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用任务驱动法编排教学内容,让知识结构活起来
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它们分别构成了信息系统的“感官”“神经”和“大脑”。随着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信息提取装置——传感器并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于是传感器开始受到普遍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传感器热”,我国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十五”“十一五”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大力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升级,鼓励技术创新。发展到今天,传感器种类繁多,用途也非常广泛,传统的教材按照原理来编排章节内容,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相距甚远,已不能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应按照用途将常用的传感器分为几大模块,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接近开关等。根据实现作用的元件及原理不同,在每一模块下编排若干个任务。如液位传感器模块中设立任务一:电容式液位传感器;任务二:霍尔式液位传感器;任务三:超声波液位传感器等等。这样编排教学内容,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各有联系,并充分体现企业、行业所需的“四新内容”,尽量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同时,由于每一模块下的任务明确,学生对将要开展的学习内容目标明确。
二、生活与课堂链接,情境真实,让教师的“教”活起来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生活转化为知识,又用知识认识生活的过程。任何脱离生活的教学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尽可能再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既感受到课堂的丰富多彩,又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内容。这要求教师把抽象的,发生或形成于昨天的知识、事件、人物赋予生命活力,把可能、未来、遐想引进课堂,使课堂这个正在进行的“现在”,能够包纳“过去”展望“未来”。在进行电容式液位传感器的课堂教学时,采用任务导入:汽车油箱的油量多少关系到可持续行车的里程,是驾驶员需要知道的重要参数,我们可以从汽车仪表盘的油量指示表上读出油箱油量。那么油量是如何测量的呢?大多数车辆选择电容式液位传感器进行测量,而电容式液位传感器工作原理是什么?结构、特点如何?指示表是如何准确、及时地反映油箱油量变化的?都是本课题的任务。由于传感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当今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上涉及到的每一种传感器,在实际生活生产中都有应用实例。除了可以在任务导入时引用实例,还可以带一些实际传感器到课堂上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外出参观。
三、在体验和探究中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活起来
体验是领悟与创造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听、可看、可触摸、可经历、可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面对需要去思考、操作、论证、讨论、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把课堂教学的体验延伸到课外作业的探究,把课外作业的探究回归到课堂教学中讨论,最终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堂应成为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场所。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当今社会需要大量具有较强的实际运作能力,并能坚持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人才。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关键。在《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想方设法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比如,学习热敏电阻时,让学生两人一组,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档测一只热敏电阻的阻值。第一次直接测量,第二次用手心捂住热敏电阻再测量,记录两次测得的电阻值。学生探究: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阻值随温度变化非常明显;师生总结:半导体热敏电阻也可以用作温度传感器。为了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理解霍尔效应的应用,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讨论后在课堂上总结归纳,包括测转速或转数应用,防盗报警应用,公共汽车车门状态显示器,液位控制,霍尔式接近开关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它们分别构成了信息系统的“感官”“神经”和“大脑”。随着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信息提取装置——传感器并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于是传感器开始受到普遍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传感器热”,我国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十五”“十一五”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大力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升级,鼓励技术创新。发展到今天,传感器种类繁多,用途也非常广泛,传统的教材按照原理来编排章节内容,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相距甚远,已不能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应按照用途将常用的传感器分为几大模块,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接近开关等。根据实现作用的元件及原理不同,在每一模块下编排若干个任务。如液位传感器模块中设立任务一:电容式液位传感器;任务二:霍尔式液位传感器;任务三:超声波液位传感器等等。这样编排教学内容,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各有联系,并充分体现企业、行业所需的“四新内容”,尽量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同时,由于每一模块下的任务明确,学生对将要开展的学习内容目标明确。
二、生活与课堂链接,情境真实,让教师的“教”活起来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生活转化为知识,又用知识认识生活的过程。任何脱离生活的教学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尽可能再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既感受到课堂的丰富多彩,又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内容。这要求教师把抽象的,发生或形成于昨天的知识、事件、人物赋予生命活力,把可能、未来、遐想引进课堂,使课堂这个正在进行的“现在”,能够包纳“过去”展望“未来”。在进行电容式液位传感器的课堂教学时,采用任务导入:汽车油箱的油量多少关系到可持续行车的里程,是驾驶员需要知道的重要参数,我们可以从汽车仪表盘的油量指示表上读出油箱油量。那么油量是如何测量的呢?大多数车辆选择电容式液位传感器进行测量,而电容式液位传感器工作原理是什么?结构、特点如何?指示表是如何准确、及时地反映油箱油量变化的?都是本课题的任务。由于传感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当今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上涉及到的每一种传感器,在实际生活生产中都有应用实例。除了可以在任务导入时引用实例,还可以带一些实际传感器到课堂上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外出参观。
三、在体验和探究中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活起来
体验是领悟与创造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听、可看、可触摸、可经历、可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面对需要去思考、操作、论证、讨论、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把课堂教学的体验延伸到课外作业的探究,把课外作业的探究回归到课堂教学中讨论,最终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堂应成为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场所。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当今社会需要大量具有较强的实际运作能力,并能坚持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人才。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关键。在《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想方设法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比如,学习热敏电阻时,让学生两人一组,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档测一只热敏电阻的阻值。第一次直接测量,第二次用手心捂住热敏电阻再测量,记录两次测得的电阻值。学生探究: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阻值随温度变化非常明显;师生总结:半导体热敏电阻也可以用作温度传感器。为了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理解霍尔效应的应用,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讨论后在课堂上总结归纳,包括测转速或转数应用,防盗报警应用,公共汽车车门状态显示器,液位控制,霍尔式接近开关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