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自主学习,提高自学意识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参与意识
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还必须以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也就是说学生要“想学”。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因素,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点燃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把学习动力之火,才能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可巧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在以无意注意为主向有意注意为主的过渡期,一些新颖、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因此,精心创设好的教育情境,能让儿童集中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我自编了“猴王分桃”的童话故事:“猴王要将8个桃平均分给4个小猴……猴王不知怎么分才合适,请小朋友帮助猴王。”这就设下悬念,将学生引入了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另外,我们还可结合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自编游戏、儿歌,给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自主探索空间,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又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对儿童来说是生来的天性,对教学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取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等数学活动,确保自主探究的机会与时间,让新知成为学生“再创造”所得。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中,对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探究,常见的教学环节一般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将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再通过前后图形的对比得出长方形的长宽,或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圆的周长与半径又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得出圆的面积公式。这种近似一问一答的方式虽然也有让学生的操作与思考,但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能有效地提高叙述探究的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处理的: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发同学独立思考,猜想圆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又什么关系?第二步,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自实践,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剪出一个圆,通过折剪把圆看成若干个小扇形的面积的和,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拼,指导其转化为其他图形时要把圆剪成各个小扇形。第三步,每人用自己剪的圆,再剪一剪、拼一拼。这时学生会用手中的材料思考如何进行转化。大多数同学转化为长方形或者是平行四边形。这时老师也可适时点拨:除了这两种形状,还能转化成其他不同的形状吗?学生又找出可以拼成三角形和梯形。第四步,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了前面的独立思考,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有了基础。学生通过自主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就得到了充分的空间。第五步,再让学生分小组展示汇报自己的推导过程。展示不同的转化历程。通过小组间的质疑,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互补与提高,最后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教学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圆的面积公式,也懂得了公式是怎样来得,让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一种学数学的方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懂得运用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训练语言表达,掌握有条理的思维方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学生的每一句表述,体现的是其思维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有条理地阐述数学问题,体现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人而异,鼓励每个学生大胆用语言表达算理,逐步学会用准确而简练的语言完整地叙述数学概念的含义,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达到语言和思维一致性。
2.指导学生学会看书,养成自学的习惯
很多知识来源于课本,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学会看书,明白书本上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抓住重点部分,理解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学会思考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师则必须真正自觉地成为主导。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应当重要于对知识的习得,因为有了一定的方法,学生才可能进行自主学习。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参与意识
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还必须以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也就是说学生要“想学”。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因素,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点燃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把学习动力之火,才能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可巧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在以无意注意为主向有意注意为主的过渡期,一些新颖、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因此,精心创设好的教育情境,能让儿童集中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我自编了“猴王分桃”的童话故事:“猴王要将8个桃平均分给4个小猴……猴王不知怎么分才合适,请小朋友帮助猴王。”这就设下悬念,将学生引入了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另外,我们还可结合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自编游戏、儿歌,给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自主探索空间,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又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对儿童来说是生来的天性,对教学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取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等数学活动,确保自主探究的机会与时间,让新知成为学生“再创造”所得。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中,对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探究,常见的教学环节一般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将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再通过前后图形的对比得出长方形的长宽,或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圆的周长与半径又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得出圆的面积公式。这种近似一问一答的方式虽然也有让学生的操作与思考,但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能有效地提高叙述探究的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处理的: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发同学独立思考,猜想圆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又什么关系?第二步,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自实践,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剪出一个圆,通过折剪把圆看成若干个小扇形的面积的和,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拼,指导其转化为其他图形时要把圆剪成各个小扇形。第三步,每人用自己剪的圆,再剪一剪、拼一拼。这时学生会用手中的材料思考如何进行转化。大多数同学转化为长方形或者是平行四边形。这时老师也可适时点拨:除了这两种形状,还能转化成其他不同的形状吗?学生又找出可以拼成三角形和梯形。第四步,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了前面的独立思考,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有了基础。学生通过自主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就得到了充分的空间。第五步,再让学生分小组展示汇报自己的推导过程。展示不同的转化历程。通过小组间的质疑,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互补与提高,最后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教学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圆的面积公式,也懂得了公式是怎样来得,让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一种学数学的方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懂得运用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训练语言表达,掌握有条理的思维方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学生的每一句表述,体现的是其思维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有条理地阐述数学问题,体现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人而异,鼓励每个学生大胆用语言表达算理,逐步学会用准确而简练的语言完整地叙述数学概念的含义,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达到语言和思维一致性。
2.指导学生学会看书,养成自学的习惯
很多知识来源于课本,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学会看书,明白书本上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抓住重点部分,理解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学会思考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师则必须真正自觉地成为主导。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应当重要于对知识的习得,因为有了一定的方法,学生才可能进行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