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绿道是个赔钱货,不如搞房地产开发来钱实在。但珠三角人第一个吃了螃蟹,绿道的生态红利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绿道是个舶来品,源自美国。
将自然公园的小路通到居民社区的草坪上,让老百姓能随时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这是19世纪20年代美国人对绿道的探索。
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建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绿道网。法国绿道雨天不泥晴天不尘,日本绿道大树成群,英国绿道密如织网……中国的绿道呢?起步虽晚,却迅速引发珠三角各地全城“绿”动。
绿道是啥?
绿道是人工修建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沿途串联滨河、风景区、郊野公园和城市居民区等不同的景观单元。绿道有三大构成:绿廊、慢行道、配套设施。
绿廊是绿道的生态环境本底,体现绿道的生态功能。慢行道是供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学习自然的“活教材”。配套设施主要指环卫、解说、安全等方面的保障设施。
按照区域等级划分,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级。
区域绿道连接两个相邻的城市,能够建立起区域间大型生态斑块之间物种运动、迁移的通道,还可将城乡聚居区、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遗迹等串联起来,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景点大荟萃,通常最少宽100米。城市绿道负责连接城市内的各片区,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宽度在50米左右。社区绿道是绿道网的毛细血管,深入到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宽度大概10米左右。
建绿道,门道多
总体布局上,兼顾区域间联合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织网有序。
科学合理的绿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绿道与承载“四个轮子”的车道不同,它能让城市居民很轻易地把“两个轮子”通到区域的边边角角,带去人气的同时也带去了商机。
例如,广州市增城北部山区的小楼镇虽然风景如画,却是有名的贫困镇。绿道开通后,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被绿道带进小楼镇,这里的菜心、红薯、鸡蛋等农产品屡屡脱销,一夜之间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
珠三角绿道的骨架由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6条主线、4条连接线和22条支线构成,全长约为2372公里。其中,共串联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旅游景点200多处,形成了西岸山海休闲绿道、东岸山海休闲绿道、东西岸文化休闲绿道、东岸都市休闲绿道、西岸都市休闲绿道和西岸滨水休闲绿道6大不同主题线路。可以说,绿道延伸到哪里,哪里就成了乐活天堂。
另一方面,考虑到区域间城市均衡发展,绿道线路设计遵循“不与濒危物种争地”的原则,将绿道结构划分为重要发展节点、次要发展节点、绿化缓冲区和生态保护区4个级别,整合了破碎化的景观斑块,促进了生态植被群落系统的恢复,为动植物提供充足的生存繁衍空间与迁徙廊道,使岭南的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同时,有效抑制了城市空间的无序增长,实现了珠三角区域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建设原则上,遵守生态、节约、公益三大铁律。
有人说,绿道是用道路来取悦走在上面的人。的确,这条路不同寻常。
在这条路上,两侧20~50米范围内采用花色树种、常绿树种和观赏灌木,栽种5~10行绿化树,形成3~5个层次的绿化景观带,是大尺度、大色调的生态林相。如遇沿海沙质海岸线,就选择抗风沙、耐高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建设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宽度50米以上基干林带。而在沿海滩涂地带、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海岸潮间带或海潮能达到的河流入海口,就选择根系发达、色彩层次分明、海岸防护功能力强的红树林树种,利用红树林促淤、缓流、消浪和护岸护堤的功能,减轻台风和赤潮的不良影响。
在这条路上,因地制宜、尊重自然、低碳环保的理念随处可见。它利用原有的便道系统,避免了大开大挖和征地难题,路径从水边、田边、山脚下经过,需要弯就弯,需要直就直,并用生态绿地花园取代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
在这条路上,惠民利民是最大的亮点。例如,广州市在绿道沿线投入使用了99个驿站,单车充气、手机充电、电脑上网,甚至长途电话等公共服务都实现了“免费”。其中,单车租赁可通过智能电子系统实现“通租通还”,也就是说只要在广州,无论在哪个站点租车,都可以在任何站点还车。如果有会员卡,一辆自行车租用一天仅需七毛多钱。因为一小时内可免费租用,很多市民上班的交通费都省了。
技术方法上,将生态进行到底。走在珠三角绿道上,总能感觉到有这样一种呼召。例如建造者想方设法对废物进行重复利用以减少资源消耗,在深圳梅林坳至长岭陂的绿道中,很多“城市垃圾”都大行其道:照明系统采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每一处驿站都由废弃的集装箱改装而成,还有沿路的解说标识,其材料都是利用了废旧的火车枕木和自行车轮胎……
而绿道本身的铺装,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都尽量采用了环保的自然材料并采用软性铺装,不仅兼顾了徒步时脚掌的舒适度,还做到了低碳节能的环保要求。如自行车道路面一般用沥青、混凝土、石粉和沙等,并严格要求达到路面平坦、不积水。步行道路面一般采用透水砖、混凝土、石粉、石块和防腐木等材料,材料成本和后期管护成本都很低。
绿道的建设技术采用各种绿色低碳技术,使废弃材料这种“边角料”在绿道景观中得以重生,尽可能地实现了节能减排,甚至零碳排放,使绿道成为真正的生态之道。
绿道是个舶来品,源自美国。
将自然公园的小路通到居民社区的草坪上,让老百姓能随时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这是19世纪20年代美国人对绿道的探索。
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建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绿道网。法国绿道雨天不泥晴天不尘,日本绿道大树成群,英国绿道密如织网……中国的绿道呢?起步虽晚,却迅速引发珠三角各地全城“绿”动。
绿道是啥?
绿道是人工修建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沿途串联滨河、风景区、郊野公园和城市居民区等不同的景观单元。绿道有三大构成:绿廊、慢行道、配套设施。
绿廊是绿道的生态环境本底,体现绿道的生态功能。慢行道是供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学习自然的“活教材”。配套设施主要指环卫、解说、安全等方面的保障设施。
按照区域等级划分,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级。
区域绿道连接两个相邻的城市,能够建立起区域间大型生态斑块之间物种运动、迁移的通道,还可将城乡聚居区、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遗迹等串联起来,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景点大荟萃,通常最少宽100米。城市绿道负责连接城市内的各片区,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宽度在50米左右。社区绿道是绿道网的毛细血管,深入到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宽度大概10米左右。
建绿道,门道多
总体布局上,兼顾区域间联合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织网有序。
科学合理的绿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绿道与承载“四个轮子”的车道不同,它能让城市居民很轻易地把“两个轮子”通到区域的边边角角,带去人气的同时也带去了商机。
例如,广州市增城北部山区的小楼镇虽然风景如画,却是有名的贫困镇。绿道开通后,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被绿道带进小楼镇,这里的菜心、红薯、鸡蛋等农产品屡屡脱销,一夜之间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
珠三角绿道的骨架由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6条主线、4条连接线和22条支线构成,全长约为2372公里。其中,共串联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旅游景点200多处,形成了西岸山海休闲绿道、东岸山海休闲绿道、东西岸文化休闲绿道、东岸都市休闲绿道、西岸都市休闲绿道和西岸滨水休闲绿道6大不同主题线路。可以说,绿道延伸到哪里,哪里就成了乐活天堂。
另一方面,考虑到区域间城市均衡发展,绿道线路设计遵循“不与濒危物种争地”的原则,将绿道结构划分为重要发展节点、次要发展节点、绿化缓冲区和生态保护区4个级别,整合了破碎化的景观斑块,促进了生态植被群落系统的恢复,为动植物提供充足的生存繁衍空间与迁徙廊道,使岭南的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同时,有效抑制了城市空间的无序增长,实现了珠三角区域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建设原则上,遵守生态、节约、公益三大铁律。
有人说,绿道是用道路来取悦走在上面的人。的确,这条路不同寻常。
在这条路上,两侧20~50米范围内采用花色树种、常绿树种和观赏灌木,栽种5~10行绿化树,形成3~5个层次的绿化景观带,是大尺度、大色调的生态林相。如遇沿海沙质海岸线,就选择抗风沙、耐高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建设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宽度50米以上基干林带。而在沿海滩涂地带、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海岸潮间带或海潮能达到的河流入海口,就选择根系发达、色彩层次分明、海岸防护功能力强的红树林树种,利用红树林促淤、缓流、消浪和护岸护堤的功能,减轻台风和赤潮的不良影响。
在这条路上,因地制宜、尊重自然、低碳环保的理念随处可见。它利用原有的便道系统,避免了大开大挖和征地难题,路径从水边、田边、山脚下经过,需要弯就弯,需要直就直,并用生态绿地花园取代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
在这条路上,惠民利民是最大的亮点。例如,广州市在绿道沿线投入使用了99个驿站,单车充气、手机充电、电脑上网,甚至长途电话等公共服务都实现了“免费”。其中,单车租赁可通过智能电子系统实现“通租通还”,也就是说只要在广州,无论在哪个站点租车,都可以在任何站点还车。如果有会员卡,一辆自行车租用一天仅需七毛多钱。因为一小时内可免费租用,很多市民上班的交通费都省了。
技术方法上,将生态进行到底。走在珠三角绿道上,总能感觉到有这样一种呼召。例如建造者想方设法对废物进行重复利用以减少资源消耗,在深圳梅林坳至长岭陂的绿道中,很多“城市垃圾”都大行其道:照明系统采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每一处驿站都由废弃的集装箱改装而成,还有沿路的解说标识,其材料都是利用了废旧的火车枕木和自行车轮胎……
而绿道本身的铺装,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都尽量采用了环保的自然材料并采用软性铺装,不仅兼顾了徒步时脚掌的舒适度,还做到了低碳节能的环保要求。如自行车道路面一般用沥青、混凝土、石粉和沙等,并严格要求达到路面平坦、不积水。步行道路面一般采用透水砖、混凝土、石粉、石块和防腐木等材料,材料成本和后期管护成本都很低。
绿道的建设技术采用各种绿色低碳技术,使废弃材料这种“边角料”在绿道景观中得以重生,尽可能地实现了节能减排,甚至零碳排放,使绿道成为真正的生态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