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联系生活,走进数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形象思维为主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让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教“买文具”时,我先创设了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剪下附页上的人民币: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5元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二、再现生活,探究数学
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探究数学,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如果他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这节课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从结果不同→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并应用于生活。
三、服务生活,应用数学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
如学习了小数后,让学生把周围的事物用小数表示出来;学习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说说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经常这样做,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化思想,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2.用数学概念解释生活问题
如: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有的顾客买袜子时只要在自己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自己穿?”、“侦探人员只要量出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大约身高?”等等。
3.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把学生带到一个圆锥形的沙堆边,让学生计算出沙堆的体积。学生就必须解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沙堆的有关数据,还必须用垂线、平行线的知识测量出沙堆的高,测量出沙堆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最后求出沙堆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再告诉每立方米沙的重量,让学生求出这堆沙的重量。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责任编辑 杨博
一、联系生活,走进数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形象思维为主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让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教“买文具”时,我先创设了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剪下附页上的人民币: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5元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二、再现生活,探究数学
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探究数学,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如果他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这节课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从结果不同→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并应用于生活。
三、服务生活,应用数学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
如学习了小数后,让学生把周围的事物用小数表示出来;学习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说说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经常这样做,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化思想,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2.用数学概念解释生活问题
如: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有的顾客买袜子时只要在自己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自己穿?”、“侦探人员只要量出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大约身高?”等等。
3.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把学生带到一个圆锥形的沙堆边,让学生计算出沙堆的体积。学生就必须解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沙堆的有关数据,还必须用垂线、平行线的知识测量出沙堆的高,测量出沙堆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最后求出沙堆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再告诉每立方米沙的重量,让学生求出这堆沙的重量。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