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进行的我国学校教育改革中,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行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作为音乐教育,育人是目的,审美是核心;学生是主人,乐学是动力;重要是过程,参与是手段。它通过对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构建人的审美心灵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而音乐教学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 。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有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相互友爱等内容,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教材内容应是丰富的、鲜活的,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学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溶入德育内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 如:《祖国颂》、《黄河大合唱》、《走进新时代》等。还有一些教材,如:《京剧大师—梅兰芳》、《金狮狂舞》等,被人们称为隐形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二.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贝内特-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由此可见,音乐的审美功能应放在其育人功能的首要位置。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到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如:在欣赏及演唱《国歌》时,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前进”,后半拍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即准确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学生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在生动的情感体验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心旷神怡的自然美和艺术美中陶冶情操,培养纯洁的情感和崇高的精神,使音乐起到净化心灵,愉悦身心的作用。
三.发挥音乐教育的学科功能,寓德育于课型之中
音乐教育在注重美、情、趣的培养的同时,它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必须还要发挥其学科功能,寓德育于课型之中。音乐课本中唱歌教学所选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优美的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如:《懂你》等歌曲,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把目光和歌声投向自己的母亲,朴实无华的旋律,表达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带着我们打开紧闭的心扉,诉说重归母亲温暖怀抱的热望。整个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利用教学手段,将德育寓于形式之中
在音乐教学中结合音乐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或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京剧大师—梅兰芳》让学生收集梅兰芳的事迹再讲给同学们听,老师用课件播放京剧及梅兰芳事迹画面,并让学生学做兰花指和走台步等。不仅使学生感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做中受到启迪,把教学活跃起来。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京剧作品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热爱我国的国粹——京剧。
总之,我们要清楚音乐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利用音乐所特有形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要在音乐教学的时候,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的。
(作者联通:272402山东省济宁市加祥县马村镇中学)
一.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教材内容应是丰富的、鲜活的,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学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溶入德育内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 如:《祖国颂》、《黄河大合唱》、《走进新时代》等。还有一些教材,如:《京剧大师—梅兰芳》、《金狮狂舞》等,被人们称为隐形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二.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贝内特-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由此可见,音乐的审美功能应放在其育人功能的首要位置。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到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如:在欣赏及演唱《国歌》时,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前进”,后半拍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即准确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学生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在生动的情感体验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心旷神怡的自然美和艺术美中陶冶情操,培养纯洁的情感和崇高的精神,使音乐起到净化心灵,愉悦身心的作用。
三.发挥音乐教育的学科功能,寓德育于课型之中
音乐教育在注重美、情、趣的培养的同时,它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必须还要发挥其学科功能,寓德育于课型之中。音乐课本中唱歌教学所选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优美的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如:《懂你》等歌曲,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把目光和歌声投向自己的母亲,朴实无华的旋律,表达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带着我们打开紧闭的心扉,诉说重归母亲温暖怀抱的热望。整个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利用教学手段,将德育寓于形式之中
在音乐教学中结合音乐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或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京剧大师—梅兰芳》让学生收集梅兰芳的事迹再讲给同学们听,老师用课件播放京剧及梅兰芳事迹画面,并让学生学做兰花指和走台步等。不仅使学生感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做中受到启迪,把教学活跃起来。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京剧作品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热爱我国的国粹——京剧。
总之,我们要清楚音乐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利用音乐所特有形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要在音乐教学的时候,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的。
(作者联通:272402山东省济宁市加祥县马村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