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粥铺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门口这家粥铺,名叫“爱粥姑娘”,一个清香淡雅的店名,门店的牌匾上,还画了一个像是少数民族姑娘的头像,在端着碗喝粥。
  喝粥,曾经是那个缺衣少吃年代里国家和政府的倡议,甚至连毛主席也倡导人民要“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这“稀”里,就含有喝粥的意思,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那是处在缺衣少吃的年代,党和政府号召广大民众节衣缩食为国分忧。其实喝粥还是一种养生,“粥养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十四种医书中,就有药粥的记载。汉代名医张仲景非常重视粥的作用,在其《伤寒杂病论》中,有很多米、药同用或药后食粥的论述,如服“桂枝汤”时必须饮粥以助药力,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都采用米、药合用。
  粥铺的兴旺,除了人们对养生的重视,更多的应该说是粥铺自身经营理念和方式上的创意。粥铺很不起眼,二十来平方米的样子,如同街头巷尾大多数传统的早餐店一样,装修简陋,环境一般却是洁净,白色的墙壁上张贴着老板自己书写的潦草的夸张字幅:喝粥是女人的生命。熟悉粥铺的人们似乎谁也没有去品味和计较其中的含义,只是兴致开怀地来这里喝粥。每逢周末,街面两边的居民就三三两两地来这里喝粥。人多的时候,屋子里接纳不下,等候的人们会自觉地到其他店铺溜达一圈,或是回家休息片刻,再来。店里既有矮座也有高座,由君自选,总之是人坐在凳子上,弓背挺腰吃得很是欢畅。
  粥铺经营的主业当然是粥,白米粥、红米粥、小米粥、绿豆粥、红豆粥、薏米粥,名目繁多,咸粥、甜粥、肉泥粥、皮蛋瘦肉粥、鱼肉粥等一应俱全,配套的主食有粉、面、烙饼、包子和水饺,而且价格实惠,点一碗皮蛋瘦肉粥外加一份煎饼,也就一碗米粉的价钱。经营粥铺的是一对中年夫妻,他们的理念是薄利多销。老板负责制作,老板娘负责配送,夫妻俩手脚麻利,配合默契。老板手脚特快,顾客点完单三五分钟就能用餐,老板娘的记性特好,吃粥的人一次性点单五六个,且品种多样,她全凭记忆,按照顾客的顺序出单送餐,竟然从来不出差错。凡在他们夫妻店用过餐后,顾客的特别要求不需要再说,哪位顾客喜欢喝什么粥,搭配什么样的主食;哪位顾客粥里免放味精和葱,她都了如指掌,熟记于心。
  有一次,我和我的親家还有姐姐、姐夫几个人从云南旅游回来,回到小区已经是晚上十点,正值粥铺打烊关门。几个人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飞机,因为空中颠簸,毫无食欲,都想喝点热粥提神养胃。我们几个走到粥铺,轻轻敲了几声店门。老板娘耳灵,立马亮灯开门迎客。见老板如此热情,我们觉得有些强人之意,毕竟人家已经打烊歇业,而且忙碌了一个整天,过分的麻烦。老板娘却是满脸笑容,还特意给我们每人送上一杯热开水,说是“感谢你们关照了我的生意,这么晚还跑来店里来消费呢!”老板连忙生火,为我们几个人做了皮蛋瘦肉粥、牛肉丝烙饼,还炒了两道小菜,忙了足足四十分钟。那餐饭,让我们吃得特别的开心。
  然而想不到的是,2020年开始不久,新冠疫情让我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日子,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想喝一碗家门口的皮蛋瘦肉粥,成了一种奢望。这家以此为生的小店,不知道是以一种怎样焦虑的心情等待着复工营业。终于,等到春回大地的3月底,长沙街头迅速恢复生机,关闭的门店开门大吉了,我又找回了久违的感觉。
  上个周末,我兴趣盎然地重返了这家粥铺,粥铺店更是排起了长队,虽说进店的人们要进行测试体温和实名制登记,人们都戴着口罩,但大家都很理解。店里的老板娘脸上堆满了笑容连忙解释:“承蒙大家光顾,因为店里的顾客一时间太多,服务不周还请各位见谅!”粥店的香气,还是以前一样扑鼻诱人。
  责任编辑:崔家妹
  美术插图:赵望云
其他文献
母亲即将临产的时候,外婆就陪着她住进了舅舅找好的医院。那个春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毛茸茸、瘦精精的。  外婆还未来得及抱一抱,我就被送进了特护病房。外婆日夜守在门口,用耳朵听,隔着紧闭的房门打探我的动静。医生打开房门进出的时候,她先是踮起包裹过的小脚,眯起眼睛向房内瞅一下,然后向医生探听我的情况。医生说我感冒了,正在输液。外婆瑟瑟发抖,急着双手合十,求天告地,乞求医生无论如何要保
期刊
到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菜,特别是当家后要烧饭做菜,家里来客要置酒备菜,才知道,有的菜适合单做,有的菜可以两三种混合做,也有些菜只有两种搭配起来才有色泽、有香气、有味道,才是色香味俱佳、营养俱全,也就是所谓的“绝配”。  想起小时候,因“三荒春”上餐不接下餐而饥不择食的情景:猪食也会当餐,丢到地上的饭菜会捡起来吃,去山地干活儿时会“偷”吃黄瓜、番薯、板栗等可以现成吃的东西,也会“偷”些春笋、萝卜、玉
期刊
近日.打的过程中遇一的哥,觉得与以往的哥有些不一样。  是日下午,我在洪山賓馆门前打的,遇上这位的哥开的出租车。上车后,的哥满脸笑容问我去哪里,我报了位置,的哥说:“哎呀,您打的的位置是出租车直行线,不能左拐,到您目的地要往前绕个弯子哟!以后您可以往前走几步到对面路边打的,这样车子不绕路,您就能省一点钱。”的哥的声音宽厚柔润带有磁性,这话一说听着顺耳。我回应说没事,的哥一句“好嘞”驱车往我的目的地
期刊
这里是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小镇:小站。  小站镇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境内,天津东南方向,东临渤海,地跨马厂减河、月牙河,以盛产优质水稻“小站稻”而著称。  小站原为退海之地。《沧县志》记载,在中塘洼条下有一地为“下污”,属明代盐场管辖的草荡。清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发生,英、法、美三国兵舰集结大沽口,同治帝召调李鸿章的淮军驰赴近畿驻扎。李出任直隶总督,其亲军营——周盛传部盛字军9000人,于是由临
期刊
古人是很喜欢红与绿的搭配的。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诗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相映成趣。  说来也怪,倍受诗家青睐的红绿组合,却生生变成了生活中的俗物。但凡衣食住行,除了偶见菜盘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你还见过红绿组合的联袂演出吗?你想得起来吗?没有。然而,生活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给你惊喜,甚至会创造出比文学作品更精彩的佳作。  那天上班,我正
期刊
我一直推崇随意的人生,所以任何事都是半桶水,会写些文章却没有太好;懂一点英语却停留在皮毛;厨艺还行,变化多过精深;音、画、诵、摄略有涉猎,完全是打酱油;即便繡花,也只是粗线绣,丝线绣就hold不住了。这种玩玩的心态使得我在业余中自我感觉良好。  这几天,我深深觉得细致的重要性,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已年近半百。  责任编辑:黄艳秋
期刊
春天老了,我的眼睛不会老,我要让它明眸善睐,蓄满情意。當薄雾蒙上你的双眼,让我搀扶你,告诉你一朵花开的颜色,像你青春的脸。  天地沧桑,我的双手不会老,我要让它充满力量,始终温暖。当冰雪覆盖大地,我要呵护你,把你的手放在我手里,像春风吻着你。  我的爱不会老,像太阳总升起,哪怕风霜染白了黑发,哪怕岁月蹒跚了步履。  我的爱不会老,像春风年年绿,哪怕鲜花零落成泥,哪怕青春早已远行。  爱永远年轻。 
期刊
那些夜晚,村庄总是在半夜时立起身来。它要用站起的姿势,靠近天上的星星,收取星光。這样一来,即使黑夜再黑。村庄都会用积攒的那些些微的星光,照见从远方归来的路。  我喜欢的那些夜晚,虽然不一定明亮,却总是很暖的样子。就像星光照着谁家低矮的篱笆,和一两声狗吠。还有,那个匆匆归家的人,一星半点的影子。就像星光点点滴滴,打在那株无花果树上,惊起夜宿的鸟儿。  那些夜晚,村庄真的就像一种幻觉,一种遥远的星光的
期刊
你知道沙漠洗澡有多奢侈,有多危险吗?  那年秋天,我带一个独立团280多辆军车在西北阿拉善地区沙漠深处驻训两个月,这60多天最最折磨人的就是缺水。吃的水和用的水都极其金贵。  先说这吃的水。团里专门准备了两辆水车,每天往返百八公里,从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拉水。遇到大风、下雪、沙尘暴,就得停运,每人每天的饮用水十分吃紧,平均只有一搪瓷缸子。如果司机开车迷了路,有时两三天都回不到宿营地,大家的那份干渴
期刊
镜中的我,仿佛越来越长成了麻糊村的模样,我在脸上寻到隐约的细纹,找出叫瓜地沟、春楼上和狼浴沟的地名,那是麻糊村人的天然粮仓。  不知是从哪天起,我对亲情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了。然而后来,我却分明是糊里糊涂地心疼开了,对村庄、对土地、对草木、对牛羊,对一孔孔废弃的窑洞,对那土土的乡音。当然,最揪疼我心的还是一个个亲爱的村民。他们不都姓魏,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姓什么叫什么的都有,但我真切地感觉到,他们身上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