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让无力者有力”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406340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卷有益”,这是大学者胡适写给普林斯顿图书馆的题词。那么阅读优秀报纸也一定有益,我相信,学生也相信。于是约定每周五语文课读报,学生一片欢呼,心想读报好不轻松自在!
  学生的欢呼是在我意料之中的,因为他们几乎每天面对的都是语文课本,尽管上面的文章也是经典,也脍炙人口,是编教材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但时时相见也不免有疲倦之感;且一经编辑成书便是固定的,在时效性上自然稍显不足。而报纸则能起到短、平、快的作用,其强大的时效性是教材所不能及的。作为便捷的信息载体,报纸除了传播资讯消息外,它短小精悍的时评,或尖锐或理性,能促进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它五彩斑斓的副刊,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它丰富的文化内蕴正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阶梯。读一份好报无疑就是同许多正直高尚的人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学生在潜移默化间便可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很好地把语文和社会联系起来,能够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品质。可以说,一份报纸即是一个浓缩的世界,一份报纸即是一个把学生与世界相连的“红娘”。在这里可知悉国际风云,培养世界情怀。
  于是学校图书馆成了我闲暇时最佳的去处,浏览那里的报纸也成了我的一个阅读习惯。在阅览室林林总总十多种报纸中,我最终选择了《中国教育报》(“文化”专栏、“读书”周刊)、《南方周末》(“评论”专版)和《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每周五前我都会精心选好自己中意的文章,然后在读报课上通过读报手与大家共同分享。那是一场场精神的宴会,那是一次次我与学生共同的期待。读报手深情并茂的演绎,学生聚精会神的倾听,共同合成了一道道生动的课堂风景。经由报纸这座精神的伊甸园,我们认识了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比如达观幽默、浑然忘我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敢于直言、睿智深邃、富有理性的王元化,特立独行、博雅浪漫的“现代孔夫子”吴宓,执著顽强、在颠沛清贫中以一己之力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朱生豪。相信他们都将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和人生品位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
  记得那年5月16日的一堂读报课,我们读《南方周末》抗震专题“生死一瞬,人性展现”。当读到那位年轻的母亲以自己的生命护佑孩子并写下感人肺腑的短信时,许多同学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当读到那位刚从废墟中带出一个孩子的战士不想因余震撤退而跪下来大哭“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时,大家的心全被揪紧了,教室里静悄悄的;当读到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以血肉之躯庇护着四个学生而自己殉难的英雄事迹时,大家全被震撼了。就在那细微平常而让人荡气回肠的读报中,我想学生的心灵一定受到了洗礼,那朦胧的泪眼,那悲戚的心灵,那踊跃捐款的身影就是明证。谁能说90后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感?他们寻常举动所体现的精神同样让人温暖而感动。后来我们又连续阅读了《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上的一组文章:《没有什么能够夺去家园》《我们在地狱边上,但是我们没有颤抖》《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借以引领他们挺起脊梁,把泪水化作力量,努力学习。奥运会后,我又组织了“奥运因人而精彩”的专题读报课,两节连堂,我们浸润在奥运的感动中久久回味,那因人而造就的精彩如潮汐般一次又一次地漫上学生的心灵堤岸。学生以笔记下了8月8日夜那一场恢弘浪漫展示中华民族风骨与智慧的盛大汇演,记下了阿富汗的罗比娜、伊拉克的达娜、图瓦卢的马诺阿克服种种困难来到北京奥运赛场上的执著,记下了荷兰的范德韦登向死而生、毅然坚守一方泳坛并获得马拉松游泳金牌的辉煌,记下了南非“刀锋战士”奥斯卡·皮斯托留斯在“鸟巢”跑道上一次次以惊人速度对自我的超越,记下了50岁再次“扬眉剑出鞘”的栾菊杰在北京奥运赛场上深情地打出“祖国好”的横幅,记下了我们的观众不以成败论英雄,向所有攻坚克难的运动员们由衷鼓掌所表示的那一份敬意!12月份,我带上《南方周末》“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特刊”走进了教室。于是在读报手声情并茂地阅读中,一篇篇似乎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文章——《张志新/任仲夷:未竟的平反》《崔健:突然爆发的呐喊》《袁庚:何止“改革开放马前卒”》《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梁从诫:绿色中国推动者》在他们面前一一打开。这些在报页上舞动的历史沧桑而真实,让他们既感知着历史也感悟着现实。尤其是那篇《张志新/任仲夷:未竟的平反》让他们震撼不已,他们震惊、愕然、愤懑、无语。对什么是“文革”,我想这一个鲜活的故事远胜过教科书上的轻描淡写,它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回首读报课,不成想已是两年,学生在这里倾听时代的脉搏,感悟人生哲理,或心花怒放,或慷慨激昂,或义愤填膺。如今学生身在高三了,他们在题海中辛劳地跋涉着,却依然对每周一次的读报课倾心着。在那里,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窗,他们开启了一扇文学之门。是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最能反映现实生活的就是报纸。一张优秀的报纸承载着编辑几多心血。在那里,有拷问现实的凝重、深沉,有桀骜不驯“不和众嚣”的独特思想,有对真善美、仁慈博爱、平等宽容价值理想的追求。它们让学生进一步读懂了语文:涵泳其中,久而久之,学生的胸襟便拓展了——仰观宇宙,视接苍穹;俯瞰大地,眼及古今。学生的习作也少了些吟风诵月,歌咏自我,而多了些慷慨之音,写出的文字犀利、勇敢而真诚。
  那么,索性“开窗放入大江来”,让读报继续成为我们共同的期待。
  [作者通联:安徽安庆一中]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方寸之地”,指的是用来给学生的作文写评语的那一小块儿地方。“方寸之地寄深情”,说的是老师给学生的作文写评语时,要突出一个“情”字:以“情”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以“情”教育学生,让学生明辨是非,懂得做人的道理;以“情”疏导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开朗、快乐的人。  教师说话要有感情,写文章要有感情,给学生的作文写评语也要有感情。老师写作文评语,应该把握一些基本原则:
目的:研制可经导管植入的带瓣膜二尖瓣支架,并探索二尖瓣支架植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用超弹性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双盘状网状支架,中间有腰部连接,内置瓣膜环。将新鲜的羊心包
在做“句式变换”专题练习时,有一个句子里使用了“通感”的辞格,要求学生依照句子样式写一个句子,我发现多数学生都没有做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应该不难,学生怎么不能做出来呢?后来评析时我给学生讲了要用上“通感”的辞格,但是学生却还是不能写出含有“通感”的句子。于是针对这个题目,我给学生列了一个选择:  1.会写,但不知道要求  2.知道要求,不会写  3.不知道要求,不会写  我们知道学生要想做好题目,就
所谓写作的原生态,是指把笔头指向原生的生活状态,冲破一切虚伪的包装和预设的模式,艺术地展示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正的哲思,在作文中写真生活,敢发真情,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那么,怎样使写作回归原生态呢?  一、书写原生的生活细节  细节真实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写作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应保持与生活零距离的写作状态。搜寻写作素材应把视野投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真实、典型、有代表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