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001年课程改革至今一线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取得的相关成果
1.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现代意义上多元化的体育学习评价首先要求多元主体的参与,在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学习评价领域中,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主要包体育教师、学生同伴、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多元评价主体的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化与民主化,并且能从多个视角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而获得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是我们取得的宝贵理论成果。
2.要求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任务、目标划分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目标[2]。在这五个领域目标指引下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评价内容体系,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评价、体能评价和情意评价三个部分,对学生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的评价归于情意评价,把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提高到了与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概括地说,我国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从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过渡,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目标,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正沿着全面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3.讲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新评价理念在课程领域的广泛传播与不断实践,“表现性评价目标”亦称“相对评价目标”或“定性评价目标”,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是指不易测量的抽象目标,如情感、意志、性向、态度、兴趣、价值观等。现代意义上的体育学习评价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者的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现在的“表现性评价”“学习契约评价法”“学习档案袋评价”“相对性评价”等都体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思想。“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者相结合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评价方法。
4.重视评价过程的全程化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外评价理论传入我国,并且经过不断地探究与实践,“全程化”评价思想受到重视,“全程化”评价模式强调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并重,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至今,在经过了近十年时间的认识与实践,全程化评价思想已经被广大教育评价实践者所接受。可以说,由注重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者相结合的转变是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史上的一个跨越。
5.关注评价双方民主化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实践领域的日益深化,这种以“高压控制”为主要手段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民主、和谐时代的需求[4]。新评价理念强调,体育学习评价是评价者与评价对象民主协商,共同构建的过程,而不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控制过程。评价双方不是自上而下的关系,或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关系。他们可以就评价的目标、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开展对话与交流,允许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然后通过民主磋商,达成共识。目前我国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双方的关系基本实现了由“专制”化向民主化的转变。
二、迷思——现阶段我国体育学习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如何界定多元评价主体在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的主次地位
合理界定多元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主次地位并有效发挥其功能,是体育教学学习评价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处于主导、指导的地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最了解,评价手段也最有效(如技能项目的现场测试),其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应学生学习的状况[5]。目前在我国的学校体育学习评价领域中,切实参与到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体育教师、学生本人和学生同伴。在现阶段的评价实践中,有些地方完全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不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有些地方过于注重学生的评价,而体育教师的评价只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但是如何来确定多元的评价主体在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的主次地位是当前体育学习评价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2.如何选择体育学习评价的重点内容
我国学校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实现了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取得的发展性成果。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涉及很少。如今《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不太强调对体能、知识的记忆、单个技术水平、最终成绩的评价”“强调对态度行为、社会适应、技术运用、运动参与、过程和进步幅度的评价”等。纵观近些年来我国的体育课程评价内容重心的转换,出现了由一个极点“重视知识技能”走向了另一个极点“重视情感态度”的发展趋势。在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情意的评价、知识技能的评价和体能的评价三大部分。但是,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如何确定评价的重点内容又成为当前一个困惑。
3.如何处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关系
长期以来,终结性评价一直是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其优点是操作起来比较简便易行,能够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正是其受到大多数体育教师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没有考虑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态度、表现,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程性评价的优点是采用开放的、即时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育兴趣、态度、情意表现、价值观领域进行全面、深入、灵活的评价。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参与者的主观感情色彩难以保证评价的公平与公正,再加之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与可变性,使得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新课程评价理念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当前体育教学评价实践中遇到的一大问题。 4.如何选择体育学习评价的方法
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在理论领域开始倡导由定量评价向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过渡。继而,也伴随产生了如“学习契约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方法”“即时表扬与评价方法”“相对性评价方法”等等一系列新型的评价方法。多种新型评价方法的产生理论上增加了评价主体选择的空间,但是,在体育课学习评价中如何把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融会贯通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非常困难的,提高各种评价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是当前我们要考虑的。
5.如何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
目前关于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很多体育教师走进了“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评价成绩只能好不能坏”的认识误区,最终导致了评价效果是“人人都可得高分,很多学生产生骄傲自负心理,形成体育课技能没掌握、体能没提高,自己不需很努力就可以得到较好成绩”的现象。如何来看待“评价成绩的优劣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这个问题在现实体育学习评价领域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求解
1.关于评价主体的定位: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的主体应该有主有次
体育教师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两者的评价缺一不可。但是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的主体应该有主有次。对于学生体能、运动技能的评定,我们可以选择以体育教师评价为主,学生本人或学生同伴的评价作为体育教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参考,这样做是因为一些学生受知识经验、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感情色彩。对于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的自我了解与相互了解较深,我们可以选择以学生的自我评定与相互评定为主,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通过不同的评价内容来界定各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主次地位理论上能够有效地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程度。
2.关于评价内容的重心:“情感态度”与“体能、技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在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时,“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两者间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不是谁主谁次的关系,两者作为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同等重要。新课改之前,我们过于重视对学生体能、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课程改革之后,健康第一、终身理念的提出,评价开始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发展,但是,却无意识的忽视了对学生体能、技能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一直不断下降,这也许会让我们把目光再一次聚焦到重视学生体能、运动技能的发展上。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实践者在评价实践中要做到“重视情感态度”必要,“重视知识技能”也必要,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但两者都不能过激,关键是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
3.关于评价的过程: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
就目前来看,终结性评价还是学校体育学习评价的主导形式,过程性评价的实施依然非常困难。客观的说,当前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对“过程性评价”的忽视并非是评价者意识上的疏忽,而是在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时操作性差、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这才是导致忽视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原因。设计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内容具体的操作性评价方案,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才是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关键所在。
4.关于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应该体现一种“真实性”“可操作”及“有效性”
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到能够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只有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才是科学的、有效地评价方法。其次,要充分考虑其现实可操作性及体育教师工作量的问题,只有易于操作的、教师工作量和效果相统一的评价方法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评价方法,否则就不会长久,最终被广大的体育教师所放弃。因此,具体评价方法的选择不应该追赶“时髦”,而是要体现一种“真实性”“可操作”及“有效性”。
5.关于学生的评价成绩:充分考虑与运用评价成绩对学生发展的双向作用
“好的评价成绩对学生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差的评价成绩对学生有很强的警示作用,同样也是一种激励”。作为学校体育实践者应该特别注意评价成绩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学生的反应,优良的评价成绩对身体素质一般或稍差的学生鼓舞很大。评价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常首先是抱怨,但通过体育教师与他们讨论分析后,能有效地引起他们的反思,在新的学期里往往表现出更加积极努力。因此,在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时,应该做到实事求是,重客观事实,重视评价成绩对学生发展的双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评价技巧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2]陈秀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前瞻[J].体育教学,2006(6):13-14.
[3]王斌华.学生评价: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8.
[4]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5]钟启泉,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教育研究,2004,(8).
[6]张世响.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4.
[7]何涛.暴雨前的闷热——也谈对课改的疑惑和迷茫[J].中国学校体育,2007(2):58.
[8]张亚平.现阶段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6(7).
[9]赖天德.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J].中国学校体育,2006(7).
[10]吴迪.多元性素质教育评价的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11]潘志琛.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初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8.
1.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现代意义上多元化的体育学习评价首先要求多元主体的参与,在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学习评价领域中,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主要包体育教师、学生同伴、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多元评价主体的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化与民主化,并且能从多个视角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而获得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是我们取得的宝贵理论成果。
2.要求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任务、目标划分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目标[2]。在这五个领域目标指引下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评价内容体系,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评价、体能评价和情意评价三个部分,对学生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的评价归于情意评价,把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提高到了与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概括地说,我国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从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过渡,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目标,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正沿着全面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3.讲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新评价理念在课程领域的广泛传播与不断实践,“表现性评价目标”亦称“相对评价目标”或“定性评价目标”,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是指不易测量的抽象目标,如情感、意志、性向、态度、兴趣、价值观等。现代意义上的体育学习评价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者的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现在的“表现性评价”“学习契约评价法”“学习档案袋评价”“相对性评价”等都体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思想。“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者相结合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评价方法。
4.重视评价过程的全程化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外评价理论传入我国,并且经过不断地探究与实践,“全程化”评价思想受到重视,“全程化”评价模式强调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并重,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至今,在经过了近十年时间的认识与实践,全程化评价思想已经被广大教育评价实践者所接受。可以说,由注重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者相结合的转变是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史上的一个跨越。
5.关注评价双方民主化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实践领域的日益深化,这种以“高压控制”为主要手段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民主、和谐时代的需求[4]。新评价理念强调,体育学习评价是评价者与评价对象民主协商,共同构建的过程,而不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控制过程。评价双方不是自上而下的关系,或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关系。他们可以就评价的目标、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开展对话与交流,允许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然后通过民主磋商,达成共识。目前我国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双方的关系基本实现了由“专制”化向民主化的转变。
二、迷思——现阶段我国体育学习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如何界定多元评价主体在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的主次地位
合理界定多元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主次地位并有效发挥其功能,是体育教学学习评价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处于主导、指导的地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最了解,评价手段也最有效(如技能项目的现场测试),其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应学生学习的状况[5]。目前在我国的学校体育学习评价领域中,切实参与到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体育教师、学生本人和学生同伴。在现阶段的评价实践中,有些地方完全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不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有些地方过于注重学生的评价,而体育教师的评价只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但是如何来确定多元的评价主体在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的主次地位是当前体育学习评价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2.如何选择体育学习评价的重点内容
我国学校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实现了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取得的发展性成果。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涉及很少。如今《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不太强调对体能、知识的记忆、单个技术水平、最终成绩的评价”“强调对态度行为、社会适应、技术运用、运动参与、过程和进步幅度的评价”等。纵观近些年来我国的体育课程评价内容重心的转换,出现了由一个极点“重视知识技能”走向了另一个极点“重视情感态度”的发展趋势。在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情意的评价、知识技能的评价和体能的评价三大部分。但是,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如何确定评价的重点内容又成为当前一个困惑。
3.如何处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关系
长期以来,终结性评价一直是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其优点是操作起来比较简便易行,能够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正是其受到大多数体育教师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没有考虑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态度、表现,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程性评价的优点是采用开放的、即时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育兴趣、态度、情意表现、价值观领域进行全面、深入、灵活的评价。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参与者的主观感情色彩难以保证评价的公平与公正,再加之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与可变性,使得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新课程评价理念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当前体育教学评价实践中遇到的一大问题。 4.如何选择体育学习评价的方法
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在理论领域开始倡导由定量评价向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过渡。继而,也伴随产生了如“学习契约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方法”“即时表扬与评价方法”“相对性评价方法”等等一系列新型的评价方法。多种新型评价方法的产生理论上增加了评价主体选择的空间,但是,在体育课学习评价中如何把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融会贯通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非常困难的,提高各种评价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是当前我们要考虑的。
5.如何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
目前关于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很多体育教师走进了“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评价成绩只能好不能坏”的认识误区,最终导致了评价效果是“人人都可得高分,很多学生产生骄傲自负心理,形成体育课技能没掌握、体能没提高,自己不需很努力就可以得到较好成绩”的现象。如何来看待“评价成绩的优劣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这个问题在现实体育学习评价领域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求解
1.关于评价主体的定位: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的主体应该有主有次
体育教师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两者的评价缺一不可。但是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的主体应该有主有次。对于学生体能、运动技能的评定,我们可以选择以体育教师评价为主,学生本人或学生同伴的评价作为体育教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参考,这样做是因为一些学生受知识经验、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感情色彩。对于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的自我了解与相互了解较深,我们可以选择以学生的自我评定与相互评定为主,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通过不同的评价内容来界定各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主次地位理论上能够有效地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程度。
2.关于评价内容的重心:“情感态度”与“体能、技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在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时,“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两者间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不是谁主谁次的关系,两者作为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同等重要。新课改之前,我们过于重视对学生体能、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课程改革之后,健康第一、终身理念的提出,评价开始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发展,但是,却无意识的忽视了对学生体能、技能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一直不断下降,这也许会让我们把目光再一次聚焦到重视学生体能、运动技能的发展上。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实践者在评价实践中要做到“重视情感态度”必要,“重视知识技能”也必要,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但两者都不能过激,关键是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
3.关于评价的过程: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
就目前来看,终结性评价还是学校体育学习评价的主导形式,过程性评价的实施依然非常困难。客观的说,当前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对“过程性评价”的忽视并非是评价者意识上的疏忽,而是在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时操作性差、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这才是导致忽视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原因。设计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内容具体的操作性评价方案,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才是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关键所在。
4.关于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应该体现一种“真实性”“可操作”及“有效性”
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到能够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只有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才是科学的、有效地评价方法。其次,要充分考虑其现实可操作性及体育教师工作量的问题,只有易于操作的、教师工作量和效果相统一的评价方法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评价方法,否则就不会长久,最终被广大的体育教师所放弃。因此,具体评价方法的选择不应该追赶“时髦”,而是要体现一种“真实性”“可操作”及“有效性”。
5.关于学生的评价成绩:充分考虑与运用评价成绩对学生发展的双向作用
“好的评价成绩对学生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差的评价成绩对学生有很强的警示作用,同样也是一种激励”。作为学校体育实践者应该特别注意评价成绩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学生的反应,优良的评价成绩对身体素质一般或稍差的学生鼓舞很大。评价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常首先是抱怨,但通过体育教师与他们讨论分析后,能有效地引起他们的反思,在新的学期里往往表现出更加积极努力。因此,在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时,应该做到实事求是,重客观事实,重视评价成绩对学生发展的双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评价技巧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2]陈秀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前瞻[J].体育教学,2006(6):13-14.
[3]王斌华.学生评价: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8.
[4]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5]钟启泉,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教育研究,2004,(8).
[6]张世响.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4.
[7]何涛.暴雨前的闷热——也谈对课改的疑惑和迷茫[J].中国学校体育,2007(2):58.
[8]张亚平.现阶段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6(7).
[9]赖天德.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J].中国学校体育,2006(7).
[10]吴迪.多元性素质教育评价的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11]潘志琛.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初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