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品德体现在一个的行为,甚至一生之中,因此,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呢?
首先,要从小学生抓起,從小事做起。
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其特点:小学低年级儿童没有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中年级以后才逐步养成道行为习惯,但水平偏低,中学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人数随年龄的递增而上升,初三前后为60%,高中阶段为80%,而且稳定性也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也发现,随着年龄的递增,良好的道德习惯和不良习惯两极分化也在增加。所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一定要从小学生抓起,从小事做起。
其次,要从青少年时代注意解决好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
道德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利益同个人利益的相互关系。青少年时代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往往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取向。所以,在青少年期间,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要从青少年时代就注意解决好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第三、要强化自我批评意识、逐步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青少年通过自我批评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和反省自己的错误,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如果课堂教学(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等),班团队的讨论,三好学生的评选等,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提高道德评价的能力。此外,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评价别人的行为,还要引导学生又对别人的评价过渡到对自己的评价,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通常路后于对别人的评价。
第四、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丰富学生道德的情感。
同情心是指设身处地的一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情感和需要。在面临道德情境时,学生能否体验和分享他人的情感,会影响其道德行为。要想使学生对素不相识的人也能给予同情,奉献爱心,首先要从训练学生心中有父母。有亲人开始,然后逐步使学生能够心中有老师、有同学、有他人。
最初,孩子生活和活动在家庭里,接触父母和亲属,然后渐及邻人,稍大后便与小同伴游戏,上学后又与教师与同学交往,逐渐深入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正是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自己的道德思想与行为习惯。在一般情况下它能调控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
所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还是要靠学校和家庭双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行。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呢?
首先,要从小学生抓起,從小事做起。
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其特点:小学低年级儿童没有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中年级以后才逐步养成道行为习惯,但水平偏低,中学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人数随年龄的递增而上升,初三前后为60%,高中阶段为80%,而且稳定性也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也发现,随着年龄的递增,良好的道德习惯和不良习惯两极分化也在增加。所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一定要从小学生抓起,从小事做起。
其次,要从青少年时代注意解决好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
道德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利益同个人利益的相互关系。青少年时代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往往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取向。所以,在青少年期间,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要从青少年时代就注意解决好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第三、要强化自我批评意识、逐步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青少年通过自我批评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和反省自己的错误,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如果课堂教学(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等),班团队的讨论,三好学生的评选等,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提高道德评价的能力。此外,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评价别人的行为,还要引导学生又对别人的评价过渡到对自己的评价,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通常路后于对别人的评价。
第四、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丰富学生道德的情感。
同情心是指设身处地的一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情感和需要。在面临道德情境时,学生能否体验和分享他人的情感,会影响其道德行为。要想使学生对素不相识的人也能给予同情,奉献爱心,首先要从训练学生心中有父母。有亲人开始,然后逐步使学生能够心中有老师、有同学、有他人。
最初,孩子生活和活动在家庭里,接触父母和亲属,然后渐及邻人,稍大后便与小同伴游戏,上学后又与教师与同学交往,逐渐深入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正是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自己的道德思想与行为习惯。在一般情况下它能调控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
所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还是要靠学校和家庭双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