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题材选择上,以历史题材居多。当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会凸显出独特的民族元素,民族文化和民族元素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鲜明特色。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因而,本文将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事进行探讨,继而对当代文学进一步发展发挥指导功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
【中图分类号】G207 【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高峰式的发展,大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出来,并且呈现在民众的视野中。当然,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学作品主要以历史题材为主,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文学作品占了很大一部分。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融入其中,浓缩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当然,也有一些文学作品获得了文学奖项,从而得到大众的认可,比如《尘埃落定》《格萨尔王》《空山》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属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背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使得中国政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众思想不断解放,迎来思想解放的大潮流。因而,这一时代背景,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马尔克斯、福尔曼等为代表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也不断涌入中国,并在新时期中国寻根文学、形式主义文学等作品中都有体现。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重新发展,并且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的文学价值不断提升,并在日后发展中得以体现。
二、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事特征
(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族元素突出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毫无疑问,民族元素突出。因而,新時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具有大量的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并将新民族元素和文化内涵渗透到作品的字里行间。因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历史题材也较为居多。
(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注重习俗化的叙述模式
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注重习俗化的叙事模式。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历史叙述中是根据人们的习惯或者约定俗成的生活形态进行创作的。因而,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融入了大量的民族习俗,并且将众多与习俗相关的人和事写进了文学作品中。与此同时,也对文学作品中的民俗风情进行构建。可以通过一些作品对这事情进行解释。比如《尘埃落定》这一作品,主要讲述了藏族地区的文化习俗,从而使藏族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将其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与此同时,也对藏族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构进行了生动的阐释,从而使读者对藏族的习俗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继而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三)对于本民族神化传说进行叙述
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对本民族神话传说进行叙事,从而使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具有了神秘感。当然,这也是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如藏族作家白玉芳的《神机》,藏族阿来的长篇史诗《格萨尔王》,其中的故事就具有神秘性,并将其升华,继而增强读者的神秘感,从而使这一时期少数民族作品具有神秘多姿的特色。
三、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事进行探讨的必要性
(一)当前少数民族在身份认同方面存在危机
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屡获佳绩,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作品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元素的刻意凸显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的重要特征。身份认同危机促发了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力图通过饱含民族元素的历史叙事来重新唤起本族同胞民族身份认同意识的叙事目的。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历史叙事丰富了当代历史题材的表现图景,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但是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部分少数民族在身份认同方面存在危机。因而,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进行探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降低少数民族在身份认同方面的危机感,需要对该民族具有的与其他族群异质的元素进行探讨,从而对该民族所具有的深层底蕴和文化体系得以有效传承。此外,当今社会文化交融程度不断提升。这一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性,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而,少数民族文化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使这一状况得以改变,需要对少数民族文化新时期的历史叙事进行探讨,进而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身份认同感,降低民族身份认同危机,继而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二)学科意识不断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研究增多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事研究,既受制于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生活形态、意识形态、文学形态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运动,也与此间特有的社会期待视野密不可分。就新中国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的总体态势来看,研究视域的拓展、自觉的学理追求和世界形象的塑造成为社会期待视野的新常态。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现有研究离公众期待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日益增强的学科意识、逐渐拓展的学术眼界、不断更新的研究方法、业已启动的西部战略等,将共同牵引着全球化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研究事业值得期许的未来。
(三)为了使民族身份认同意识得以树立和增强
今天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更新,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因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使得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习俗日渐稀少,而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历史叙事,则有利于传统习俗得以有效传承,从而增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感。与此同时,民族身份认同感的增强,也取决于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增强身份认同意识。
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共和”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国族观念的综合规约,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事研究,符合当今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感低的现状。因而,要结合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中的民族习俗、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继而凝聚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意识,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于潜移默化中使得少数民族的身份意识不断增强,继而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感逐渐提升。因而,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对少数民族历史趋势进行探讨,是为了增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意识,并使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发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不断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部分少数民族在文化传承沿袭中存在着身份认同危机。因而,为了使这一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需要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叙事进行探讨,继而使中国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感得以增强,从而使本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恒.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事[J].贵州民族研究,2015(11):133-136.
[2]龚举善.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社会期待视野[J].甘肃社会科学,2015(5):29-33.
[3]龚举善.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方法论选择[J].民族文学研究,2016,34(4):32-50.
【关键词】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
【中图分类号】G207 【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高峰式的发展,大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出来,并且呈现在民众的视野中。当然,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学作品主要以历史题材为主,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文学作品占了很大一部分。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融入其中,浓缩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当然,也有一些文学作品获得了文学奖项,从而得到大众的认可,比如《尘埃落定》《格萨尔王》《空山》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属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背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使得中国政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众思想不断解放,迎来思想解放的大潮流。因而,这一时代背景,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马尔克斯、福尔曼等为代表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也不断涌入中国,并在新时期中国寻根文学、形式主义文学等作品中都有体现。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重新发展,并且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的文学价值不断提升,并在日后发展中得以体现。
二、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事特征
(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族元素突出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毫无疑问,民族元素突出。因而,新時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具有大量的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并将新民族元素和文化内涵渗透到作品的字里行间。因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历史题材也较为居多。
(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注重习俗化的叙述模式
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注重习俗化的叙事模式。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历史叙述中是根据人们的习惯或者约定俗成的生活形态进行创作的。因而,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融入了大量的民族习俗,并且将众多与习俗相关的人和事写进了文学作品中。与此同时,也对文学作品中的民俗风情进行构建。可以通过一些作品对这事情进行解释。比如《尘埃落定》这一作品,主要讲述了藏族地区的文化习俗,从而使藏族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将其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与此同时,也对藏族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构进行了生动的阐释,从而使读者对藏族的习俗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继而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三)对于本民族神化传说进行叙述
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对本民族神话传说进行叙事,从而使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具有了神秘感。当然,这也是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如藏族作家白玉芳的《神机》,藏族阿来的长篇史诗《格萨尔王》,其中的故事就具有神秘性,并将其升华,继而增强读者的神秘感,从而使这一时期少数民族作品具有神秘多姿的特色。
三、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事进行探讨的必要性
(一)当前少数民族在身份认同方面存在危机
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屡获佳绩,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作品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元素的刻意凸显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的重要特征。身份认同危机促发了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力图通过饱含民族元素的历史叙事来重新唤起本族同胞民族身份认同意识的叙事目的。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历史叙事丰富了当代历史题材的表现图景,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但是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部分少数民族在身份认同方面存在危机。因而,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进行探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降低少数民族在身份认同方面的危机感,需要对该民族具有的与其他族群异质的元素进行探讨,从而对该民族所具有的深层底蕴和文化体系得以有效传承。此外,当今社会文化交融程度不断提升。这一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性,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而,少数民族文化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使这一状况得以改变,需要对少数民族文化新时期的历史叙事进行探讨,进而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身份认同感,降低民族身份认同危机,继而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二)学科意识不断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研究增多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事研究,既受制于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生活形态、意识形态、文学形态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运动,也与此间特有的社会期待视野密不可分。就新中国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的总体态势来看,研究视域的拓展、自觉的学理追求和世界形象的塑造成为社会期待视野的新常态。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现有研究离公众期待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日益增强的学科意识、逐渐拓展的学术眼界、不断更新的研究方法、业已启动的西部战略等,将共同牵引着全球化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研究事业值得期许的未来。
(三)为了使民族身份认同意识得以树立和增强
今天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更新,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因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使得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习俗日渐稀少,而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历史叙事,则有利于传统习俗得以有效传承,从而增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感。与此同时,民族身份认同感的增强,也取决于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增强身份认同意识。
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共和”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国族观念的综合规约,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事研究,符合当今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感低的现状。因而,要结合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中的民族习俗、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继而凝聚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意识,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于潜移默化中使得少数民族的身份意识不断增强,继而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感逐渐提升。因而,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对少数民族历史趋势进行探讨,是为了增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意识,并使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发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不断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部分少数民族在文化传承沿袭中存在着身份认同危机。因而,为了使这一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需要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叙事进行探讨,继而使中国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感得以增强,从而使本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恒.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事[J].贵州民族研究,2015(11):133-136.
[2]龚举善.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社会期待视野[J].甘肃社会科学,2015(5):29-33.
[3]龚举善.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方法论选择[J].民族文学研究,2016,34(4):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