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语文学习来自于学生对语文活动的兴趣和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活动本身的趣味与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新课改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合理灵活地应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主,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从中让学生感受、领悟、运用语文,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与价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把语文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理解与应用。”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对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注意语文与生活这两者的关系,合理、灵活地改编和安排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课堂及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从而充实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亲历社会实践,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知识,领悟语文知识之魅力,感受语文知识之情趣与价值。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以下有效策略:
1 展现实际生活,诱发学习兴趣
新颖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儿童探索语文奥妙的兴趣。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应回归生活,语文知识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语文课文更不例外,在教学中一旦把教学程序与生活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就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教师在教学《泊秦淮》、《过零丁洋》等古代诗词时,以古筝曲导入,这些古筝曲低沉、哀怨,缠绵悱恻,把学生带入古色古香的古代生活之中,未读其诗,先感其情;教学《观沧海》时,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有关沧海的图片,这些图片主要是沧海波澜壮阔,气势澎湃的画面,接着老师又介绍了曹操到沧海时他自己的状况,然后再借助诗歌的伴乐朗诵,将学生一步步引入诗歌的美妙境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教学《热爱生命》时,先引导学生回忆汶川地震时种种灾难场面,一个又一个生命在忍耐中得到解救,在坚持中获得新生,学生对生命的宝贵理解是那样的真切,热爱生命的教学主题得到学生的强烈认同。中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在中学语文教学导入中适当地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在教学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2 注重实际活动,感受语文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去,以體会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寓意。”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做到学以致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设问题情境,更要让学生参与语文知识的体验和理解的过程,而且要不断地提供人人有体验的机会。如,在教学有关人物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扮人物角色。通过人物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又如在进行关于描述英雄的现代文和古文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精心剪辑的配乐。使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古今英雄们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少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沈从文《端午日》一文中作者描写了端午日赛龙船场面。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特别是赛龙船写的十分生动具体,把场面渲染得热烈而激烈。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我们的学生模拟一场龙舟比赛,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龙舟比赛那样,牢牢记在心头而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黄河九曲连环金涛澎湃的画面。伴随着这气势磅礴的意境,《黄河颂》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3 体验实际问题,培养解决能力
体验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学以致用,语文也不例外.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现在由于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的日常生活知识缺乏,生活能力低,出现知识与生活脱节现象。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培养正确的语文观。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苏州园林》、《巍巍中山陵》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学生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4 引导实际探索、建构灵动课堂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语文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语文的发展。”自主探索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获取知识。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愿探索、能探索、会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指导作文《我的数学老师》时,让学生对我班的数学老师的形象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当第一位学生写上“我发现我班的数学老师是一位可敬又可爱的老师”后,其他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上讲台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黑板上出现了“我发现我们的数学老师戴着一副眼镜,一看就是有学问的老师。”“我发现在解难题时,只要数学老师一点我们就有了灵感。”“我发现,虽然,有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会批评我,但是我从来不生气,……”课堂顿时沸腾起来,进而我让学生把黑板上的各段话进行完整补充,再共同描述出《我的数学老师》的所有形象特征,然后我只是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了描述《我的数学老师》的精美语句,就完成了本课的板书。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学生心中自己发现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什么样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完成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了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这对学生以后再进行自主探索是十分有利的。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田,也是新课程新理念的归属地。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在课改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自觉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不断反思,通过课堂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建构出科学和谐的新课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与日俱增。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策略把语文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这样不仅可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能力的最佳途径。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使他们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语文的观察、实践、体验中发展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生活问题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的潜能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无林.中学语文课要“保鲜”.语文科研,2007(10).
[4]陈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个案研究.语文教学,2008(6).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把语文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理解与应用。”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对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注意语文与生活这两者的关系,合理、灵活地改编和安排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课堂及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从而充实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亲历社会实践,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知识,领悟语文知识之魅力,感受语文知识之情趣与价值。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以下有效策略:
1 展现实际生活,诱发学习兴趣
新颖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儿童探索语文奥妙的兴趣。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应回归生活,语文知识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语文课文更不例外,在教学中一旦把教学程序与生活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就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教师在教学《泊秦淮》、《过零丁洋》等古代诗词时,以古筝曲导入,这些古筝曲低沉、哀怨,缠绵悱恻,把学生带入古色古香的古代生活之中,未读其诗,先感其情;教学《观沧海》时,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有关沧海的图片,这些图片主要是沧海波澜壮阔,气势澎湃的画面,接着老师又介绍了曹操到沧海时他自己的状况,然后再借助诗歌的伴乐朗诵,将学生一步步引入诗歌的美妙境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教学《热爱生命》时,先引导学生回忆汶川地震时种种灾难场面,一个又一个生命在忍耐中得到解救,在坚持中获得新生,学生对生命的宝贵理解是那样的真切,热爱生命的教学主题得到学生的强烈认同。中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在中学语文教学导入中适当地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在教学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2 注重实际活动,感受语文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去,以體会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寓意。”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做到学以致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设问题情境,更要让学生参与语文知识的体验和理解的过程,而且要不断地提供人人有体验的机会。如,在教学有关人物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扮人物角色。通过人物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又如在进行关于描述英雄的现代文和古文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精心剪辑的配乐。使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古今英雄们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少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沈从文《端午日》一文中作者描写了端午日赛龙船场面。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特别是赛龙船写的十分生动具体,把场面渲染得热烈而激烈。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我们的学生模拟一场龙舟比赛,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龙舟比赛那样,牢牢记在心头而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黄河九曲连环金涛澎湃的画面。伴随着这气势磅礴的意境,《黄河颂》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3 体验实际问题,培养解决能力
体验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学以致用,语文也不例外.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现在由于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的日常生活知识缺乏,生活能力低,出现知识与生活脱节现象。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培养正确的语文观。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苏州园林》、《巍巍中山陵》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学生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4 引导实际探索、建构灵动课堂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语文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语文的发展。”自主探索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获取知识。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愿探索、能探索、会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指导作文《我的数学老师》时,让学生对我班的数学老师的形象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当第一位学生写上“我发现我班的数学老师是一位可敬又可爱的老师”后,其他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上讲台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黑板上出现了“我发现我们的数学老师戴着一副眼镜,一看就是有学问的老师。”“我发现在解难题时,只要数学老师一点我们就有了灵感。”“我发现,虽然,有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会批评我,但是我从来不生气,……”课堂顿时沸腾起来,进而我让学生把黑板上的各段话进行完整补充,再共同描述出《我的数学老师》的所有形象特征,然后我只是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了描述《我的数学老师》的精美语句,就完成了本课的板书。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学生心中自己发现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什么样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完成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了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这对学生以后再进行自主探索是十分有利的。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田,也是新课程新理念的归属地。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在课改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自觉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不断反思,通过课堂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建构出科学和谐的新课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与日俱增。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策略把语文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这样不仅可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能力的最佳途径。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使他们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语文的观察、实践、体验中发展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生活问题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的潜能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无林.中学语文课要“保鲜”.语文科研,2007(10).
[4]陈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个案研究.语文教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