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推行后,“历史人物评说”作为重要选修内容列入高考的考试范围,在最近两年高考中又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考查,如2008年考了拿破仑和华盛顿,2009年考了甘地。因此,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要有正确的评价观点,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形成正确的评价。
一、坚持科学的评价观点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只有坚持这一基本观点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一是坚持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现在,大量的所谓历史剧都宣扬着英雄史观,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时,许多学生罗列了克伦威尔的主要事迹后,往往把他看做是决定革命进程的英雄。这是典型的英雄史观。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如果没有这种自耕农和城市贫民,单单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也决不会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二是坚持时势造英雄的观点。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学习“一代雄狮拿破仑”时,学生阐述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后,常会感叹拿破仑掀起了一个时代。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恩格斯指出:“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当然,我们在强调“时势造英雄”时,也应告知学生,个别英雄人物的确在某个历史关头通过自己的行动或决策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是注意个人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关系。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不管个人还是人民群众,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运行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违背规律则必将被历史遗弃。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行为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是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观点。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会受到自身阶级的局限。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一个阶级服务,集中反映了哪一个阶级属性。如从孙中山在政治上要推翻君主专制,经济上要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方面可以判断,他属于资产阶级。这就决定了他与其他资产阶级一样拥有革命的“两面性”。
五是坚持历史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如对孙中山进行评价时,就不应该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要求去评价他,但也不能只看到他的革命进步性而忽视了其阶级局限性。所谓一分为二的观点,就是对一个历史人物我们既要看到他的历史进步性,还要认识到他的历史局限性。如汉武帝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同时,也推行独尊儒术政策,对文化发展有负面影响。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具体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历史人物的言行、阶级属性、历史影响等进行评述,要注意对不同的历史人物恰当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一是归类评述法。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史实往往体现在几大方面,如政治、经济、军事、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大多适用此法,如评价唐太宗可从政治(任人唯贤)、经济(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化(完善科举制)、民族关系(战而后和)、对外交往(兼收并蓄)等几方面入手。
二是分阶段评述法。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到整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和评价。近现代史上历史人物大多运用这一方法。如梁启超: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参与变法,具有进步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坚持保皇立场,反对革命,应予以否定;袁世凯复辟时期,积极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复辟,应予以肯定。
三是是非功过法。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在历史长河中,一些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顺应历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但由于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活动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因此,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时,一定要抓住要点,作一个比较明确的评价: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切不可搞执中论,走中庸之道。如评价毛泽东,他在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中国革命、建设所做出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他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所犯下的错误。因此,他的一生是功大于过。
(责任编辑庞丹丹)
一、坚持科学的评价观点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只有坚持这一基本观点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一是坚持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现在,大量的所谓历史剧都宣扬着英雄史观,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时,许多学生罗列了克伦威尔的主要事迹后,往往把他看做是决定革命进程的英雄。这是典型的英雄史观。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如果没有这种自耕农和城市贫民,单单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也决不会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二是坚持时势造英雄的观点。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学习“一代雄狮拿破仑”时,学生阐述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后,常会感叹拿破仑掀起了一个时代。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恩格斯指出:“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当然,我们在强调“时势造英雄”时,也应告知学生,个别英雄人物的确在某个历史关头通过自己的行动或决策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是注意个人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关系。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不管个人还是人民群众,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运行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违背规律则必将被历史遗弃。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行为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是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观点。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会受到自身阶级的局限。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一个阶级服务,集中反映了哪一个阶级属性。如从孙中山在政治上要推翻君主专制,经济上要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方面可以判断,他属于资产阶级。这就决定了他与其他资产阶级一样拥有革命的“两面性”。
五是坚持历史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如对孙中山进行评价时,就不应该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要求去评价他,但也不能只看到他的革命进步性而忽视了其阶级局限性。所谓一分为二的观点,就是对一个历史人物我们既要看到他的历史进步性,还要认识到他的历史局限性。如汉武帝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同时,也推行独尊儒术政策,对文化发展有负面影响。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具体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历史人物的言行、阶级属性、历史影响等进行评述,要注意对不同的历史人物恰当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一是归类评述法。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史实往往体现在几大方面,如政治、经济、军事、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大多适用此法,如评价唐太宗可从政治(任人唯贤)、经济(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化(完善科举制)、民族关系(战而后和)、对外交往(兼收并蓄)等几方面入手。
二是分阶段评述法。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到整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和评价。近现代史上历史人物大多运用这一方法。如梁启超: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参与变法,具有进步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坚持保皇立场,反对革命,应予以否定;袁世凯复辟时期,积极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复辟,应予以肯定。
三是是非功过法。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在历史长河中,一些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顺应历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但由于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活动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因此,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时,一定要抓住要点,作一个比较明确的评价: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切不可搞执中论,走中庸之道。如评价毛泽东,他在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中国革命、建设所做出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他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所犯下的错误。因此,他的一生是功大于过。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