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皇帝多“奇葩”,明武宗朱厚照就是其中之一。据说,他放荡不羁好自由,不爱皇宫爱市井,曾在宫里自扮商人,喊价叫卖;还沉迷于游乐酒色,宠幸太监……但就是这样一个所谓的“昏君”,却能在弹指之间诛刘瑾、改革江南赋税、强化市舶司职能,甚至亲征北伐,打败蒙古小王子。不仅如此,朱厚照天赋异禀,精通佛教、伊斯兰教,还是第一位会说西欧语言的中国皇帝。
看似劣迹斑斑的“昏君”,实则是一位被误解的个性皇帝。他虽在小事上不拘礼节,但在大事上绝不糊涂。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位备受争议的传奇皇帝究竟是何等人物。
在皇家,祭祀是头等大事,但武宗却很少理睬这些繁文缛节。比起敬天、祭祖、郊祀等礼仪活动,他更青睐骑射与游猎——在还是太子之时,他便“性聪颖,好骑射。”当了皇帝之后更是“单起挟弓矢,径出禁门弹射鸟雀”。这还不够,多数皇帝以带兵为苦,明武宗却以演兵为乐。史书中记载:“上好武,特设东、西两官厅于禁中”,号称“外四家”,武宗挑选善于骑射的宦官,亲自带领,称之为“中军”。每日,武宗都身着军装,亲自检阅军队,只闻“晨夕操练呼噪,火炮之声达于九门”。
最有趣的是,武宗干脆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还自己给自己下令出征,为自己更名为“朱寿”,后来又加封为“镇国公”,他要求往來公文一律以“威武大将军”的名号施行。内阁大臣皆认为武宗应当遵循祖宗之法,上顺天意,下慰人心。他们认为威武大将军是臣子,而皇帝应在将军之上,如果对皇帝加官进爵,则是降低皇帝的身份。但是武宗仍不以为意,这也就是《明史》所说的“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的来历。与醉心艺术或热衷于求仙问道的前任皇帝相比,他看起来不像居于深宫的汉家天子,反而与草原民族的单于、可汗更相似。
武宗不仅勇猛善射、喜爱演兵,还非常博学。他精通佛教与伊斯兰教,不仅给自己加封佛号,还给自己取了个伊斯兰教名字,叫做“妙吉·敖兰”,阿拉伯语的意思就是“真主的荣耀”。他的语言天赋惊人,能读藏(番)文、梵文的佛经。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武宗)皇帝凡出游时,如鞑靼、回回、佛郎机、占城、刺麻等国之使,各择二三人,使之肩从,或习其语言,或观其技艺焉。”很有可能,朱厚照还跟着葡萄牙语翻译——“火者亚三”学过一些葡萄牙语,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会说西欧语言的皇帝。
实际上,武宗虽然不以勤政出名,甚至贪图玩乐,可他在批答奏章、处理国家大事上却从未耽误过。武宗即位后,做了两件前任君主都没有成功的大事。第一件是江南赋税改革。自明太祖朱元璋起,江南地区就赋税过重。正德八年(1513年),武宗在江南全面推行赋税改革,不仅减轻了江南百姓的负担,而且使得江南地区在两年之内,就还清了曾拖欠中央十年之久的赋税。第二件大事是改革市舶司。武宗强化了市舶司的收税职能,扩大了政府税源,开启了解除海禁的第一步。武宗在位15年,国家的财政状况大为好转。
明太祖朱元璋曾驱逐鞑虏,定鼎中原。而明成祖朱棣,更是迁都距离边关不远的北京,以镇国门。他所忌惮的,正是漠北的蒙古。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却更加大胆,他直接在作战前沿边境上,设宣武镇国公府,在蒙古入侵时,可随时坐镇前线指挥。
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带5万铁骑从榆林(陕西最北部)入侵,驻扎玉树(今青海省境内),掠应州(山西北部)。武宗不顾朝臣反对,亲自出居庸关巡幸北边。人们向来认为这是没有大局意识的任性之举,细细察之倒也未必。北京既为明代首都,又离边关不远,因此,武宗出关前,对于京师有一定的军事部署,他任命将帅留守北京,指挥“三千营”与“神机营”两支重兵。“三千营”和“神机营”为京营中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前者为京营骑兵之主力,后者则是当时使用热兵器作战的代表。这一部署足见武宗关于京师防备的周密考虑。
武宗亲自率兵,与鞑靼小王子交战于应州。无论是战前部署,还是战役过程中的调兵遣将,武宗都亲自布置。他不但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而且有冲锋陷阵的决心和勇气。当时,武宗下令军队夹擊鞑靼铁骑,可是之后一时不得合兵,情况万分紧急,幸好武宗及时率兵赶到战场,他英勇无畏,亲斩虏首一级,力挽狂澜。最后,武宗成功带兵将蒙古军队驱逐出去。
自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军力江河日下,蒙古年年南下侵扰,北边一再告急。武宗此次巡幸北边,是“土木之变”后,明朝首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亲临前线,抵御蒙古大军。在《剑桥中国明代史》中,认为此役“实际上是16世纪明军唯一一次赶走蒙古突击部队的战役,而皇帝亲临战场无疑影响了这个结局。”
看似劣迹斑斑的“昏君”,实则是一位被误解的个性皇帝。他虽在小事上不拘礼节,但在大事上绝不糊涂。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位备受争议的传奇皇帝究竟是何等人物。
在皇家,祭祀是头等大事,但武宗却很少理睬这些繁文缛节。比起敬天、祭祖、郊祀等礼仪活动,他更青睐骑射与游猎——在还是太子之时,他便“性聪颖,好骑射。”当了皇帝之后更是“单起挟弓矢,径出禁门弹射鸟雀”。这还不够,多数皇帝以带兵为苦,明武宗却以演兵为乐。史书中记载:“上好武,特设东、西两官厅于禁中”,号称“外四家”,武宗挑选善于骑射的宦官,亲自带领,称之为“中军”。每日,武宗都身着军装,亲自检阅军队,只闻“晨夕操练呼噪,火炮之声达于九门”。
后人皆认为,汉宫高墙、重院深深,束缚了朱厚照向往自由的心。他无心政事,成天和太监厮混在一起。可少有人想过,明朝文臣或为自身利益向上隐瞒民情。其实,武宗之所以重用宦官,或许也是为了通过身边亲信,探知宫墙之外黎民苍生的真实处境。
最有趣的是,武宗干脆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还自己给自己下令出征,为自己更名为“朱寿”,后来又加封为“镇国公”,他要求往來公文一律以“威武大将军”的名号施行。内阁大臣皆认为武宗应当遵循祖宗之法,上顺天意,下慰人心。他们认为威武大将军是臣子,而皇帝应在将军之上,如果对皇帝加官进爵,则是降低皇帝的身份。但是武宗仍不以为意,这也就是《明史》所说的“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的来历。与醉心艺术或热衷于求仙问道的前任皇帝相比,他看起来不像居于深宫的汉家天子,反而与草原民族的单于、可汗更相似。
武宗不仅勇猛善射、喜爱演兵,还非常博学。他精通佛教与伊斯兰教,不仅给自己加封佛号,还给自己取了个伊斯兰教名字,叫做“妙吉·敖兰”,阿拉伯语的意思就是“真主的荣耀”。他的语言天赋惊人,能读藏(番)文、梵文的佛经。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武宗)皇帝凡出游时,如鞑靼、回回、佛郎机、占城、刺麻等国之使,各择二三人,使之肩从,或习其语言,或观其技艺焉。”很有可能,朱厚照还跟着葡萄牙语翻译——“火者亚三”学过一些葡萄牙语,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会说西欧语言的皇帝。
文治武功,御驾亲征打败鞑靼铁骑
实际上,武宗虽然不以勤政出名,甚至贪图玩乐,可他在批答奏章、处理国家大事上却从未耽误过。武宗即位后,做了两件前任君主都没有成功的大事。第一件是江南赋税改革。自明太祖朱元璋起,江南地区就赋税过重。正德八年(1513年),武宗在江南全面推行赋税改革,不仅减轻了江南百姓的负担,而且使得江南地区在两年之内,就还清了曾拖欠中央十年之久的赋税。第二件大事是改革市舶司。武宗强化了市舶司的收税职能,扩大了政府税源,开启了解除海禁的第一步。武宗在位15年,国家的财政状况大为好转。
明太祖朱元璋曾驱逐鞑虏,定鼎中原。而明成祖朱棣,更是迁都距离边关不远的北京,以镇国门。他所忌惮的,正是漠北的蒙古。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却更加大胆,他直接在作战前沿边境上,设宣武镇国公府,在蒙古入侵时,可随时坐镇前线指挥。
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带5万铁骑从榆林(陕西最北部)入侵,驻扎玉树(今青海省境内),掠应州(山西北部)。武宗不顾朝臣反对,亲自出居庸关巡幸北边。人们向来认为这是没有大局意识的任性之举,细细察之倒也未必。北京既为明代首都,又离边关不远,因此,武宗出关前,对于京师有一定的军事部署,他任命将帅留守北京,指挥“三千营”与“神机营”两支重兵。“三千营”和“神机营”为京营中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前者为京营骑兵之主力,后者则是当时使用热兵器作战的代表。这一部署足见武宗关于京师防备的周密考虑。
武宗亲自率兵,与鞑靼小王子交战于应州。无论是战前部署,还是战役过程中的调兵遣将,武宗都亲自布置。他不但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而且有冲锋陷阵的决心和勇气。当时,武宗下令军队夹擊鞑靼铁骑,可是之后一时不得合兵,情况万分紧急,幸好武宗及时率兵赶到战场,他英勇无畏,亲斩虏首一级,力挽狂澜。最后,武宗成功带兵将蒙古军队驱逐出去。
自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军力江河日下,蒙古年年南下侵扰,北边一再告急。武宗此次巡幸北边,是“土木之变”后,明朝首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亲临前线,抵御蒙古大军。在《剑桥中国明代史》中,认为此役“实际上是16世纪明军唯一一次赶走蒙古突击部队的战役,而皇帝亲临战场无疑影响了这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