,迅速占领“方便面”这个品类,从此树立方便面品类的领导者形象。
而统一在产品推广上明显缺乏长期的主体和策略,无法形成有效的品牌积淀。一个成功的产品无法做到持续成功,就不能为其品牌资产增添能量。统一鲜橙多的教训正在于此。品牌战略:碎片化形不成清晰印记
对于康师傅的品牌战略,就说戴厨师帽的“小师傅”吧:“厨师高帽子”体现了专业、令人信赖;而“眼神”表示机灵、聪明、自信、沉稳;“挽起的袖子”体现干练和利落;“一上一下的手势”表示其乐观、开朗、亲切的态度;系在脖子上的“领巾”显得活泼、友善又和气;“洁白的围裙”说明小师傅爱清洁、干净卫生;“脚上的步鞋”说明他的勤劳……从这个程度上看,康师傅征服了大陆消费者——而一个具有行业属性和品牌特征的独特的“品牌符号”是一个品牌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良好媒介和核心。
经过20年的精耕细作,“就是这个味”的康师傅牛肉面深入人心,成为方便面品类的代名词。
作为在台湾地区的行业龙头老大,统一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其标榜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三好一公道”(服务好、信用好、质量好,价钱公道),以及遍布岛内的统一超商的网点,打造出了强大的品牌。
然而,虽然深知“大陆大于台湾60倍的市场”(高清愿语),但是没有针对性的(不像康师傅那样专注与专业)品牌战略,加上前期市场运作的保守和不坚定,以及没有像台湾遍布大街小上的网点,经过20年的运作,统一在品牌资产的“筐”里面只装下了“知名度”,却没有留下“信任度”或“忠诚度”——至少没有康师傅的“小师傅”那样让人印象深刻。
渠道和终端:抓大放小和有的不放矢
在渠道和终端策略上,统一依然受到“经验主义”的迫害。组建于1976年的统一超商,以及后来的2000多家“7-11”,再加上巴克、康是美、梦时代购物广场,统一集团一块块拼成台湾最大的通路王 国,所以在“登陆”后也采取“抓大放小”政策。
以1997年的“统一小当家”来说,前期宣传和铺货工作都做得很扎实,但是由于终端选择和维护方面犯了错,华南市场一直进展缓慢,终端选择顾此失彼。针对孩子们的“小当家”的主要终端在学校附近以及小的士多店,而不是大商超,但是统一却对大商超下大力促销推广,而学校旁的日杂店、小卖部倒没有什么动静,缺少海报吊旗物料支持,活动也少,导致市场进展缓慢。并且对于除了大卖场外,市场大部分依赖于经销商,但由于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其积极性降低,严重影响市场运作。
而康师傅“制程精进,通路精耕,掌控通路”,在渠道商投入资源(4000万美元渠道布局),力主掌控渠道:根据公开资料,截至2008年12月底,康师傅在大陆市场共有552个营业所、84个仓库、5872家经销商以及69096家直营零售商,除了大中城市,康师傅在三四线市场,甚至乡镇市场的分销和铺市做得也非常不错。顶新集团新闻发言人滕鸿年说,“康师傅只要有新产品,两周内就能摆在全国消费者面前”。
人才战略:根正苗红敌不过开放平台
当笔者跟业内人士交流时,听到较多的是“XXX原来是康师傅的XX总”或“康师傅的x总跳到XXX公司了”,而对于统一的此类信息似乎不多。
如华龙总经理颜瑞祥、白象总裁修俊良,都是康师傅出身。修俊良是康师傅第一个厂长、总经理与事业群总经理,他到白象后,白象方便面的业绩增长是有目共睹的(他曾带领康师傅业务做到了行业第一,创造了年销售45亿包康师傅方便面的奇迹;他帮助白象方便面在两年内扭亏为赢,将营业额从27亿元提升至040亿元)。
事实上,康师傅的魏应州在业界以肯砸钱培育人才著称,他懂得尊重专业人员,还花巨资组建教育训练中心,每年的费用更是高达3亿元人民币。近年,康师傅“台干”从原来450人减少为150人,开始有了更多的“陆干”,更加开放化。
而统一由于在台湾家大业大,有一批“统一文化”浸泡出来的经理人,可以不断地派遣到大陆市场。无论是当初的林苍生、昆山总厂的萧逢时,还是大陆事业的副董事长颜博铭等都是“根正苗红”的“台干”——对于统一忠诚,遵循统一的文化,但是对于大陆市场认识的不足和欠缺大刀阔斧开拓的精神,“就算事业做不好,也不会跳槽到对手哪里去”。
只有台湾国小毕业的高清愿,一直笃信“学问好不一定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工作能力强、效率高都是其次”,当然这也是统一多年沉淀的文化和用人的标准。这对于决策层的执行力可能会很好,但是本身已经缺少在诸多机遇市场上“突破”和“进取”的精神和意志。再加上统一十分注重内部文化传承,多采用内部培养和内部晋升,对每个员工都有一套专门的培养计划,用人理念是拒绝“空降兵”。所以,从“母体”延续过来的文化成为企业战略执行的思想指导,深深影响了大陆20年。
结语
企业文化会影响和左右企业的发展路径,当然也会反映到每一件产品和每一个消费者的响应上。
如果说当初是因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崇尚“保守”文化才有了今天的成功,那么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然抱守“保守”文化,在当今无疑是手持长矛与敌人作战。笔者并不是说,企业文化、优良传统应该朝三暮四、朝令夕改,而是要与时俱进和创新。
如果企业发现或明白阻碍企业发展进程的要素,应该及时改进才是上策。因为2年的时间影响企业20年的进程,可不是很容易讨回来的!
(作者来自内蒙古先行品牌策略机构)
仅仅晚到了2年,但在20年后却落下了一大截。这是台湾统一和康师傅这对冤家前世今生最形象的写照。1992年,当康师傅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包方便面下线,统一刚刚进入内地市场。
20年后,巨大的差距就出来了:统一企业2009年报显示,虽然毛利率由34.1%上升至39.7%,整体利润较2008年增长105%达到7亿元,但其主要业务板块方便面的销售额已经连续多年下滑,从2007年的24.46亿元、2008年的22.55亿元,降到2009年的21.2亿元,并亏损6900万。
据尼尔森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康师傅在中国方便面市场份额为54.1%,依次为华龙、白象和统一,市场份额分别为11.6%、10.9%及7.8%。曾经排在老二的统一方便面如今却排到第四的位置。并且,康师傅旗下的茶饮料也拼到了市场第一名,占有率为53.14%,是第二名统一的两倍。此外,在更具竞争性的瓶装水市场,康师傅仍然以19.6%的份额领先。在果汁饮料市场,康师傅已坐稳了果汁巨头汇源后的第二把交椅。
为什么叱咤台湾的统一企业在大陆市场干不过康师傅?
我们发现,当初使统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人和万事兴”的保守文化,恰恰是导致其在大陆市场坠入困境的根源。
产业布局战略:掌控产业链而不是消费者
在统一的发展历程中,“策略联盟”战略起重要作用:与世界上著名的品牌联姻——是国际便利连锁巨头7-11和星巴克、家乐福在台湾的合作伙伴。所以在大陆的发展战略中也频繁采取“并购、合作”等“策略联盟”战略:比如购入安德利果汁股权,与上海紫泉饮料建立合营的桂林紫泉饮料公司,加上之前与今麦郎、华龙日清、健力宝的合作,一直贯穿其中。
另外还成立了华穗食品创业投资公司,寻找新的、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如食品原材料部分。这还远不止,不仅拥有统一集团食品制造次集团、流通次集团、商流贸易次集团和投资次集团等四个次集团,还包括了从事饲料等农牧业务的统一凯南投资公司,以及经营7-11和星巴克等的商超。
由此可见,统一在大陆的产业发展战略是从控制产业链、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出发的。整合资源无可厚非,但是主营业务的快速消费品毕竟是消费者决定市场、决定利润的行当。总是希望掌控产业链渐进地掌握消费者,总是希望一切行业的关键要素都能达到尽可能完善和充分的时候,再“收拾”市场的意图,其实也是一种保守文化的根本体现。
而康师傅的战略却一直在专注品牌和通路的“进取型”建设:无论是从方便面和饮料品类的创新、推广,还是后期的全家零售体系建设和餐饮渠道的建设,无不是以“市场”、“消费者”为终极对象进行产业的战略布局。
“种”什么瓜“得”什么豆。统一“种”的是产业链,收获的是产业链上游资源和策略联盟的网络资源;而康师傅“种”的是以满足消费者、控制终端、打造市场利器的品牌,那自然也会获得消费者用金钱和脚投的票。
市场拓展战略:跟随有度,突破不足
当1991年高清愿和林苍生来到大路考察并决定投资大陆的时候,具有台南帮保守风格的统一企业的董事会是不同意的,但是在高清愿一再坚持下同意了(来自《无私的开创》)。所以其“保守战略”一再左右统一的市场进程。高清愿也说,统一企业创办时,企业文化就深受台南纺织时代的影响。
首先,在产品战略上,统一是“引进战略”和“跟随战略”。统一在1992年起跑用的第一个产品是在台湾卖得最好的“鲜虾面”,但大陆消费者不买账。之后统一的产品基本是“跟随战略”:跟随康师傅的“口味”,和今麦郎比“弹性”,又要跟白象“骨汤”比营养。
2007年,由某市场研究机构在上海和杭州两个城市600名消费者中进行的关于“统一100”和“康师傅面霸120”两个产品的对比访谈调研中,“统一100”在消费者的心中:“产品口味”方面“配料不丰富、油包口味差、蔬菜包不够新鲜”,“产品包装”方面“画面无食欲、配色不和谐”,“产品形象”方面“缺乏亲和力、有距离感”……与作为对比的“康师傅面霸120”均存在差距。
康师傅虽然是统一的“晚辈”,但却奉行“市场战略”。从第一碗方便面开始就是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口味测试等,针对大陆市场的消费需求而开发的。
再看,推广战略上,统一也是“摸索”并“坚韧的坚守”——虽然初到大陆几年一直亏损,但是由于高清远坚持“走正路、不走投机路线”的“保守风格”(来自《无私的开创》),依赖母公司的财力来反哺,而没有抓住时代的特性和缺乏豪迈的作风而错失良机。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刚从紧缺时代出来的市场是很吃“广告”那一套的,这一点上康师傅像郎咸平说的那样——抓住了“方便面这个行业的本质”,产品推出的第一年就花了3000万元广告费,迅速占领“方便面”这个品类,从此树立方便面品类的领导者形象。
而统一在产品推广上明显缺乏长期的主体和策略,无法形成有效的品牌积淀。一个成功的产品无法做到持续成功,就不能为其品牌资产增添能量。统一鲜橙多的教训正在于此。品牌战略:碎片化形不成清晰印记
对于康师傅的品牌战略,就说戴厨师帽的“小师傅”吧:“厨师高帽子”体现了专业、令人信赖;而“眼神”表示机灵、聪明、自信、沉稳;“挽起的袖子”体现干练和利落;“一上一下的手势”表示其乐观、开朗、亲切的态度;系在脖子上的“领巾”显得活泼、友善又和气;“洁白的围裙”说明小师傅爱清洁、干净卫生;“脚上的步鞋”说明他的勤劳……从这个程度上看,康师傅征服了大陆消费者——而一个具有行业属性和品牌特征的独特的“品牌符号”是一个品牌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良好媒介和核心。
经过20年的精耕细作,“就是这个味”的康师傅牛肉面深入人心,成为方便面品类的代名词。
作为在台湾地区的行业龙头老大,统一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其标榜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三好一公道”(服务好、信用好、质量好,价钱公道),以及遍布岛内的统一超商的网点,打造出了强大的品牌。
然而,虽然深知“大陆大于台湾60倍的市场”(高清愿语),但是没有针对性的(不像康师傅那样专注与专业)品牌战略,加上前期市场运作的保守和不坚定,以及没有像台湾遍布大街小上的网点,经过20年的运作,统一在品牌资产的“筐”里面只装下了“知名度”,却没有留下“信任度”或“忠诚度”——至少没有康师傅的“小师傅”那样让人印象深刻。
渠道和终端:抓大放小和有的不放矢
在渠道和终端策略上,统一依然受到“经验主义”的迫害。组建于1976年的统一超商,以及后来的2000多家“7-11”,再加上巴克、康是美、梦时代购物广场,统一集团一块块拼成台湾最大的通路王 国,所以在“登陆”后也采取“抓大放小”政策。
以1997年的“统一小当家”来说,前期宣传和铺货工作都做得很扎实,但是由于终端选择和维护方面犯了错,华南市场一直进展缓慢,终端选择顾此失彼。针对孩子们的“小当家”的主要终端在学校附近以及小的士多店,而不是大商超,但是统一却对大商超下大力促销推广,而学校旁的日杂店、小卖部倒没有什么动静,缺少海报吊旗物料支持,活动也少,导致市场进展缓慢。并且对于除了大卖场外,市场大部分依赖于经销商,但由于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其积极性降低,严重影响市场运作。
而康师傅“制程精进,通路精耕,掌控通路”,在渠道商投入资源(4000万美元渠道布局),力主掌控渠道:根据公开资料,截至2008年12月底,康师傅在大陆市场共有552个营业所、84个仓库、5872家经销商以及69096家直营零售商,除了大中城市,康师傅在三四线市场,甚至乡镇市场的分销和铺市做得也非常不错。顶新集团新闻发言人滕鸿年说,“康师傅只要有新产品,两周内就能摆在全国消费者面前”。
人才战略:根正苗红敌不过开放平台
当笔者跟业内人士交流时,听到较多的是“XXX原来是康师傅的XX总”或“康师傅的x总跳到XXX公司了”,而对于统一的此类信息似乎不多。
如华龙总经理颜瑞祥、白象总裁修俊良,都是康师傅出身。修俊良是康师傅第一个厂长、总经理与事业群总经理,他到白象后,白象方便面的业绩增长是有目共睹的(他曾带领康师傅业务做到了行业第一,创造了年销售45亿包康师傅方便面的奇迹;他帮助白象方便面在两年内扭亏为赢,将营业额从27亿元提升至040亿元)。
事实上,康师傅的魏应州在业界以肯砸钱培育人才著称,他懂得尊重专业人员,还花巨资组建教育训练中心,每年的费用更是高达3亿元人民币。近年,康师傅“台干”从原来450人减少为150人,开始有了更多的“陆干”,更加开放化。
而统一由于在台湾家大业大,有一批“统一文化”浸泡出来的经理人,可以不断地派遣到大陆市场。无论是当初的林苍生、昆山总厂的萧逢时,还是大陆事业的副董事长颜博铭等都是“根正苗红”的“台干”——对于统一忠诚,遵循统一的文化,但是对于大陆市场认识的不足和欠缺大刀阔斧开拓的精神,“就算事业做不好,也不会跳槽到对手哪里去”。
只有台湾国小毕业的高清愿,一直笃信“学问好不一定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工作能力强、效率高都是其次”,当然这也是统一多年沉淀的文化和用人的标准。这对于决策层的执行力可能会很好,但是本身已经缺少在诸多机遇市场上“突破”和“进取”的精神和意志。再加上统一十分注重内部文化传承,多采用内部培养和内部晋升,对每个员工都有一套专门的培养计划,用人理念是拒绝“空降兵”。所以,从“母体”延续过来的文化成为企业战略执行的思想指导,深深影响了大陆20年。
结语
企业文化会影响和左右企业的发展路径,当然也会反映到每一件产品和每一个消费者的响应上。
如果说当初是因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崇尚“保守”文化才有了今天的成功,那么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然抱守“保守”文化,在当今无疑是手持长矛与敌人作战。笔者并不是说,企业文化、优良传统应该朝三暮四、朝令夕改,而是要与时俱进和创新。
如果企业发现或明白阻碍企业发展进程的要素,应该及时改进才是上策。因为2年的时间影响企业20年的进程,可不是很容易讨回来的!
(作者来自内蒙古先行品牌策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