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篇文章中的田国秀教授是一位奶奶,她就曾经被先生吐槽过太宠爱孙女了,田教授分析这可能是跟性别有关系,爷爷面对孙子女时更容易保持理性,所以我們也专门采访到了资深的儿科医生崔玉涛,这位新手爷爷能克制自己对孙子的爱吗?当然,我们也更好奇,在成为爷爷后,这位拥有众多粉丝的知名儿科医生是怎么和自己的儿子、儿媳沟通的呢?
我家小孙子现在8个多月大,在这短暂的爷爷生涯中,我真实地体会到“搁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这句话的含义,所以我对小孙子宠爱有加。每周末我们去看他的时候,从我进门到晚上回家的这段时间内,我基本上是不会离开孩子的视野的,除了睡觉、吃母乳等特殊情况外。特别奇妙的是,孩子和我的关系也特别亲,只要看不到我,他就会哭。所以,我在家里就成了其他人的教育对象,他们说我太宠爱孩子了!
当然,我也会提醒自己宠爱之余要保持冷静,特别是注意不能跟父母的养育习惯有太大的差别。虽然我不离开孩子的视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一直抱着他,哄着他。吃饭时,我会把他放在小餐椅上,给他一块饼干,我在这边吃饭,他也能自己吃。把他放在地垫上,我坐在边上,他自己也玩得特别开心,时不时地看一看我,这也是孩子和我们交流的一种方式。另外,关于睡觉时间,吃什么样的辅食,吃辅食时要坐到小餐椅上,自己拿食物等习惯的问题,我都会尊重孩子父母,和他们保持一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但是,我的宠爱没有这么简单,理解孩子和孩子平视交流是我对孙子聪明的宠爱,对儿子的支持和平等的沟通方式是我理智的宠爱。
聪明的宠爱
理解孩子的情绪,从小培养他的同理心
虽然我的小孙子现在只有8个月大,但他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也会有感觉痛苦的时候,而孩子还小,不会用其他方式表达,可能表现出来的就是哭闹,所以我会理解孩子,关注他的情绪而不是直接帮他解决问题。比如他爸爸曾给他买了一个半人高的玩具,他搬不动,所以特别沮丧,然后开始大叫,其实这个玩具我搬起来都费劲,所以我告诉他:“爷爷也搬不动,咱们只能坐在这儿玩,不把它搬走。”慢慢地,孩子就安静了,和我一起坐下来玩。在他刚学翻身时,翻不过来就会哭,我就会揉揉他后背,告诉他:“你现在还做不到没关系,咱慢慢练。”
其实,在职场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员工犯错了,如果领导说:“这点事都做不好,别人怎么干你没看见吗?”谁听完也会不舒服。但如果领导换一种方式,说:“最近是不是太忙了,看你一直都熬夜加班,看来咱们要改变方式了,一起看看这东西怎么能完成。”其实领导都没法帮员工直接解决问题,但是当人觉得被理解之后,感受也会完全不同了,还会更有动力去工作。孩子也一样,当他被理解之后,就会形成遇事的宽容和温和态度,也更容易理解别人。
跟孩子平视交流
有一句话叫作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其实就是和孩子平视交流,即保证我们和孩子的视线在同一水平线上,这背后其实反映的也是平等沟通的理念。当我们通过孩子的视野看世界时,就会更加理解他。比如小孙子2个月时,他趴在我们家的一个沙发上,我们就会坐在地下,保证我们的视线和他正好是持平的,这样他就特别愿意和我们做游戏,我逗他,他会特别高兴,笑得咯咯响。但如果我站着逗他,他需要一直抬头,时间长了孩子一定会觉得无趣。
理智的宠爱
成为资源分享者,而不是养育替代者
我和夫人都是儿科大夫,很多年轻父母可能会觉得有像我们这样的爷爷奶奶,养孩子时肯定特别省心,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给自己做了清晰的定位:我们不是小孙子的养育替代者,只是他遇到问题时可以调用的资源分享者。平常儿子会主动向我请教养育问题,比如孩子打预防针的时间、辅食添加的细节等,我也会给他们分享自己的育儿理念和思考,但是具体如何操作、执行,主要是靠儿子、儿媳来完成的。
比如最近给孙子添加辅食了,他每天大便3次,量比较多,但不稀,所以我就会提醒他们,是不是青菜加多了,建议他们少给孩子加青菜,然后观察一下孩子的情况,再把结果反馈给我。再比如孩子现在该刷牙了,但他们说孩子的嘴太小不好刷,我就会给他们分析为什么要现在就给孩子刷牙,并且鼓励他们尝试,想办法解决不好刷的问题。在这些事情上,我都是给出建议,由小孙子的爸爸妈妈来具体执行,不会自己亲自上手。
和儿子平等沟通
我和孩子在养育上也会遇到观念不一致的时候,但大家会开诚布公地沟通、讨论,或者通过实验的方法去调整和尝试,最后形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做法。这也是我和儿子一直以来的沟通方式。我和他一直都是好朋友,从他上学、出国到谈恋爱、结婚、生子,我们都是在进行特别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后来儿媳也习惯了这种沟通方式。包括在诊室里,我也是这样和家长沟通的,即我会把我的建议说出来,家长回家去尝试,然后反馈给我结果,我们再进行下一步的沟通。总之,无论沟通对象是谁,我都不会用自己的医生权威去简单地命令家长按照我说的做,而且没有人乐意接受这种方式。
特别提醒:
经验为什么会失效?
崔大夫认为,经验只是有限时间内的正确答案。相比年轻父母,祖父母这一代确实经历了很多事情,有很多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可能只是有限时间内的正确答案,当时有用,但不能保证现在依旧是有用的。崔大夫提到30多年从事儿科的经验让他感触特别深,儿童疾病和医疗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家长的就诊原因也更复杂多样,所以他一直在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跟上时代。就拿新冠肺炎来说,如果现在的医生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那就是落伍了。
所以,崔大夫特别提醒祖父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祖父母给年轻父母提供过去的经验,不如提供做事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孩子一起成长;祖父母的经验不被采纳,可能只是经验不适用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过去的努力或者个体本身被否定。
我家小孙子现在8个多月大,在这短暂的爷爷生涯中,我真实地体会到“搁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这句话的含义,所以我对小孙子宠爱有加。每周末我们去看他的时候,从我进门到晚上回家的这段时间内,我基本上是不会离开孩子的视野的,除了睡觉、吃母乳等特殊情况外。特别奇妙的是,孩子和我的关系也特别亲,只要看不到我,他就会哭。所以,我在家里就成了其他人的教育对象,他们说我太宠爱孩子了!
当然,我也会提醒自己宠爱之余要保持冷静,特别是注意不能跟父母的养育习惯有太大的差别。虽然我不离开孩子的视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一直抱着他,哄着他。吃饭时,我会把他放在小餐椅上,给他一块饼干,我在这边吃饭,他也能自己吃。把他放在地垫上,我坐在边上,他自己也玩得特别开心,时不时地看一看我,这也是孩子和我们交流的一种方式。另外,关于睡觉时间,吃什么样的辅食,吃辅食时要坐到小餐椅上,自己拿食物等习惯的问题,我都会尊重孩子父母,和他们保持一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但是,我的宠爱没有这么简单,理解孩子和孩子平视交流是我对孙子聪明的宠爱,对儿子的支持和平等的沟通方式是我理智的宠爱。
聪明的宠爱
理解孩子的情绪,从小培养他的同理心
虽然我的小孙子现在只有8个月大,但他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也会有感觉痛苦的时候,而孩子还小,不会用其他方式表达,可能表现出来的就是哭闹,所以我会理解孩子,关注他的情绪而不是直接帮他解决问题。比如他爸爸曾给他买了一个半人高的玩具,他搬不动,所以特别沮丧,然后开始大叫,其实这个玩具我搬起来都费劲,所以我告诉他:“爷爷也搬不动,咱们只能坐在这儿玩,不把它搬走。”慢慢地,孩子就安静了,和我一起坐下来玩。在他刚学翻身时,翻不过来就会哭,我就会揉揉他后背,告诉他:“你现在还做不到没关系,咱慢慢练。”
其实,在职场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员工犯错了,如果领导说:“这点事都做不好,别人怎么干你没看见吗?”谁听完也会不舒服。但如果领导换一种方式,说:“最近是不是太忙了,看你一直都熬夜加班,看来咱们要改变方式了,一起看看这东西怎么能完成。”其实领导都没法帮员工直接解决问题,但是当人觉得被理解之后,感受也会完全不同了,还会更有动力去工作。孩子也一样,当他被理解之后,就会形成遇事的宽容和温和态度,也更容易理解别人。
跟孩子平视交流
有一句话叫作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其实就是和孩子平视交流,即保证我们和孩子的视线在同一水平线上,这背后其实反映的也是平等沟通的理念。当我们通过孩子的视野看世界时,就会更加理解他。比如小孙子2个月时,他趴在我们家的一个沙发上,我们就会坐在地下,保证我们的视线和他正好是持平的,这样他就特别愿意和我们做游戏,我逗他,他会特别高兴,笑得咯咯响。但如果我站着逗他,他需要一直抬头,时间长了孩子一定会觉得无趣。
理智的宠爱
成为资源分享者,而不是养育替代者
我和夫人都是儿科大夫,很多年轻父母可能会觉得有像我们这样的爷爷奶奶,养孩子时肯定特别省心,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给自己做了清晰的定位:我们不是小孙子的养育替代者,只是他遇到问题时可以调用的资源分享者。平常儿子会主动向我请教养育问题,比如孩子打预防针的时间、辅食添加的细节等,我也会给他们分享自己的育儿理念和思考,但是具体如何操作、执行,主要是靠儿子、儿媳来完成的。
比如最近给孙子添加辅食了,他每天大便3次,量比较多,但不稀,所以我就会提醒他们,是不是青菜加多了,建议他们少给孩子加青菜,然后观察一下孩子的情况,再把结果反馈给我。再比如孩子现在该刷牙了,但他们说孩子的嘴太小不好刷,我就会给他们分析为什么要现在就给孩子刷牙,并且鼓励他们尝试,想办法解决不好刷的问题。在这些事情上,我都是给出建议,由小孙子的爸爸妈妈来具体执行,不会自己亲自上手。
和儿子平等沟通
我和孩子在养育上也会遇到观念不一致的时候,但大家会开诚布公地沟通、讨论,或者通过实验的方法去调整和尝试,最后形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做法。这也是我和儿子一直以来的沟通方式。我和他一直都是好朋友,从他上学、出国到谈恋爱、结婚、生子,我们都是在进行特别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后来儿媳也习惯了这种沟通方式。包括在诊室里,我也是这样和家长沟通的,即我会把我的建议说出来,家长回家去尝试,然后反馈给我结果,我们再进行下一步的沟通。总之,无论沟通对象是谁,我都不会用自己的医生权威去简单地命令家长按照我说的做,而且没有人乐意接受这种方式。
特别提醒:
经验为什么会失效?
崔大夫认为,经验只是有限时间内的正确答案。相比年轻父母,祖父母这一代确实经历了很多事情,有很多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可能只是有限时间内的正确答案,当时有用,但不能保证现在依旧是有用的。崔大夫提到30多年从事儿科的经验让他感触特别深,儿童疾病和医疗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家长的就诊原因也更复杂多样,所以他一直在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跟上时代。就拿新冠肺炎来说,如果现在的医生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那就是落伍了。
所以,崔大夫特别提醒祖父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祖父母给年轻父母提供过去的经验,不如提供做事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孩子一起成长;祖父母的经验不被采纳,可能只是经验不适用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过去的努力或者个体本身被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