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推进与发展,不仅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关注度提高了,也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为了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帮助小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知识,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必要性、创设原则、创设策略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引 言
创设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见教学方法,其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调动起小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一起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复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作者立足自身数学教育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进行简要分析,供广大一线教育同仁参考、交流.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必要性
小学是学生们系统接触数学知识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知识的阶段,更是帮助学生们打好数学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们学习数学、学好数学,还应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就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问题对于小学生的引领作用,更要学习合理、科学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从而能够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的丰富和积累,在不断探究和创新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充分发挥出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也使小学生充分感知到数学教学的魅力与神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也是一样,兴趣能够引导小学生主动进行数学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遵循趣味性的原则,充分挖掘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投其所好的同时,引导小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让小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唤起小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其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二)启发性原则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他们问:“为什么?”这不仅是一种求知欲的集中体现,更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外在表现.就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启发,有计划地利用问题刺激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能够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以帮助小学生完成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迁移与融合.
(三)探究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创设太简单的问题难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且容易使小学生产生疲乏情绪,而太难的问题则太具有挑战性,小学生解决起来不仅有难度,还容易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不仅要顾及数学教材中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帮助小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还要设计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在层层递进、慢慢深入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在思考、发现、探析,感受到挑战的趣味性,使得其数学思维有效发散.
(四)实际性原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也终将运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及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对课本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且比较熟悉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而使小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感知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还能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小学生获得思维成长.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增添学习趣味性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天真烂漫、爱听故事,很容易被故事所营造的生动情境所吸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小学生的特点,引入趣味性比较强的故事内容,并根据故事情节等为学生们创设相关的故事性问题情境,在“抓住”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有效增添数学课堂的教学趣味性,一改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刻板印象,使其被数学课堂所吸引,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为学生们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有一天猴王做了3张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猴王先把第一张饼平均切成2块,分给第一只小猴1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少了,不够吃,我要2块!”猴王听后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4块,分了2块给第二只小猴,第三只小猴更贪心,它想要4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8块,分给第三只小猴4块……这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们知道哪只小猴子分到的饼最多吗?你们有没有发现其中的规律?你们知道猴王是利用什么方法来满足三只小猴要求的吗?”使小学生在故事性问题情境中充分感知分数的意義,并能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其既能感知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又能有效提升数学的学习水平.
(二)创设游戏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本身就好动,喜欢玩游戏,而且在参与游戏时小学生可以全情投入,不仅可以收获快乐,还能够对自身专注力进行有效锻炼.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将游戏适时、合理的引入到数学知识的教学当中,创设游戏性问题情境可以使小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参与游戏,进而既能够有效顺应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需求,还要能够促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带领小学生玩一个角色扮演形式的钱币游戏,即请几名学生扮演羊村里的“喜羊羊”“暖羊羊”“美羊羊”“沸羊羊”,由老师当“村长”,并且在讲台上设置了简单的“一元用品商店”,请数学课代表上台当商店的“收银员”.然后以春节为背景,村长给每一个小羊都发了红包,小羊们可以到商店买东西.并且可以在游戏过程中问小羊们:“一元可以买几颗1角一颗的糖果?一元可以买几个5角一个的头花……”在小羊们消费完之后,村长要教育小羊们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引导其将钱存进“森林银行”,然后问:“请问喜羊羊存了( )元( )角到森林银行?美羊羊在喜羊羊之后存了1元到森林银行,请问森林银行现在有( )元( )角?”小学生在游戏与问题的引领下既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又充分感知到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乐趣. (三)创设复习性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小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大特点就是“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按既定教学计划为学生们讲授新知识,还要经常为学生们创设复习性的问题情境,在问题中帮助学生们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复习,引导学生们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复习性的问题的情境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学习“网络”的形成,也为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提供保证.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们写这样一道试题“3( )=30( )=300( )”,引导学生们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个等式是成立的,并提示学生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之前学过的知识.教师给出提示之后,没过多一会儿,学生们就有了答案:“3元=30角=300分;3米=30分米=300厘米.”还有的同学受到启发回答道:“3分米=30厘米=300毫米.”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都参与到了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当中.接着,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们给出的“30分米=30厘米=300毫米”答案进行变换,都改成以“米”为单位,进而得出“0.3米=0.30米=0.300米”,之后再将单位去掉得出“0.3=0.30=0.300”,很自然地衔接到小数知识.这样,学生们不仅在思考的过程中运用到了之前学过的长度和人民币知识,还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探究新知识,真正实现了运用“旧知”探索“新知”的教学目的.
(四)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升华,但是在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眼里,数学知识是难以理解的,比其他学科都难学.于是,为了缩减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距离感”,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尝试为学生们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发掘实际生活与课本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们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测量”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引入生活中两个小孩子斗嘴的场景:两个小男孩本来在一起玩玩具汽车,但是玩着玩着就吵了起来,小明对小强大喊道:“我的玩具汽车比你的好,也比你的大!”小强回呛到:“我的玩具汽车有1米长!”小明说:“我的玩具汽車有10米长……”学生们听后都哈哈大笑,我问学生们在笑什么,他们说:“哪儿有那么长的汽车呀!”,我接着又问:“那普通的玩具小汽车大概是多长呢?”生:“15厘米!20厘米!2分米……”在这场景的指引下,学生们对玩具汽车的长度和单位都把握得非常准确.这样一个简单又有趣的生活化问题,不仅有效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还很好地帮助学生们认识了度量单位在生活中的用处.进而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们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五)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由于小学生对学习数学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其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不主动、不积极,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下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们数学思维的养成.就此,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们好胜心、好奇心强的特征,为其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欲望,不仅能够检验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激发学生们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一改往日给学生们出几个数,让他们直接计算平均数的“直白式”试题训练方法,而是给学生们设置一些这样的应用题:期中考试结束后,小林数学为、语文、英语三门课程的平均分是90分,已知他的数学成绩是95分,语文成绩是90分,请问小林的英语学科考了多少分?英语学科及格了吗?小林总成绩至少要到多少分三门课程的平均分才能是95分?这样设置问题,虽然只是对题目内容做了小小的改动,但是却可以给学生们制造一定的困难,使其不能“单刀直入”地进行思考,给学生们带来挑战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从而促使学生们换一个思维来对这道应用题进行分析、解答.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强化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还能有效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探究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增添数学课堂的教学趣味性,在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同时,帮助其对数学知识进行温故知新,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小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数学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质的提升.这种教学方式使小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更愿意参与到数学的课堂学习与探究当中,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为其将来能够更好、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揣廷余.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5,(08):48.
[2]程光亮.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2):115.
[3]张吉戟.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造教学方法的应用[J].好家长,2018(42):112.
[4]张辉平.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02):63-64.
[5]谢士超,张彦真.乐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探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7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引 言
创设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见教学方法,其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调动起小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一起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复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作者立足自身数学教育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进行简要分析,供广大一线教育同仁参考、交流.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必要性
小学是学生们系统接触数学知识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知识的阶段,更是帮助学生们打好数学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们学习数学、学好数学,还应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就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问题对于小学生的引领作用,更要学习合理、科学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从而能够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的丰富和积累,在不断探究和创新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充分发挥出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也使小学生充分感知到数学教学的魅力与神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也是一样,兴趣能够引导小学生主动进行数学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遵循趣味性的原则,充分挖掘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投其所好的同时,引导小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让小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唤起小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其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二)启发性原则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他们问:“为什么?”这不仅是一种求知欲的集中体现,更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外在表现.就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启发,有计划地利用问题刺激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能够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以帮助小学生完成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迁移与融合.
(三)探究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创设太简单的问题难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且容易使小学生产生疲乏情绪,而太难的问题则太具有挑战性,小学生解决起来不仅有难度,还容易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不仅要顾及数学教材中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帮助小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还要设计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在层层递进、慢慢深入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在思考、发现、探析,感受到挑战的趣味性,使得其数学思维有效发散.
(四)实际性原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也终将运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及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对课本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且比较熟悉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而使小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感知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还能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小学生获得思维成长.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增添学习趣味性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天真烂漫、爱听故事,很容易被故事所营造的生动情境所吸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小学生的特点,引入趣味性比较强的故事内容,并根据故事情节等为学生们创设相关的故事性问题情境,在“抓住”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有效增添数学课堂的教学趣味性,一改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刻板印象,使其被数学课堂所吸引,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为学生们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有一天猴王做了3张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猴王先把第一张饼平均切成2块,分给第一只小猴1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少了,不够吃,我要2块!”猴王听后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4块,分了2块给第二只小猴,第三只小猴更贪心,它想要4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8块,分给第三只小猴4块……这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们知道哪只小猴子分到的饼最多吗?你们有没有发现其中的规律?你们知道猴王是利用什么方法来满足三只小猴要求的吗?”使小学生在故事性问题情境中充分感知分数的意義,并能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其既能感知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又能有效提升数学的学习水平.
(二)创设游戏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本身就好动,喜欢玩游戏,而且在参与游戏时小学生可以全情投入,不仅可以收获快乐,还能够对自身专注力进行有效锻炼.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将游戏适时、合理的引入到数学知识的教学当中,创设游戏性问题情境可以使小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参与游戏,进而既能够有效顺应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需求,还要能够促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带领小学生玩一个角色扮演形式的钱币游戏,即请几名学生扮演羊村里的“喜羊羊”“暖羊羊”“美羊羊”“沸羊羊”,由老师当“村长”,并且在讲台上设置了简单的“一元用品商店”,请数学课代表上台当商店的“收银员”.然后以春节为背景,村长给每一个小羊都发了红包,小羊们可以到商店买东西.并且可以在游戏过程中问小羊们:“一元可以买几颗1角一颗的糖果?一元可以买几个5角一个的头花……”在小羊们消费完之后,村长要教育小羊们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引导其将钱存进“森林银行”,然后问:“请问喜羊羊存了( )元( )角到森林银行?美羊羊在喜羊羊之后存了1元到森林银行,请问森林银行现在有( )元( )角?”小学生在游戏与问题的引领下既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又充分感知到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乐趣. (三)创设复习性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小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大特点就是“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按既定教学计划为学生们讲授新知识,还要经常为学生们创设复习性的问题情境,在问题中帮助学生们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复习,引导学生们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复习性的问题的情境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学习“网络”的形成,也为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提供保证.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们写这样一道试题“3( )=30( )=300( )”,引导学生们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个等式是成立的,并提示学生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之前学过的知识.教师给出提示之后,没过多一会儿,学生们就有了答案:“3元=30角=300分;3米=30分米=300厘米.”还有的同学受到启发回答道:“3分米=30厘米=300毫米.”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都参与到了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当中.接着,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们给出的“30分米=30厘米=300毫米”答案进行变换,都改成以“米”为单位,进而得出“0.3米=0.30米=0.300米”,之后再将单位去掉得出“0.3=0.30=0.300”,很自然地衔接到小数知识.这样,学生们不仅在思考的过程中运用到了之前学过的长度和人民币知识,还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探究新知识,真正实现了运用“旧知”探索“新知”的教学目的.
(四)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升华,但是在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眼里,数学知识是难以理解的,比其他学科都难学.于是,为了缩减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距离感”,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尝试为学生们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发掘实际生活与课本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们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测量”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引入生活中两个小孩子斗嘴的场景:两个小男孩本来在一起玩玩具汽车,但是玩着玩着就吵了起来,小明对小强大喊道:“我的玩具汽车比你的好,也比你的大!”小强回呛到:“我的玩具汽车有1米长!”小明说:“我的玩具汽車有10米长……”学生们听后都哈哈大笑,我问学生们在笑什么,他们说:“哪儿有那么长的汽车呀!”,我接着又问:“那普通的玩具小汽车大概是多长呢?”生:“15厘米!20厘米!2分米……”在这场景的指引下,学生们对玩具汽车的长度和单位都把握得非常准确.这样一个简单又有趣的生活化问题,不仅有效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还很好地帮助学生们认识了度量单位在生活中的用处.进而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们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五)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由于小学生对学习数学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其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不主动、不积极,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下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们数学思维的养成.就此,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们好胜心、好奇心强的特征,为其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欲望,不仅能够检验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激发学生们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一改往日给学生们出几个数,让他们直接计算平均数的“直白式”试题训练方法,而是给学生们设置一些这样的应用题:期中考试结束后,小林数学为、语文、英语三门课程的平均分是90分,已知他的数学成绩是95分,语文成绩是90分,请问小林的英语学科考了多少分?英语学科及格了吗?小林总成绩至少要到多少分三门课程的平均分才能是95分?这样设置问题,虽然只是对题目内容做了小小的改动,但是却可以给学生们制造一定的困难,使其不能“单刀直入”地进行思考,给学生们带来挑战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从而促使学生们换一个思维来对这道应用题进行分析、解答.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强化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还能有效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探究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增添数学课堂的教学趣味性,在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同时,帮助其对数学知识进行温故知新,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小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数学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质的提升.这种教学方式使小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更愿意参与到数学的课堂学习与探究当中,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为其将来能够更好、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揣廷余.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5,(08):48.
[2]程光亮.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2):115.
[3]张吉戟.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造教学方法的应用[J].好家长,2018(42):112.
[4]张辉平.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02):63-64.
[5]谢士超,张彦真.乐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探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