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类反义复合副词的认知阐释

来源 :华中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l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以汉语中的副词“横竖、高低、反正、死活、好歹”为考察对象,对其构成方式、语义内涵、组合规则等进行认知解释。涉及的理论有概念合成、原型、隐喻等。文章认为,反义复合词的组配,有其特定的规律和规则,在一组相反相成的概念中,实现逻辑上的对立统一,表义上具有一定的偏向性,运用上有特定的表达效果。 This thesis applies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akes the adverbs in Chinese a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high and low, anyway, life and death, good and evil”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and makes a cognitive explanation of its composition, semantic connotation and combination rules. The theories involved include concept synthesis, prototypes, metaphors and more.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antisense compound words has its own specific rules and rules. In a group of opposite conceptions, it realizes logical unity of opposites, has certain bias in the sense of meaning, and has specific expression effect in its application.
其他文献
春秋时期,一些用于教育的材料常被称为“言”,一些教令、格言警句也常被称为“言”或“箴”.当时,人们还将一些教令、格言警句、谣谚编集一起命名为“某言”.同时,这种“言”
《庄子》提出的虚静观是其“道”论的一部分,它以无限、大美之境为基本追求,以“心斋”、“坐忘”为具体践行方式,分别从人的内部精神引导和外部环境改造出发,倡导了一种自然
钱基博力图在近代出现的“文学”学科与古代学术传统之间建立起一种对话关系.钱氏深入探讨了“文苑传”与“文学史”、“文史”与“文学史”的区别,确定了现代“文学”学科研
“隐喻”概念在当代历经了从修辞到认知的转向,在这一转移过程中解构主义的推力不可忽视。德里达通过“隐喻”开启了对哲学的双重解构:以“隐喻”来颠覆形而上学的根基,并以
身体是人类根本性存在的基础,在经历长期被鄙弃、压抑和遗忘的历史之后,在现代思想和日常生活中被凸显出来。随着文学批评的焦点从自足的内部研究向外部研究发生转移,身体成
简本《武王践阼》等的出土进一步证明西周时期存在大量铭文,而这些铭文实际也构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铭文的记录、叙事、美颂等功能以及警戒、诰勉、不朽等内容都深
“延异”(différance)是解构理论的一种重要术语,由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发明。不过德里达并没有为“延异”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甚至一再强调“延异”“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一个概
“隐含作者”的概念一经布斯提出,便持续在叙事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不同理论立场、观念在此不断交接、碰撞。究其原因,布斯建立这一概念,所立足的乃是其一贯的融通的
古代科举素有“衡文取士”之说,对此应作具体分析。在不同时代,文学在科举中所占的地位不一样。科举之“文”形式不一,如诗赋、八股文和策论等,相应的“衡文”标准也不一样。
作为人物存在的先决条件,身体在小说叙事的三个层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故事层面,身体是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的文化符号;在叙事层面,身体是具有重要的结构价值的叙事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