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1例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me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63岁。因反复胸痛4周,加重2小时,于2006年11月9日入院。自4周前始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胸痛,以胸骨后为明显,呈针刺样痛,并向左肩背部及左臂放射,每次发作持续1分钟至数分钟不等,与活动无关,无明显规律性,伴胸闷、心悸、气促,每次发作均经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后缓解。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2小时前突感心前区针刺样疼痛,伴胸闷、心悸、气促、大汗淋漓、恶心欲吐,经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10丸及消心痛片10mg,症状稍缓解,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
  查体:体温 36.5℃,脉搏8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0/75mmHg,神志清楚,急性痛苦面容,端坐位,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急查ECG示:窦性心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T段改变(Ⅱ、Ⅲ、AVF ST段压低,T波低平)。
  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入院后经给予吸氧、扩冠等治疗,病情略好转。住院期间,多次胸痛发作,查ECG均无动态改变,静滴硝酸甘油疗效欠佳。经仔细询问病史并观察发现,患者胸痛与体位改变有关,考虑为食管病变;予行X线食管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均提示为:食管裂孔疝。经给予口服颠茄合剂、氢氧化铝凝胶、雷尼替丁胶囊、吗叮啉片等治疗1周后,患者胸痛消失,病情好转出院。
  
  讨 论
  食管裂孔疝(HH)可完全无症状,部分患者有胸骨后痛和反胃等表现,应了解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发作的时间,与进食及体位的关系,有无放散等。
  对引起胸痛的原因缺乏足够的认识及系统的分析,忽视胃镜、X线食管钡餐等辅助检查,是造成本病例院外误诊的主要原因。胸痛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表现之一,但胸痛并非仅来源于心脏,还可来源于其他组织。据文献报道消化源性胸痛最为常见,占非心源性胸痛50%。而由食管疾病引起的胸痛占相当高的比率,首次以心绞痛就诊的患者中,有10%~20%是由食管疾病引起。
  HH多见于中老年人,且年龄越大发病率愈高,女性多于男性,按其病症不同可分为食管胃滑脱疝、食管裂孔旁疝及混合疝,确诊主要依靠X线食管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HH可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本例ECG改变可能与此有关。约1/3HH患者有心脏病症状如心前区疼痛、胸骨左右疼痛,有时疼痛可放射至肩部、背部、臂部、手部、颈部等处,疼痛性质多为烧灼痛、偶有绞痛或针刺样痛,伴心悸、胸闷、常易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HH与心绞痛鉴别要点是:HH所致胸痛呈规律性,多在夜间发作,与体位改變(卧位及弯腰)有关。HH治疗以内科治疗为主,包括降低腹压、防止反流、药物对症治疗、饮食调节。药物治疗以制酸及促进食管、胃排空药物为主。外科手术治疗虽可纠正裂孔疝的解剖缺陷,但术后复发率高达50%。
  总之,加强对食管裂孔疝临床特点的认识,临床上对有胸痛或心前区不适的病例应全面采集病史,结合发病诱因及伴随症状,必要时行胃镜、X线钡餐造影、B超等检查,方能作出正确诊断,避免误诊。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对我院近5年间15 473例有消化道症状就诊者进行电子内镜检查,并对所检出的72例Barrett食管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顧性分析。结果:共检出Barrett食管72例,总检出率0.47%,占GERD的4.8%;老年男性多见,平均病程2.4年;内镜检查Barrett食管分为长段BE和短段BE;病理检查以胃底型多见,其次为贲门型、特殊肠
期刊
摘 要 目的:运用简易的方法行CT定位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术,为基层医院治疗颅内血肿提供新方法。方法:CT以听眦线为基线扫描,测出最大血肿层面与听眦线之间的距离,及血肿部位到前额部软组织表皮的距离,两点交汇处,将骨片用胶布固定于此。再将血肿部位进行扫描,看标志物是否在血肿最大面积所在层面。测得血肿中心与穿刺点表皮之间的距离,用细锥颅钻,根据CT提供的血肿中心到表皮距离为深度进行打孔,将血肿抽出。结果: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討眼眶暴裂骨折(OBF)CT表现及诊断。方法:60例眼眶暴裂骨折病例均行常规眼眶横断面薄层扫描。结果:能直接显示出骨折线15例,内直肌增粗41例,眼肌疝入副鼻窦者37例,眶内脂肪间隙变窄或消失者34例,眶内积气31例,副鼻窦积液或塌陷者42例。60例患者均见眼眶周围软组织肿胀。结论:CT能全面准确地诊断眼眶暴裂骨折,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眼眶骨折 体层摄影 X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腮腺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现。方法:回顾研究7例腮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和组织学形态。结果:除1例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外,其他均为混合瘤。7例病变均完整切除,随访时间为术后4个月~7年6个月。完全治愈、无复发5例(71%);1例术后7个月组织学证实为复发,并行化疗;1例临床考虑为复发,未行病理检查,仍存活。结论:腮腺黏膜相关淋巴瘤为一种低度恶性、预后
期刊
例1:患者,女,48岁,因反复发热、咳嗽1年,于2003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2002年9月受凉后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9℃,伴咳嗽、白黏痰、盗汗,1周后求治本院。体检和常规检查认为符合结核病体征,按结核病给予治疗,不见症状减轻,不断反复发热,还出现左小指肿痛等症状。2003年10月15日再次入住我院,总结病人如下特点:①中年女性、反复发热、咳嗽1年,病情进展缓慢,依次出现肺、肺门及纵隔淋
期刊
患者,女,15岁,因发现下腹部膨隆、胀痛1个月入院。患者月经正常,近期腹部膨隆明显,腹部B超提示:腹腔内巨大囊肿。查体:T37.5℃,P76次/分,BP97/6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表情无痛苦,腹部膨隆,无压痛及腹膜刺激征。妇科未查。临床初步诊断为:腹腔囊肿,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侧卵巢表面与囊肿相连,囊肿大小40cm×38cm×20cm,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行卵巢囊肿及右侧
期刊
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病,普通人群患病率为08%~10%,男女皆可发病。由于个体差异,临床表现可能不甚典型,而非内分泌科医生对此病常常认识不足,而易致误诊。现将33例甲减长期误诊因素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为2000~2006年经我院门诊确诊为甲减的患者33例,男8例,女25例;年龄49~65岁,平均57岁;病程3~15年,平均9年;来诊前曾在多家医院
期刊
直肠肛门畸形是新生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据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不一,3000~5000个新生儿中即有1例患婴。现将我院手术治疗的1例报告如下。  患婴,女,8个月,自出生后其父母发现未有肛门,排便时粪便自会阴部漏出,排便时哭闹不安,便后能安静,无腹痛腹胀,无呕吐及发热,未经任何治疗。  入院检查:体温37.4℃,脉搏110次/分,呼吸22次/分,一般情況差。心肺腹无异常。肛门处闭锁,于阴道下段约距阴道外
期刊
患者,24岁,G3P2。因孕9个月余,胎动消失19天,于2006 年5 月20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曾足月顺产2胎。末次月经2005 年8 月10日,预产期2006年5月17日。停经40余天出现早孕反应,孕2个月余时无诱因突然出现下腹部剧烈疼痛,伴有阴道少许流血,无晕厥及恶心、呕吐,未进行任何诊治,上述症状3 天后自行消失。孕4个月始感胎动,胎动时常感腹部隐痛,且随胎儿长大,症状加重。整个孕期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早孕药物流产、米索前列醇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1996年3月~2006年12月成功抢救早孕药物流产、米索前列醇过敏性休克8例。结论:口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应引起警惕,防止过敏性休克而导致患者死亡。  关键词 早孕 药物流产 米索前列醇 过敏性休克    资料与方法  1996年3月~2006年12月我院成功挽救米索前列醇早孕流产过敏性休克患者8例,流产前均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