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加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这点我们从历年来考试作文所占的比重就知道。但就近几年的中考作文来讲,学生作文的失分原因之一就是在审题中出现的偏差。
(一)不辨文体。如果作文题后的要求中已规定了文体,自然不存在辨析该用什么体裁的问题,如果未作要求,则必须仔细分析,以防文不符体。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培养自己强烈的文体感。尽管有些作文题目在“要求”一项里注着“文体不限”,但可以写成多种文体的题目是比较少的,这就要求学生仔细分析题目,看看此题目究竟适于写哪一种文体。对于某些可以写成多种文体的题目(比如话题作文),考生则应该选择自己拿手的文体形式来承载文意。题目中明确涉及记叙文六要素的,以写记叙文为宜;题目中出现“议……”、“论……”、“谈……”、“说……”等字眼时,需要你写成表明观点的议论文。应试作文中要求写说明文的不是太多,若题目要求考生介绍某某制作方法、过程,或者介绍某某的性质特点,那么无疑是要求你写成说明文了。
(二)不明题眼。我们常说“据题辨眼”,即从题目中找出写作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题眼”。考场作文的题目中往往暗示了重点写什么,有些考生在审题时,忽略了这些暗示,结果,考场作文成了败笔。所谓“题眼”,指的就是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尽管数量通常只有一个,但它往往能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感情色彩。审清题眼,不仅可以帮助明确作文的写作重点、材料的详与略,同时,对于确定作文的中心无疑也是埋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如《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题眼是“渴望”。明白了这一点,就把握住了作文的重点,作文时也就知道应该突出什么了。再如《记住这一天》,题眼是“记住”,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习作时才不会离“记住”万里。
(三)站位不准。在审题时,考生往往会出现主次失衡、修饰失度、角度失准的失误,我们称之为“站位不准”。要克服站位不准的毛病,最好的办法是在写作之前确定好角度,然后再动笔,就不会出现写写停停、有悖文题角度的现象。如要写《我心中的彩虹》。“彩虹”是一种寓意,比喻在“我”失望、痛苦或迷失方向时给过“我”温暖和帮助、指引“我”前进方向的人和事,因此应从正面来行文。
(四)顾此失彼。考场作文中,在对文字较多的题材或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往往会犯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的毛病。任何一个作文题都限制一定的写作范围。这种限制,大体表现在人称、时间、地点和数量,只不过有些限制很明显、很具体,有些限制较含蓄、隐晦。如《给我一个_________的机会》、《假如我能__________》就分别限制作文时只能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如《故乡雨后》、《清晨小语》限制的时间范围就分别是“雨后”和“清晨”。如《兰州韵味》、《课间十分钟》就分别对地点进行了限制,即“兰州”和“教室”。数量限制也很常见,如《一件令人发糗的事》和《那堂语文课》。
(五)厚此薄彼。有些考生在审题时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醒目的就是主要的,不醒目的就是次要的,厚“此”而薄“彼”。主要表现在:一是只重正题不顾副题,或者反之。文题有正题和副题时,只抓住正题去写,忽视副题,或者只抓住副题去写,忽视正题,都会造成偏题。二是只重材料,不顾标题或只重标题,不重材料。考生面临既给材料又给题目的作文时,忽略哪一方面都是不切题意的,必须要二者并重。三是只重题目,不顾要求。作文题在“要求”一项内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要切实遵照执行。如文体不对往往会导致作文的不合格。而字数的要求往往给改作文的教师第一印象,假如作文字数不够,给老师的感觉是结构不完整,这样也无法得高分。对于作文中某些特殊性要求,如考场作文中的“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学生也不可马虎大意。
(六)挖掘太浅。有些题目的命题意图,并不在外表,而在深层或题外,考生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寻觅题外之意,倾听弦外之音,这种命题,一般文字简洁,没有什么提示,审题失误率也最高。如《翅膀》、《态度》、《磨炼》、《形象》等题目,以前者为例,是谁的翅膀,是什么样的翅膀,这里的翅膀具体比喻什么……可任选一个方面来写,但重点写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翅膀,这才是深层内容,才是题外真意。可是有的考生,只静止地写鸟儿的翅膀,极力渲染“翅膀”对于鸟儿的作用,对于翅膀的深层含义却写得很少,虽也能扣题,但只抓住了题目的外表,而影响了文章的深度。《心与心的传递》一文中小作者叙述了一个富商的商海浮沉故事。富商陷入绝境的时候,一个朋友真诚而亲善地伸出了援助之手,握住了商人的生命,也握住了商人的再度辉煌,商人也在这次最为不寻常的握手中感到了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意。但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那次握手,我读懂了他的心,他的灵魂。他的手就是上帝的手”,如果再在结尾中补上这样的一句“是啊,心与心的传递,不是用嘴简单说说,而是需要靠紧握的双手来传递”,文章就有了深度,就有了“闪光点”。
凡文皆有题,据题作文必须切合题意。因此,我们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谨慎立意。这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第一件大事,容不得丝毫粗心大意。■
(一)不辨文体。如果作文题后的要求中已规定了文体,自然不存在辨析该用什么体裁的问题,如果未作要求,则必须仔细分析,以防文不符体。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培养自己强烈的文体感。尽管有些作文题目在“要求”一项里注着“文体不限”,但可以写成多种文体的题目是比较少的,这就要求学生仔细分析题目,看看此题目究竟适于写哪一种文体。对于某些可以写成多种文体的题目(比如话题作文),考生则应该选择自己拿手的文体形式来承载文意。题目中明确涉及记叙文六要素的,以写记叙文为宜;题目中出现“议……”、“论……”、“谈……”、“说……”等字眼时,需要你写成表明观点的议论文。应试作文中要求写说明文的不是太多,若题目要求考生介绍某某制作方法、过程,或者介绍某某的性质特点,那么无疑是要求你写成说明文了。
(二)不明题眼。我们常说“据题辨眼”,即从题目中找出写作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题眼”。考场作文的题目中往往暗示了重点写什么,有些考生在审题时,忽略了这些暗示,结果,考场作文成了败笔。所谓“题眼”,指的就是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尽管数量通常只有一个,但它往往能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感情色彩。审清题眼,不仅可以帮助明确作文的写作重点、材料的详与略,同时,对于确定作文的中心无疑也是埋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如《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题眼是“渴望”。明白了这一点,就把握住了作文的重点,作文时也就知道应该突出什么了。再如《记住这一天》,题眼是“记住”,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习作时才不会离“记住”万里。
(三)站位不准。在审题时,考生往往会出现主次失衡、修饰失度、角度失准的失误,我们称之为“站位不准”。要克服站位不准的毛病,最好的办法是在写作之前确定好角度,然后再动笔,就不会出现写写停停、有悖文题角度的现象。如要写《我心中的彩虹》。“彩虹”是一种寓意,比喻在“我”失望、痛苦或迷失方向时给过“我”温暖和帮助、指引“我”前进方向的人和事,因此应从正面来行文。
(四)顾此失彼。考场作文中,在对文字较多的题材或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往往会犯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的毛病。任何一个作文题都限制一定的写作范围。这种限制,大体表现在人称、时间、地点和数量,只不过有些限制很明显、很具体,有些限制较含蓄、隐晦。如《给我一个_________的机会》、《假如我能__________》就分别限制作文时只能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如《故乡雨后》、《清晨小语》限制的时间范围就分别是“雨后”和“清晨”。如《兰州韵味》、《课间十分钟》就分别对地点进行了限制,即“兰州”和“教室”。数量限制也很常见,如《一件令人发糗的事》和《那堂语文课》。
(五)厚此薄彼。有些考生在审题时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醒目的就是主要的,不醒目的就是次要的,厚“此”而薄“彼”。主要表现在:一是只重正题不顾副题,或者反之。文题有正题和副题时,只抓住正题去写,忽视副题,或者只抓住副题去写,忽视正题,都会造成偏题。二是只重材料,不顾标题或只重标题,不重材料。考生面临既给材料又给题目的作文时,忽略哪一方面都是不切题意的,必须要二者并重。三是只重题目,不顾要求。作文题在“要求”一项内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要切实遵照执行。如文体不对往往会导致作文的不合格。而字数的要求往往给改作文的教师第一印象,假如作文字数不够,给老师的感觉是结构不完整,这样也无法得高分。对于作文中某些特殊性要求,如考场作文中的“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学生也不可马虎大意。
(六)挖掘太浅。有些题目的命题意图,并不在外表,而在深层或题外,考生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寻觅题外之意,倾听弦外之音,这种命题,一般文字简洁,没有什么提示,审题失误率也最高。如《翅膀》、《态度》、《磨炼》、《形象》等题目,以前者为例,是谁的翅膀,是什么样的翅膀,这里的翅膀具体比喻什么……可任选一个方面来写,但重点写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翅膀,这才是深层内容,才是题外真意。可是有的考生,只静止地写鸟儿的翅膀,极力渲染“翅膀”对于鸟儿的作用,对于翅膀的深层含义却写得很少,虽也能扣题,但只抓住了题目的外表,而影响了文章的深度。《心与心的传递》一文中小作者叙述了一个富商的商海浮沉故事。富商陷入绝境的时候,一个朋友真诚而亲善地伸出了援助之手,握住了商人的生命,也握住了商人的再度辉煌,商人也在这次最为不寻常的握手中感到了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意。但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那次握手,我读懂了他的心,他的灵魂。他的手就是上帝的手”,如果再在结尾中补上这样的一句“是啊,心与心的传递,不是用嘴简单说说,而是需要靠紧握的双手来传递”,文章就有了深度,就有了“闪光点”。
凡文皆有题,据题作文必须切合题意。因此,我们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谨慎立意。这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第一件大事,容不得丝毫粗心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