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_19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森林培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林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实践教学是林学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现行森林培育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培养高层次林业人才做出了积极探索并提出了实践教学方案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森林培育 实践教学 改革 探索
  【基金项目】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yb201001)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9-01
  自2009年末至2012年5月,西南地区持续干旱,给云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西南地区森林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势在必行。西南林业大学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林业类院校,肩负着为西南地区培养林业类全面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如何通过森林培育学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目前森林培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
  目前森林培育学的教学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启用了多媒体形式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大量的图片及音像资源,极大程度的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得复杂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简单易学,一定程度上使得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课程信息量。
  (二)实践教学
  森林培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地域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发挥该学科的实际价值,因此,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科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就当前的学科教育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情况。
  首先,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成为制约专业发展和专业性人才培养的瓶颈;其次,实践场地及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当今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部分实习基地为了确保自身利益及获取更多的经济价值,无法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实践机会,有些实习基地将学生作为免费劳动力进行使用,实践内容仅仅停留在表面,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实践本身缺乏原本的意义,从而制约了人才的培养。
  (三)学生思想认识
  根据目前林业专业的学生构成情况,主要有专业调剂、个人爱好、经济原因三种情况,其中出于个人爱好选择林学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达到课程教育预期效果,是我们需要进行改善和探讨的问题。
  二、改进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优化实验资源配置 加强实习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掌握各种技能,更好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良好的实验室条件是提高森林培育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学院可以进行相关学科的实验室资源整合,完善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共享,为实践教学创造开放、切合实际的实验条件。
  (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业务操作技能,课程实习基地建设非常重要。首先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线,在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为学科实践教学服务。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固有的资源,如林学院(属于学校的二级学院)的智能温室和温室大棚可以作为集生产、教学、科研推广为一体的实践基地;其次,利用学校后山的树木园,开辟一定面积的林地,为学生实践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的场所,激发学生积极性。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让学生了解森林培育工程技术员、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在培养职业岗位素养和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加深对森林培育的工作职责的了解,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三)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造条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通过课题申请、参加学校现有课题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加入到学科科研项目中来,最大限度的为他们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四)实践方式多元化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锻炼环节, 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森林培育学的体系包括林木种苗生产、林木栽培管理、森林经营和管理、森林资源调查与规划、造林项目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兴趣点、就业方向、社会热点等因素,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
  (五)加强不同实践分组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探讨
  编制实践小组,定期进行知识讨论。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实践内容,在实践老师的带领下,各实践小组之间进行定期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和专业性知识讨论,通过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拓展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协助、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森林培育学的理论与技术不断更新,各种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林业项目管理经验等内容有待充实到森林培育的教学中去;同时,如何应对目前社会的需求、使教学更好的为实际生产服务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进行完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适合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林业人才,才是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钟宇,宫渊波,李贤伟,等.森林培育系列实验实践及探索[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增刊),76-78
  [2]郭素娟,徐程扬,翟明普.“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优化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6,1,63-65
  [3]史永纯,黄石竹.《森林培育技术》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6)92-93
  [4]苏付保,李荣珍,冯立新,等.森林培育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19-22
  作者简介:
  王猛(1980-),男,山东枣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森林培育和经济林栽培。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有教育意义的生成点,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学生旧有的知识点,在学生原有知识点上分析学生的思维状况,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从而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把握各种生成类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内容也是多变的。所以,在备课时教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可分为35个血清型(1~34型及1/2型)。大多数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临床疾病均与几种主要血清型(如1型、1/2型、2型、7型、9
【摘要】高中阶段的化学课教学实践活动,探索研究性实验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经典实验、操作型实验、微型实验、手持技术实验、创新演示型实验等。此类实验课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反应和表象,发掘出原理和知识,同时,加强同学间的学习交流,共同探讨所学,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分析、合作、分享的能力。另外,探索研究性实验课还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探索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其能扩大抗菌谱、增强药效、减少药物用量、降低或避免药物毒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良好效果在国内外兽医临床应用广泛。林可霉素和大观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完善,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当代学生的教育问题。高中生是保证我国人才培养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高中地理的新课标教学是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的新尝试,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据调查了解到,面对不断改革的教育步伐,许多高中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缺乏兴趣。对此,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深入探
介绍了螺杆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对影响其采油效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期刊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物理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促进物理教学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研究,旨在为物理教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新课改 物理课堂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7-01  新课程改革标
根据基因型的不同,参照GeneBank上发表的TTV1(GU570198.1)和TTV2(AY823991.1)的序列,各设计两对巢式引物用于检测TTV1和TTV2。采集生猪血液样品若干份,提取病毒DNA,用巢式PCR
【摘要】高职院校微生物实训室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如何充分发挥其功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本文将从实训室布局、规章制度、人员管理、安全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生物 实训室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71-01  随着微生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的起居生活以及一些重要生产活动几乎都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