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个体见解碰撞,彰显课堂教学交响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erna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教授说:“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这两种活动——因材施教和个体与个体的交响——来实现的过程。”他认为“凸显每一个人的感受与见解的差异,并使这些差异彼此碰撞,这种应对便是个体与个体的交响”[1]。怎样使个体感受与见解的差异有效地产生彼此碰撞呢?笔者认为精彩的课堂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是开启个体交响的大门。探求有效的提问策略,定能彰显课堂教学的个体交响。
  一、精选教学切入口,营造交响之情境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新授课的切入口精心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著名的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把菲利普一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请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2],这种独特地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个体交流中既把握了作品的主题,又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文字有了全方位理解,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二、分层提问巧预设,转化难易出精彩
  教学时,对过难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分解成易理解而能生趣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纵深处发展,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学生轻松地探究出答案。如《故乡》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哲理深刻,学生理解较难,教学时,教师可以预设3个提问 :①文句中的“路”,只是指地上的路吗?②这句中的“路”与“希望”之间有何联系?③作者的这句话含义是什么呢?有前两个问题的探讨铺垫,问题③的解答,学生感觉容易多了。
  教学中我们还会发现有些看似浅显又被学生忽视的问题,对深入解读文本显得非常重要。如《小橘灯》中这样一句:“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教学中,这样提问:“话没说完就停住了,小姑娘是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爸爸去哪里了呢?”当学生否定回答时,再提一问:“小姑娘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呢?”学生中会有“不方便说”“怕别人知道”等答案,此时,我们就可以追问道:“文章这样写,表现了小姑娘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在答问中,对作者用省略号表现小姑娘“机警、乐观”性格特点的巧妙用法有了深入理解。
  三、曲直变化多视角,点燃火花求开放
  课堂提问要讲究策略,若一味地直来直去地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提问方式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我们把问题以曲问的方式提出,营造一个“愤”“悱”空间,就能激发学生在思维上“跳一跳”的兴趣。如教学《老山界》时,引导学生理解 “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试着换个角度问:“‘抢’字是否表明了红军战士不守纪律呢?”在学生给予否定时,又进一步追问:“‘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今天早餐时,我们班的小蒙抢同桌其他同学饭菜,小蒙的‘抢’又说明了什么?”至此,教师这一曲问,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就准确明白了。
  《孔乙己》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看似矛盾的话,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我们不妨转化成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个体交流中很快就会明白:无人关注孔乙己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所以他“大约”死了;而孔乙己的性格、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其必死无疑,所以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用看似矛盾却十分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者化曲为直的提问方式的变化,不仅引导学生在个体交响中轻松地解读了文本,更在于引领其转换思维视角,点燃其探求灵活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
  教者应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开放思维的问题,在探讨中培养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提问:①你觉得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怎样品质?②课文中的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吗? 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相关知识来陈述、争辩,交响中大家对鲁提辖的认识明确了:鲁提辖有正义感,但做事鲁莽、不计后果。课文中的鲁提辖只能算是一个好汉,并非真正的英雄。
  精选切入口,转化难易,分层巧设等多种形式的提问策略,无一不是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启个体交响。“善问”能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探究,“善问”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个体交响中对文本一定会得其三味的,“善问”的策略能彰显课堂教学主体交响。
其他文献
摘要:中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论述了怎样用模仿训练来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在运用模仿训练过程中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模仿;训练;写作;课文;创新    众所周知,中学生对语文的恐慌莫过于写作文了。作文水平难以提高是语文教师最头疼的事情,语文老师也都感叹作文难教,作文课难上,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那么,如何才能
摘要:华裔美国文学逐日成为显学,对其教学与研究日趋火热,本文从华裔美国的“越界”特点出发,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作出探讨,并提出有意义的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华裔美国文学:应重视华裔美国历史与文学史的互动与改写;注重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多重“越界”;注重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越界”,以及在文化的交叉、变异与融合中产生的文化误读现象。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越界;教学与研究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为完成中学语文教育任务,满足学生需求,必须重视“过程和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强化“过程和方法”的意识,注重过程,讲究学法,培养习惯。教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下面笔者就阅读教学谈如何重视“过程和方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一个感受、理解、动情、想象、表达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感知认识到理性认识、
“后进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后进生”,虽然身体健康,但在思想或学习方面跟不上同班其他同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心中的“难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使他们改掉坏毛病,培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这对我们每位教师都是挑战。为此,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也浅谈几点“后进生”转化的体会:  1.深入了解“后进生”的生活  据调查,90%以上的
在“四边形内角和”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虽然有些问题及答案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充分体现,让教材的探究价值和思想价值充分地呈现出来,使教材真正成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桥梁。  一、案例展示  情景1:将三角形硬纸板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做上不同颜色的记号,再把三个角剪下来(在同一平面内)拼在一起展示给学生看。(投影展示)  问题1:刚才演示的是什
摘要:课外阅读是学生们在课外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重要的途径。本文讲述了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和课外阅读的实践过程。通过阅读,不断地跨越课堂,滋润孩子们的美妙心灵。  关键词:课外阅读;得法于课内;实践于课外;乐趣  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属于阅读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语文阅读和鉴赏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所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要极其注重培养学生中有效阅读的习惯,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
近两年本人发现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联和吴汉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很弱,主要表现为:学生讲话不够完整,语言表述缺乏逻辑性;在公众场合,学生羞于开口,不敢说;说话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对事物的描述不够准确、精彩,说话词汇量少,语言乏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说话与生活完全脱节了,学生没有全心全意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要引导学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要注意思维的开放性,要以情感为纽带,要把调动自主性当作重点,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主动探索求知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开放性;自主性;实践    由于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动手试验,通过分析
做了多年高中班主任,我已养成了习惯:随时快速地记下管理的见闻感受。翻看我的班主任手记,常常由不同的案例产生不同的联想与感受。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成功的法宝,要和谐,如《荀子·君道》所说“君者槃也,槃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教师是水,学生是盛水之器,器不同,水随之而成型。随方亦圆,顺从自然。  一、班主任的手记  2012年,我刚刚接手高中一个新班的班主任工作,我先找部分学生了解
摘要: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争”作何解?一为作者不由发出“怎么渡呀”的呼声,“争”解释为“怎么”;还有人认为“争”该解释为“争抢,争夺”。这个“争”到底应怎样解释?  关键词:如梦令;争渡;怎渡;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悠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