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主题班会模式

来源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n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教师开展主题班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定期开展德育主题班会有助于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对提高高职院校的道德环境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人格成长.通过访谈兄弟院校的相关辅导员,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德育”班会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将问题导向德育主题班会形成专题,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岗位对化工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通过对高职院校化工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探讨,结合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赛项的考核模式和评价标准,从安全健康与环保理念、实验教学模式、实验评价等方面提出化工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课程具有危险性较高、实验台配备数较少、设备维护成本高、操作过程不易展示的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18级3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班级情况相近的同专业17级2班作为对比班级.课程结束后,对比2个班级的学生在该课程中的成绩,评估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的教学效果.经对比,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有一定的提升.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理论导向和实践指南,为深入挖掘高职校园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新发展理念下高职校园文化与就业创业能力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了高职校园文化引领发展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下高职校园文化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五大实施策略.
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决定了高职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模式要以学生的教学应用能力为中心.而高职师范院校的固有教学模式与新时代对师范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选取了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案例,对该校英语教学中教学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表明,现有高职师范英语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教学应用能力培养,仍然以专业知识为本位,重知识,轻技能.对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如学校过于重视专升本升学率,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学生教学实践不足等.希望针对现存问题,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以教学应用能力为导向,
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会计行业也迎来了“智能财务”时代.财务机器人进入会计行业,彻底颠覆了传统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大量的基础性会计工作由财务机器人承担,比如发票审核、凭证编制、与银行对账、账簿登记、财务报告编制等.这些工作技术含量低,重复性高,内容繁杂,有一定的固定模式,财务机器人可以轻松完成,并且准确率很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实现了会计基础工作的智能化.“智能财务”时代催生了财务服务共享.“智能财务”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学校应该如何变革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充分挖掘自身内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剖析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的特色优势和教学中的困境,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育人目标和挖掘思政元素、提高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三个层面,构建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体系.
进入新时代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理论指导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有一些不适应之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习科学的有关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心理课堂,形成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项目式教学新模式.经过为期15周的教学研究实验,实验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程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战略举措的关键.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面临教师个体层面和专业群整体层面的困境,综合两类层面的困境提出应对策略.一是自上而下从专业群层面、专业课程群层面、课程思政元素层面,构建全面覆盖、层次递进、互补协同的课程思政内容框架;二是自下而上从课程子群层面、专业课程群层面、专业群层面、跨专业层面建立协同合作的教师团队.
网络思政工作室是高职院校推进网络育人的重要载体.由于网络思政工作室尚处于发展初期,在主体结构、文创水平、传播平台和建设特色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网络思政工作室建设应立足高职院校办学实际,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构建双核驱动、搭建多维平台、发挥职教特色等路径,激发主体参与度和创造性,持续推进工作室的健康发展,提升网络育人成效.
当前,我国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着舆情场域分野下的治理张力,舆情回应方式与群体认知及利益结构嵌合失力,校园网络舆论平台容量收缩与舆情爆发强度恶性互推等困境.因此要强力倡导高校网络舆情“三治”建设、完善舆情回应方式、构建舆情诉求对接机制,以此实现高校治理部门对舆情根源诉求的高效对接,强化高校对舆情主体的认同统合,提升高校舆情治理效能,最终实现高校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