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味与完全段:高考议论文取胜的基础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让高考议论文精彩起来,首先,不要忘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典型,议论突出;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要写出有议论味的开篇,写好主体部分的“完全段”。
  【关键词】议论文 议论味 完全段
  
  近两年高考作文写作,正悄悄发生两种变化:一是写作内容从大量关注诗词文人走向关心社会生活,二是写作文体从“秋雨散文体”走向议论文体。然而,许多同学缺少议论文写作知识和训练,因而考场议论文精彩之作甚少。如何让高考议论文精彩起来?我想从考场作文的角度谈一点方法与技巧。
  一、不忘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三点:
  (1)论点正确、鲜明:具有针对性,表明自己对现象与问题的见解和认识,对论题的判断或推断。分论点指向中心论点。开头引用材料与引出论点之间要有过渡。常用判断句、因果条件句、“(我)认为”句。
  (2)论据典型:观点与材料一致,有说服力。需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的论据,按一定的顺序展开,多用概述或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3)议论突出:体现在表述论点、概述论据和分析论据三个方面的语言表达上。多进行因果分析与总结,学会用“因为”、“可见”、“总之”之类的议论词语和“对于……(来说)”、“有人说(也许有人会觉得)”、“假如说(如果)”、“诚然”、“然而”、“但是”、“不是……而是”等句式。
  写作时,要按这些基本要求来立意、构思和表达。
  二、写出作文开篇的议论味道
  没有议论味,难算议论文。
  【范例展示】阅读两篇2009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的开头。
  (1)《“独”的文化》开篇:
  也许你认为“独”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汉字,“独”可以让我联想到许多词语,独有、独立、独特、独霸……如此看来,“独”具有“一”的意思。而我说,“独”是一门学问。
  【开篇特点】诠释“独”的含义 评析点中心(以“如此看来”句过渡) 论点(针对“独特”立论)
  (2)《切不要管中窥豹》开篇:
  郑板桥的书法非隶非楷,单个字看歪歪斜斜,整体看却错落有致。可见,局部并不能代替整体,若我们只关注局部就可能忽视整体的美。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也不能管中窥豹,而应当用全面的眼光做出一个公允的评价。
  【开篇特点】概要引述作文材料 评析点中心(以“可见”句过渡) 论点(针对评价人立论)
  【评点剖析】这两篇作文开篇都具有很浓的议论味。它告诉我们两方面知识:首先,议论文开篇除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外,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诠释概念的方法引出论点或论题,另一种是概述(作文或阅读)材料、社会现象或引用名言后引出论点或论题,这应是考场常用的方法。其次,“议论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观点的表达正确鲜明,具有针对性;二是引出观点或中心要有简洁自然的过渡,一般分三步完成;三是引述分析或论点表达有利于下文展开论述。
  上面这些例子,也告诉我们引出论点的基本思路:一是对释义或引述内容的中心加以肯定,提出与释义或引述中心一致的观点;二是对释义或引述内容的中心加以否定,提出一个相对或相反的观点;三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用“我要说”、“让我想到”之类的句子换个角度提出观点。
  三、写好主体部分的“完全段”
  【范例展示】阅读两个议论段。
  (1)《这也是一种激励》论证第一段:
  沉默,也是一种激励——父亲对儿女的激励。//父亲一向是威严而又沉默的。他的爱不似母爱的温柔体贴,但如巍峨的青山,沉稳而庄重。我经常在饭桌上滔滔不绝地讲着,父亲总是沉默地、静静地听着,始终一言不发。我多么渴望他能赞扬我一句,但这句话我迟迟未能等到。直到母亲一语道破,我才顿悟:父亲的沉默也是一种表达方式,不是冷淡,不是漠然,他在沉默而静静的倾听中时而微微蹙起眉头,时而显出严肃的表情,时而又颔首微笑……沉默不语,这也是一种激励——无声的激励,激励我努力拼搏,争取更好的成绩。//“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藏在沉默背后的父爱!
  (2)《放弃是一种智慧》论证第二段:
  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古今中外,有多少著名人士正是懂得放弃,能够放弃,因而彪炳史册。李白放弃了富贵,却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节;司马迁放弃了尊严,以强烈的忧愤写成了恢宏史诗《史记》;钱学森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成为了“两弹一星”之父;德国前总理勃兰特放弃总理的身份,双膝跪地,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赎罪,最终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这样的放弃,是对精神藩篱的一次突围,是对生命行囊的一次清理减负,是一种寻求主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进退从容,积极乐观,必然会迎来光辉的未来。
  【评点剖析】上面的论证段都有三个小层次构成,集中论述一方面意思。我们把这样的议论段叫做论述的“完全段”,把这三层分别称为起始层、展开层、终结层。写好议论文就必须写好议论段,议论段分为完全段和不完全段两种,一篇议论文中得有1~2个完全段,才能保证论证充分。
  完全段三层的特点要求:
  (1)起始层:提出本段的论题或论点,称为“段首中心句”。通常是很简洁的一句话,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写2~3句。
  (2)展开层:围绕起始部分的中心或话题,提供一定的事例论据或事理论据,采用一定的展开方法或按一定的顺序展开,对论据进行分析,对论点进行论证。事例可以是一个较具体的故事,也可以列举若干事实;事理可以是因果分析,也可以引用名言。展开一般有1~3个层次。
  (3)终结层:由展开部分引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是对起始部分论点或中心的重申与深化,但用语不能和上面雷同或重复。
  需要注意的是:起始层的中心句或分论点,既要由中心论点或论题引出,又要符合论点鲜明正确的要求。展开层的论据一定要与段首中心句一致,概述正确。终结层的内容与表达语言都要指向中心论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亡人逸事》是孙犁先生晚年所写的一篇悼念散文,用来纪念已经亡故的妻子,其行文之中真情四溢,堪称散文中的经典。无论是从题目角度出发还是从语言叙述的角度出发,《亡人逸事》都尽显作者的丰富的情感。如果能抓住文章内容,从文章细微之处分析,引导学生赏析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谊,就能够感悟到文章蕴含的非凡意境,从而提高品读散文的能力。  一、题目的平凡彰显境界的不平凡  《亡人逸事》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散文,其间没有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教育如何做到“三个面向”,与时俱进,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很快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中国教育的深层次改革拉开了序幕。时至今日,各项教改已在神州大地上层层推进,全面展开,再不是原来的星星之火。许多地区实验和实践的成果也较显著,让人倍感欣慰。庆幸之余,笔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融入地域特色的语文课程,将更突出地彰显人文特质。本文试图结合广西凌云县地域文化,从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开发地域文化中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角度,探讨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与利用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一、问题的提出  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自然风光、文物古
【摘 要】司马迁的《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在文章中,司马迁用神奇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刘邦的机敏精细、能谋善断,项羽的宽容大度却无谋,范增的目光深远却不被重用,樊哙的勇猛智慧以及项伯的“告密”与“重情义”,张良的忠心耿耿,足智多谋,项庄的“似巧”而“实拙”等都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关键词】《鸿门宴》 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司马迁的《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
【设计说明】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篇奏章,也是一篇情酣意浓的文言抒情散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文章真挚的孝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就文言文的教学情况来看,重“言”轻“文”的有之,轻“言”重“文”的有之,但究竟运用怎样的方法达到文言相融就值得思量了。我在教学时以语言为切入点深入作者内心,立足于“言”,先分散后梳理,先阅读后小结。把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性。”生活中铺天盖地的广告为我们学习语文正好提供了良好的语文材料。“走近广告”,可以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养成随时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进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广告 语文资源 语文学习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无论是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看电视逛商场,只要细心观察,总会碰到与语文
【摘 要】针对当前作文讲评课普遍存在低效的状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通过激发学生质疑、引发学生心理触动、采取多样化活动等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作文能够飞扬灵动,实现作文讲评课的充实高效。  【关键词】作文讲评 激疑 触动 活动 灵动    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作文讲评课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作文评讲课存在以下弊病:理论抽象,术语烦琐;范文完美,学生只能仰视;灌
之所以把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和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两首唐诗放在一起阅读,是因为这两首诗作者经历、风格情趣、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本文希望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对此二诗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但是本文的用意不在于对其作词斟句酌的阐释和条分缕析的讲解,只想按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上述内容作一些延伸,来探讨一些解读诗歌的路径。  一、经历相似,结局相同  綦毋潜字孝通,是江西南康
【摘 要】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新增的一个重要维度和教学侧重点。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分析了教材编撰中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构成状态,并简要分析该教材选编内容上多元文化因素处理的长处和不足,以期引起语文教学和教材编撰工作者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材 文化现象 文化意识 文化因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
【摘 要】“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有效复习策略是:在细析考点的基础上,交融层级、活化方法。“交融层级”指在默写名句名篇复习中,不要拘泥于该考点考试层级为识记层级(A)的规定,复习层级不等同于考试层级。具体地,要以理解层级(B)、应用层级(E)和识记层级(A)交融的方式,复习考试层级为识记层级(A)的默写名句名篇的考点。因为理解的甚至能应用的知识才能更有效地掌握。“活化方法”指在“默写名句名篇”的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