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教育科研校本化,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取向,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的区别在科研,教师从事科研,不但能提高自己掌握教育教学新规律的能力,提高自己探索教育教学中的未知领域能力,还能使自己在科研中得到锻炼,提高教学水平。
我校数学课题,结合我校师资状况和学校发展背景,推行以课题组长负责制下的科研团队模式,用三年多的时间,圆满完成了课题的各项科研任务,20多个项目获一等奖,学校被评为省优秀实验学校,因其突出的成绩和高超的科研能力,与长沙两所名校一同被推荐参加教育部“小学生数学能力评价实验研究”课题研讨。
一、专家引领,构建教育科研和谐环境
我校有数学教师40余名,其中省市级骨干教师多名,一般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教学经验丰富。因平时各自忙于自己的教学任务,身边优秀教师的好经验难以推广。其实,一种教学改革的成功,并非只停留在教育方法的层面上,还与教师的人格品质、个性特长、教学信念和学校文化氛固有着密切联系。教育改革是整体性的,它需要先进的改革理念,而这些理念的获得,专家的引领是很有必要的。学校请来省科学规划办易志雾、李倡平,省教科院黄泽成,市教科院陈乐蓉、李重莹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派课题组成员赴北京、上海、广东、山西、长沙、郴州、益阳、衡阳、常德等地学习培训。
我校地处湘西,经济欠发达,当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铁路管理期间在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方面也相对滞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不力,难以适应目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改革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为教师在新时期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分析比较,再通过积极思考、自我体会来不断发现某一特定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教与学,研究与实践中,形成教师整体优势。
二、反思对话,校本研究在生活中升华
教育科研需要查阅、学习、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借鉴先进的科研成果,对校本研究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脱离学校的教学环境,脱离教师教学背景和个人特长,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
一般情况下,外在的理论都是特定语境的产物,它是研究者不同的专业特长和理论素养的体现。而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实践的局限性总是存在一些差距,教师要从科研理论中寻找合理性,用来指导实践,通过对话协调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并使二者在反思与对话中共同发展。
比较中寻找共性。面对数学四种版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新世纪版)的教材,我们做好教材分析、教材比较、背景故事、活动与游戏、教学反思、考试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全面把握教材。教师从搜集案例、课件、习题等工作中,相互切磋,补证完善,并把各自教学生活中的体验感悟融入其中,把教学过程中困惑的地方、疑点难点问题提出来供同行研讨,把教研和教学捆绑在—起,使教研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同一个科研课题,处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校园背景,由不同的人去实施,其结果肯定是不同的。研究中把能适应自身实践的吸纳进来,并在研究中加以改进,创新研究。通过第一阶段十余名教师的研究活动,可以看到从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研究成果,无不打上各自的价值印记。大家在一起交流探讨,对研究团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推动作用。
三、组织管理,激励导向机制促进科研发展
在“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风气影响下,课题成了一个抢手的活。由于各种原因,对课题的管理与评价却不能与时俱进。有的是课题选择不对口,无力实施:有的是条件不配套,开展不下去;还有的是组织者管理不到位,师资水平跟不上……让课题成了一个“玩偶”。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个局面,我校做了较大调整。一是组织管理方法课题研究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校长、教学副校长及教科室等负责人组织,负责课题的组织领导、条件创设、物资后援、评价奖励等事项。领导小组定期商讨课题具体事项,检查进度,添置设备,外派人员学习,请专家讲座等。研究小组由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组长、副组长由研究小组成员民主推荐产生,具体负责组织课题的实施。第一阶段的研究实践证明,两个小组能协同工作,充分调动了教师群体参与科研活动,改变了以下局面:学校领导自主申报立项热热闹闹;实施过程风平浪静,无人过问;结题时忙找材料,东拼西凑应付过关。教师素质得不到提高,教研效果当然无从谈起。二是评价激励机制方面有所创新。要使校本教研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评价标准要确立,评价态度要端正,良好的评价姿态,有助于教育智慧的传播,学术风范的树立。
教育科研是教师心智培养的训练项目,是教师精神领地的耕耘,这种创造性的研究活动,需要制度来呵护,需要领导和教师们的肯定与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教师主动钻研,而不是强迫他们就范,让这种超越理性的激情能不断创造新的成果。通过评价机制,改课题终结式评价为阶段式评价。根据研究成果阶段性总结反思进行评价激励,其切入点好,效果佳,有利于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后续计划的实施,更有利于教师优秀品质的形成,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铁路第一小学)
我校数学课题,结合我校师资状况和学校发展背景,推行以课题组长负责制下的科研团队模式,用三年多的时间,圆满完成了课题的各项科研任务,20多个项目获一等奖,学校被评为省优秀实验学校,因其突出的成绩和高超的科研能力,与长沙两所名校一同被推荐参加教育部“小学生数学能力评价实验研究”课题研讨。
一、专家引领,构建教育科研和谐环境
我校有数学教师40余名,其中省市级骨干教师多名,一般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教学经验丰富。因平时各自忙于自己的教学任务,身边优秀教师的好经验难以推广。其实,一种教学改革的成功,并非只停留在教育方法的层面上,还与教师的人格品质、个性特长、教学信念和学校文化氛固有着密切联系。教育改革是整体性的,它需要先进的改革理念,而这些理念的获得,专家的引领是很有必要的。学校请来省科学规划办易志雾、李倡平,省教科院黄泽成,市教科院陈乐蓉、李重莹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派课题组成员赴北京、上海、广东、山西、长沙、郴州、益阳、衡阳、常德等地学习培训。
我校地处湘西,经济欠发达,当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铁路管理期间在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方面也相对滞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不力,难以适应目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改革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为教师在新时期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分析比较,再通过积极思考、自我体会来不断发现某一特定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教与学,研究与实践中,形成教师整体优势。
二、反思对话,校本研究在生活中升华
教育科研需要查阅、学习、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借鉴先进的科研成果,对校本研究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脱离学校的教学环境,脱离教师教学背景和个人特长,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
一般情况下,外在的理论都是特定语境的产物,它是研究者不同的专业特长和理论素养的体现。而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实践的局限性总是存在一些差距,教师要从科研理论中寻找合理性,用来指导实践,通过对话协调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并使二者在反思与对话中共同发展。
比较中寻找共性。面对数学四种版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新世纪版)的教材,我们做好教材分析、教材比较、背景故事、活动与游戏、教学反思、考试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全面把握教材。教师从搜集案例、课件、习题等工作中,相互切磋,补证完善,并把各自教学生活中的体验感悟融入其中,把教学过程中困惑的地方、疑点难点问题提出来供同行研讨,把教研和教学捆绑在—起,使教研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同一个科研课题,处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校园背景,由不同的人去实施,其结果肯定是不同的。研究中把能适应自身实践的吸纳进来,并在研究中加以改进,创新研究。通过第一阶段十余名教师的研究活动,可以看到从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研究成果,无不打上各自的价值印记。大家在一起交流探讨,对研究团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推动作用。
三、组织管理,激励导向机制促进科研发展
在“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风气影响下,课题成了一个抢手的活。由于各种原因,对课题的管理与评价却不能与时俱进。有的是课题选择不对口,无力实施:有的是条件不配套,开展不下去;还有的是组织者管理不到位,师资水平跟不上……让课题成了一个“玩偶”。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个局面,我校做了较大调整。一是组织管理方法课题研究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校长、教学副校长及教科室等负责人组织,负责课题的组织领导、条件创设、物资后援、评价奖励等事项。领导小组定期商讨课题具体事项,检查进度,添置设备,外派人员学习,请专家讲座等。研究小组由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组长、副组长由研究小组成员民主推荐产生,具体负责组织课题的实施。第一阶段的研究实践证明,两个小组能协同工作,充分调动了教师群体参与科研活动,改变了以下局面:学校领导自主申报立项热热闹闹;实施过程风平浪静,无人过问;结题时忙找材料,东拼西凑应付过关。教师素质得不到提高,教研效果当然无从谈起。二是评价激励机制方面有所创新。要使校本教研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评价标准要确立,评价态度要端正,良好的评价姿态,有助于教育智慧的传播,学术风范的树立。
教育科研是教师心智培养的训练项目,是教师精神领地的耕耘,这种创造性的研究活动,需要制度来呵护,需要领导和教师们的肯定与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教师主动钻研,而不是强迫他们就范,让这种超越理性的激情能不断创造新的成果。通过评价机制,改课题终结式评价为阶段式评价。根据研究成果阶段性总结反思进行评价激励,其切入点好,效果佳,有利于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后续计划的实施,更有利于教师优秀品质的形成,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铁路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