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五年前的春天,公维山出殡。那天上午,杨士奇去赶了一次集。
第二天,云蒙湖边的山岗上,面对连绵的群山和湖水,杨士奇和我并排而坐,谈起那个缠绕他一生的人——公维山85岁去世,去世前两年患上老年痴呆,亲属皆不认,只记得杨士奇,一见他,便一脸惊恐,像犯错误的小儿般躲避到秫秸垛的另一边,呆立不动。
桃花正艳,送葬的人群穿过赏花的游客,给春光一道人文的风景。邻村的大集上,杨士奇刚卖了三斤苹果,四斤胡萝卜,收入二十二块六毛钱。
此时,作为记者和采访对象,我们之间公事公办的对话已结束——这年春天,本省遭遇五十年不遇的大旱,我来到受灾最严重的山区,找到六十多岁的村支书杨士奇。他带我从山上到湖边走了一遭,湖水瘦成了一条细流,几十年前的电灌站早已废弃,漫山的桃树望着近在咫尺的湖水,开出稀稀拉拉瘦弱的花朵。
职业惯性促使我屏息凝听。他接下来要讲的故事才是采访的开始。
2
“你看到眼前的湖水了吗?虽然现在看着不起眼,你以前来过?那我就不用形容了,平时它的水量是现在的一百倍。往东能看到边,东西不宽,但你要是站在南边北望,看不到头。那年冬天,湖还没有,我们的村庄也不在山上。”杨士奇伸手指向湖心,“我的家在那里。”
1959年冬天,汶河边的平原。杨士奇15岁。饥饿把他框死在门框上,若用去一丁点儿力气,体内仅存的精气就飘散掉了。第一场雪还没下,村庄周围涌来了大批外地人,他们扛着锨,喊着口号,在汶河边铲土。人越聚越多,后来村里人也被动员了起来,喊声传进杨士奇的耳朵里,一个大湖即将诞生。
腊月,杨士奇被赶到工地上。民兵连长扔给他一只铁锨,说:“便宜你个小地主,到这里干活不至于饿死。”混在贫下中农队伍里的少年杨士奇开始拼命干活,换取一天三个高粱窝头。
几个月时间,汶河消失了,一个个巨大的天坑出现在原来的河滩上。抽水机日夜不息,把坑底的水抽出来。后来杨士奇被分配去往外运土,一个成年人在后面推车,他在前面拉。推车人名叫公维山,胡子拉碴的中年男人。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遇,以前听说过,公维山曾是这一带著名的土匪,解放前强奸过三个小媳妇,绑过票,活活饿死了一个八十岁的老太太。他的成分偏偏又是地主,1948年土改,地被分掉了,媳妇也被分给了邻村的佃农,只剩下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还没断奶。解放后,别的土匪该枪毙的枪毙,该乱棍打死的打死,他却侥幸逃脱,拖着一条残腿,每天拎着没断奶的孩子到村里讨奶喝。
杨士奇拉着车子拼命往坡上爬,公维山一瘸一拐铆足了劲,脸上茂密的胡须狰狞着四散。别人的车子呼呼往上窜,他们在泥泞中艰难挪行。走到一半,拉车的缰绳崩断,小车瞬间倒扣过去,把公维山埋了个严实,剩了半口气。
杨士奇始终没和他说过一句话。“小地主和大地主,”干活的人累了就过来踹他们,晚上开批斗会,让地主学狗叫。杨士奇不学,站在一边发呆,民兵连长窜过来甩他一个嘴巴子。公维山学得惟妙惟肖,引得附近的狗也狂吠起来。
月挂中天,别人钻进窝棚睡了,这二人还得推十个来回。一个来回半小时,推完了土,睡上不到三个小时又被人踹醒,接着推土。杨士奇的娘来给他送棉衣,看到他被冻得发紫的手和脚,蹲在地上哭了两个小时。公维山第一次说话,他给杨士奇披上棉衣,说:“死不了就是万幸。”
杨士奇的气力被耗光了,拉车就不是拉车,而是公维山在后面顶着他往前挪动。速度越来越慢,别人推两车他们才推一车。后来,他们干脆被扔到坑底的泥水里挖土。寒冬腊月,水只要静止一分钟就漂起冰碴。全世界的地主右派反革命都被扔到了泥水里,他们的腿早就失去了知觉。别人跳到岸上围着火取暖,他们只能站在水里想象火的样子。
杨士奇觉得自己离死不远了。
腊月二十三,夜里,没有月亮。挖完了最后一锨土,老少二人几乎爬着朝睡觉的窝棚进发。猛然间,公维山站起身,拖起杨士奇往村庄西边的山上跑。杨士奇惊奇地发现,残了一条腿的公维山,在冰水里浸泡了半个月,竟然还能健步如飞,把黑夜呼啦啦甩到身后。
3
“当时,我们就坐在现在坐的位置,”老年杨士奇拍拍屁股底下。
公维山问眼前的少年:“你是不是怕我?”
杨士奇木木地发呆,他已经两天没吃饭了,现在最想做的,是把双腿锯掉。“反正明天就要死了,饿死、冻死、累死,或者我们跳崖自杀。”“哑巴”公维山的嘴成了快板,“死之前我要告诉你,我是当过土匪,但没害过人,过去讲劫富济贫,我虽没济贫,但也没害过老百姓。”
多年后杨士奇琢磨出来,这个寒风怒吼的夜晚,公维山在向他吐露一个将死之人最后的秘密。
“知道我为什么参加土匪吗?你当然不知道,没有一个人知道。”公维山干笑两声,“其实最早,我参加的是国军。”
杨士奇瞪大了眼睛,国民党反动派,那是一群青面獠牙的怪物。他想起早年被乱棍打死的爷爷,1948年还乡团回来的前一天夜里,爷爷就被装进麻袋,扔到汶河滩上乱棍打死了——方圆几十里最大的老地主,一辈子省吃俭用积攒的几百块大洋被哄抢殆尽。
公维山接着回忆:“1938年,我18岁,省主席沈鸿烈打游击到了沂水。那时我在私塾里混了几年,觉得读书没意思,跟着我爹做买卖,到沂水去贩山货。也赶巧了,鬼子刚打进来。走到一个山沟,响起了枪声,一群队伍在前面几百米打枪,不一会队伍多了,一颗流弹打穿了我爹的天灵盖。
“我顾不得我爹,跑到一个山洞里躲了起来。天黑出来,刚走到我爹的尸体前,就被一伙队伍围住了。为首的排长指着我爹的尸体说这是被鬼子打死的,你要不要报仇?我一边哭着一边点头。排长扔给我一身军装,几个士兵帮着葬了我爹,我就参加了队伍。
“我们天天钻山沟,寻找鬼子。找到了,不管他们人多人少,冲上去就是一顿乱打。我见过两次沈主席,瘦高个,还跟我握过手。你问哪个沈主席?那时只有一个省主席,从青岛那边过来的,后来干不下去跑到了重庆。 “我们当然也是游击队,还有哪个游击队?不是一回事。我亲手杀死过两个鬼子,你不信?鬼子太少,好几个月找不到一个,他们枪也好,一个能打我们十个。二鬼子多,懒得杀,杀了也没用,杀他们还不如杀一条狗。你问我的腿是怎么瘸的,那是最后一次,1942年吧,我们一个连被包围在崮顶,打到最后,全连只剩下了十几个人。后来实在没办法了,连长带头往山下跳,我还没跳,就被打穿了膝盖。爬到悬崖边,滚下去。大命不死。其他人都死了。
“战斗结束,土匪刘胡子跑来打扫战场,把我给救了。从此,我就参加了土匪。又过了几年,刘胡子被八路军剿了。我跑回村里,夺回被佃户私吞的田地,到沂水迁回父亲的坟,娶了媳妇。后来土改,有人认出我当过土匪,是刘胡子的二当家。地又没了,媳妇也没了,还留下两个拖油瓶。幸好,他们只知道我是土匪,却不知道我是蒋匪。知道我是蒋匪的人都死了,沈主席估计知道,不过他早跑台湾去了。”
4
“那晚,我们找了一个背风的山崖,公维山说:‘爬上去,然后跳下来,一了百了。’我们爬到一半,崖下传来脚步声,望下去,是一群举着火把的民兵,枪口往崖上举。然后,我们被押回工地干活,直到水库蓄水。”杨士奇说。
公维山又恢复了沉默,连续几个月一句话也不说,坐实了“哑巴”的外号。
蓄水了,家园毁了,村庄大批搬迁,三个村合并成了一个村。杨士奇跟着母亲把家当搬到山坡上,建起一座简陋的团瓢。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看到了已是同村人的公维山——第一次在对方眼里看到了惊恐的表情。
“文革”开始那一年,地主和地主崽子们被关到大队院的牛棚里,一个一个轮流批斗。先是公维山,土匪、地主两项罪名让他挨了几十个巴掌,头发被薅掉一半。最后是杨士奇,他走出牛棚的刹那,回头扫视室内刚接受教育的十几个老少地主、右派,别人都耷拉着脑袋,唯有公维山睁着一对血红的大眼,死死盯着他。
此时的杨士奇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面对贫下中农一浪高过一浪让他交代问题的呼喊,他忍不住回忆起七年前那个寒风怒吼的夜晚,刚要张开嘴,眼前又是公维山血红的大眼。最终,他一句话也没说。
睡到半夜,牛棚里响起颤抖的鼾声,杨士奇睡不着,那双眼睛老是在他眼前晃动,由虚变实。果然,他看到公维山蹲在他面前,一根削得尖尖的竹棍抵住他的喉咙。他下意识喊了一声“公叔——”竹棍停住。他颤道:“我有一儿一女要拉扯。”四只眼睛搅在一起。十分钟后,公维山退到牛棚的角落里,裹紧衣服睡死过去。
从此,走在路上,睡在床上,杨士奇都生怕有人破门而入,拉他去批斗倒不怕,他怕的是一根尖尖的竹棍。又过了十年,他破天荒成了村支书,带人去各家各户收提留款、各种乌七八糟的集资,公维山的两个儿子死也不交,年近七十的公维山拿着刀逼儿子们交钱。从此,只要是村里的事,公维山要钱出钱要力出力。
每年大年三十夜里,杨士奇家门口都会被人放上一箱蒙山大曲酒、一条泰山烟,还有一根尖尖的竹棍。他照单全收。几十年前的那个夜晚,被封死在云蒙湖边的芦苇荡里。
5
“这几年人们都去打工了,村里就剩了我们几个老人,和娘们孩子凑热闹。本来我早不当支书了,年轻人不愿意当,去年我又接过了担子。”杨士奇说,“天旱也没人管。苹果桃子卖不了几个钱,邻村逢集,我就去凑凑热闹。云蒙湖的水就在眼前,却一滴也抽不上来。”
他接着又转回话题:“40多年了,你是第三个知道这件事的人。”
我问他为什么偏偏告诉我。他说:“憋在心里不痛快,反正你是外人,不在我们村。”
我说:“我可能会写出来,这样就有更多人知道了。”
杨士奇用手挠挠满头的白发,望向二里地外飘扬着纸花的一座新坟,继而用一双血红的眼睛瞪着我。
一分钟。血红散开。他笑了:
“那件事,现在看,算个鸡巴毛事?”
(老四,本名吴永强,《齐鲁周刊》首席编辑。)
五年前的春天,公维山出殡。那天上午,杨士奇去赶了一次集。
第二天,云蒙湖边的山岗上,面对连绵的群山和湖水,杨士奇和我并排而坐,谈起那个缠绕他一生的人——公维山85岁去世,去世前两年患上老年痴呆,亲属皆不认,只记得杨士奇,一见他,便一脸惊恐,像犯错误的小儿般躲避到秫秸垛的另一边,呆立不动。
桃花正艳,送葬的人群穿过赏花的游客,给春光一道人文的风景。邻村的大集上,杨士奇刚卖了三斤苹果,四斤胡萝卜,收入二十二块六毛钱。
此时,作为记者和采访对象,我们之间公事公办的对话已结束——这年春天,本省遭遇五十年不遇的大旱,我来到受灾最严重的山区,找到六十多岁的村支书杨士奇。他带我从山上到湖边走了一遭,湖水瘦成了一条细流,几十年前的电灌站早已废弃,漫山的桃树望着近在咫尺的湖水,开出稀稀拉拉瘦弱的花朵。
职业惯性促使我屏息凝听。他接下来要讲的故事才是采访的开始。
2
“你看到眼前的湖水了吗?虽然现在看着不起眼,你以前来过?那我就不用形容了,平时它的水量是现在的一百倍。往东能看到边,东西不宽,但你要是站在南边北望,看不到头。那年冬天,湖还没有,我们的村庄也不在山上。”杨士奇伸手指向湖心,“我的家在那里。”
1959年冬天,汶河边的平原。杨士奇15岁。饥饿把他框死在门框上,若用去一丁点儿力气,体内仅存的精气就飘散掉了。第一场雪还没下,村庄周围涌来了大批外地人,他们扛着锨,喊着口号,在汶河边铲土。人越聚越多,后来村里人也被动员了起来,喊声传进杨士奇的耳朵里,一个大湖即将诞生。
腊月,杨士奇被赶到工地上。民兵连长扔给他一只铁锨,说:“便宜你个小地主,到这里干活不至于饿死。”混在贫下中农队伍里的少年杨士奇开始拼命干活,换取一天三个高粱窝头。
几个月时间,汶河消失了,一个个巨大的天坑出现在原来的河滩上。抽水机日夜不息,把坑底的水抽出来。后来杨士奇被分配去往外运土,一个成年人在后面推车,他在前面拉。推车人名叫公维山,胡子拉碴的中年男人。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遇,以前听说过,公维山曾是这一带著名的土匪,解放前强奸过三个小媳妇,绑过票,活活饿死了一个八十岁的老太太。他的成分偏偏又是地主,1948年土改,地被分掉了,媳妇也被分给了邻村的佃农,只剩下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还没断奶。解放后,别的土匪该枪毙的枪毙,该乱棍打死的打死,他却侥幸逃脱,拖着一条残腿,每天拎着没断奶的孩子到村里讨奶喝。
杨士奇拉着车子拼命往坡上爬,公维山一瘸一拐铆足了劲,脸上茂密的胡须狰狞着四散。别人的车子呼呼往上窜,他们在泥泞中艰难挪行。走到一半,拉车的缰绳崩断,小车瞬间倒扣过去,把公维山埋了个严实,剩了半口气。
杨士奇始终没和他说过一句话。“小地主和大地主,”干活的人累了就过来踹他们,晚上开批斗会,让地主学狗叫。杨士奇不学,站在一边发呆,民兵连长窜过来甩他一个嘴巴子。公维山学得惟妙惟肖,引得附近的狗也狂吠起来。
月挂中天,别人钻进窝棚睡了,这二人还得推十个来回。一个来回半小时,推完了土,睡上不到三个小时又被人踹醒,接着推土。杨士奇的娘来给他送棉衣,看到他被冻得发紫的手和脚,蹲在地上哭了两个小时。公维山第一次说话,他给杨士奇披上棉衣,说:“死不了就是万幸。”
杨士奇的气力被耗光了,拉车就不是拉车,而是公维山在后面顶着他往前挪动。速度越来越慢,别人推两车他们才推一车。后来,他们干脆被扔到坑底的泥水里挖土。寒冬腊月,水只要静止一分钟就漂起冰碴。全世界的地主右派反革命都被扔到了泥水里,他们的腿早就失去了知觉。别人跳到岸上围着火取暖,他们只能站在水里想象火的样子。
杨士奇觉得自己离死不远了。
腊月二十三,夜里,没有月亮。挖完了最后一锨土,老少二人几乎爬着朝睡觉的窝棚进发。猛然间,公维山站起身,拖起杨士奇往村庄西边的山上跑。杨士奇惊奇地发现,残了一条腿的公维山,在冰水里浸泡了半个月,竟然还能健步如飞,把黑夜呼啦啦甩到身后。
3
“当时,我们就坐在现在坐的位置,”老年杨士奇拍拍屁股底下。
公维山问眼前的少年:“你是不是怕我?”
杨士奇木木地发呆,他已经两天没吃饭了,现在最想做的,是把双腿锯掉。“反正明天就要死了,饿死、冻死、累死,或者我们跳崖自杀。”“哑巴”公维山的嘴成了快板,“死之前我要告诉你,我是当过土匪,但没害过人,过去讲劫富济贫,我虽没济贫,但也没害过老百姓。”
多年后杨士奇琢磨出来,这个寒风怒吼的夜晚,公维山在向他吐露一个将死之人最后的秘密。
“知道我为什么参加土匪吗?你当然不知道,没有一个人知道。”公维山干笑两声,“其实最早,我参加的是国军。”
杨士奇瞪大了眼睛,国民党反动派,那是一群青面獠牙的怪物。他想起早年被乱棍打死的爷爷,1948年还乡团回来的前一天夜里,爷爷就被装进麻袋,扔到汶河滩上乱棍打死了——方圆几十里最大的老地主,一辈子省吃俭用积攒的几百块大洋被哄抢殆尽。
公维山接着回忆:“1938年,我18岁,省主席沈鸿烈打游击到了沂水。那时我在私塾里混了几年,觉得读书没意思,跟着我爹做买卖,到沂水去贩山货。也赶巧了,鬼子刚打进来。走到一个山沟,响起了枪声,一群队伍在前面几百米打枪,不一会队伍多了,一颗流弹打穿了我爹的天灵盖。
“我顾不得我爹,跑到一个山洞里躲了起来。天黑出来,刚走到我爹的尸体前,就被一伙队伍围住了。为首的排长指着我爹的尸体说这是被鬼子打死的,你要不要报仇?我一边哭着一边点头。排长扔给我一身军装,几个士兵帮着葬了我爹,我就参加了队伍。
“我们天天钻山沟,寻找鬼子。找到了,不管他们人多人少,冲上去就是一顿乱打。我见过两次沈主席,瘦高个,还跟我握过手。你问哪个沈主席?那时只有一个省主席,从青岛那边过来的,后来干不下去跑到了重庆。 “我们当然也是游击队,还有哪个游击队?不是一回事。我亲手杀死过两个鬼子,你不信?鬼子太少,好几个月找不到一个,他们枪也好,一个能打我们十个。二鬼子多,懒得杀,杀了也没用,杀他们还不如杀一条狗。你问我的腿是怎么瘸的,那是最后一次,1942年吧,我们一个连被包围在崮顶,打到最后,全连只剩下了十几个人。后来实在没办法了,连长带头往山下跳,我还没跳,就被打穿了膝盖。爬到悬崖边,滚下去。大命不死。其他人都死了。
“战斗结束,土匪刘胡子跑来打扫战场,把我给救了。从此,我就参加了土匪。又过了几年,刘胡子被八路军剿了。我跑回村里,夺回被佃户私吞的田地,到沂水迁回父亲的坟,娶了媳妇。后来土改,有人认出我当过土匪,是刘胡子的二当家。地又没了,媳妇也没了,还留下两个拖油瓶。幸好,他们只知道我是土匪,却不知道我是蒋匪。知道我是蒋匪的人都死了,沈主席估计知道,不过他早跑台湾去了。”
4
“那晚,我们找了一个背风的山崖,公维山说:‘爬上去,然后跳下来,一了百了。’我们爬到一半,崖下传来脚步声,望下去,是一群举着火把的民兵,枪口往崖上举。然后,我们被押回工地干活,直到水库蓄水。”杨士奇说。
公维山又恢复了沉默,连续几个月一句话也不说,坐实了“哑巴”的外号。
蓄水了,家园毁了,村庄大批搬迁,三个村合并成了一个村。杨士奇跟着母亲把家当搬到山坡上,建起一座简陋的团瓢。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看到了已是同村人的公维山——第一次在对方眼里看到了惊恐的表情。
“文革”开始那一年,地主和地主崽子们被关到大队院的牛棚里,一个一个轮流批斗。先是公维山,土匪、地主两项罪名让他挨了几十个巴掌,头发被薅掉一半。最后是杨士奇,他走出牛棚的刹那,回头扫视室内刚接受教育的十几个老少地主、右派,别人都耷拉着脑袋,唯有公维山睁着一对血红的大眼,死死盯着他。
此时的杨士奇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面对贫下中农一浪高过一浪让他交代问题的呼喊,他忍不住回忆起七年前那个寒风怒吼的夜晚,刚要张开嘴,眼前又是公维山血红的大眼。最终,他一句话也没说。
睡到半夜,牛棚里响起颤抖的鼾声,杨士奇睡不着,那双眼睛老是在他眼前晃动,由虚变实。果然,他看到公维山蹲在他面前,一根削得尖尖的竹棍抵住他的喉咙。他下意识喊了一声“公叔——”竹棍停住。他颤道:“我有一儿一女要拉扯。”四只眼睛搅在一起。十分钟后,公维山退到牛棚的角落里,裹紧衣服睡死过去。
从此,走在路上,睡在床上,杨士奇都生怕有人破门而入,拉他去批斗倒不怕,他怕的是一根尖尖的竹棍。又过了十年,他破天荒成了村支书,带人去各家各户收提留款、各种乌七八糟的集资,公维山的两个儿子死也不交,年近七十的公维山拿着刀逼儿子们交钱。从此,只要是村里的事,公维山要钱出钱要力出力。
每年大年三十夜里,杨士奇家门口都会被人放上一箱蒙山大曲酒、一条泰山烟,还有一根尖尖的竹棍。他照单全收。几十年前的那个夜晚,被封死在云蒙湖边的芦苇荡里。
5
“这几年人们都去打工了,村里就剩了我们几个老人,和娘们孩子凑热闹。本来我早不当支书了,年轻人不愿意当,去年我又接过了担子。”杨士奇说,“天旱也没人管。苹果桃子卖不了几个钱,邻村逢集,我就去凑凑热闹。云蒙湖的水就在眼前,却一滴也抽不上来。”
他接着又转回话题:“40多年了,你是第三个知道这件事的人。”
我问他为什么偏偏告诉我。他说:“憋在心里不痛快,反正你是外人,不在我们村。”
我说:“我可能会写出来,这样就有更多人知道了。”
杨士奇用手挠挠满头的白发,望向二里地外飘扬着纸花的一座新坟,继而用一双血红的眼睛瞪着我。
一分钟。血红散开。他笑了:
“那件事,现在看,算个鸡巴毛事?”
(老四,本名吴永强,《齐鲁周刊》首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