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代社会多元化文化的发展,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现今传统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面临着极大的冲击。由于各种社会文化的侵扰给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异常的行为反应。文章综述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举措以及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学校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就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性措施。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学生异常心理问题的比例越来越大。国家制定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和文件,其中的重点主体便是学校,这也说明了中小学有责任与义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一、国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虽然到目前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开展,但是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其中主要有一下几点问题
(一)学科化倾向突出。
有些学校在心理教育课程中过于重视理论,内容枯燥,老师教学时机械化灌输概念,学生在学习中则以死记硬背为主,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对课程采取不重视应付为主,教学作用反向体现。在开展活动方面,一些学校完全忽视其重要性,选择不开展,完全只传授理论知识,有些学校虽然开展,但将其模式化、功能化,不能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其中,使得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影响弱化,失去开展活动的意义。
(二)医学化倾向。
有些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等同于心理健康咨询,只重视心理健康疾病的引导和治疗,忽视了其在学生在自我认知、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引导,具有片面性。导致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抱有偏见,而在其出现问题时,不会选择向专业的心理教师寻求帮助,进行必要的疏导。
二、国内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情感方面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们情感困惑时期,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隐。但是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手段都不能很好地解决。众多问题积累会变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而变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习方面
由于课业繁重,学生在大量的作业、考试的冲击下,很容易受到打击,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会表现出惧怕考试、老师甚至惧怕学校的行为,严重的还会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还会出现学生因为心理承受能力极度低下而走极端自杀等情况。这些都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交往方面
学校就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在学校里,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课业上的困惑和烦恼,但是学业上的不理解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克服的。但是人际关系的问题不是解一道题那么简单。学生如何处理与家长、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中学阶段是十分困难的,稍有不慎陷入复杂的关系之中。这些复杂的人际交往问题,往往会成为中学生在学习之外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其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改革策略与建议
1.家庭方面
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家庭关系应该形成一种新平衡,避免因为家庭核心倾斜,出现亲子联盟,形成家庭关系的三角化,这种三角化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相当不利。还应该使家庭互动关系具有弹性。这种关系具有足够的可选择的互动模式,必要时可以适当改变。正因为家庭的边界清晰且具有弹性,所以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和适当的惩罚机制,既可以在面临家庭危机时发挥其因有保护功能,也会伴随着家庭多方向的发展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2.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向,开展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由学校的管理者制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中。还要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让学生定期接受心理辅导,与心理老师积极交流,和老师一起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状况。同时学校要借助课堂的教学,实现系统化的心理知识教育,可以适当举办心理讲座,有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积极地引导,释放学生压力,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更有主动性的去学习。心理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需要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尽可能的减少学生的心理矛盾问题。
3.社会方面。
社会应给予中学生更多的包容。因为他们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无法想到位,处理的不完善、不合理。再加之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并没有很好地接受力与承受力来承担来自外界的压力。当面对来自社会的指责或是抨击时,他们要比成年人更容易陷入自责,更容易走向极端,心态失衡,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当然,这并不是说放纵他们,不处理他们。而是在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包容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善良,避免他们走向极端,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结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形式的各方面关系来看,需要积极开展、普及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改善和解决其心理问题,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提高重视程度,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教育研究,增强师资配置。还要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从根本上实现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韩丽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10-11.
[2]李文敏.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J].高教探索,2017,14(S1):163-164.
[3]朱美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3):24-25.
[4]邓林园,梁洁姗,李蓓蕾,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心理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不同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8,178(4):60-66.
作者简介
张莹(1997-),女,汉,四川眉山,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徐振东(1996-),男,汉,四川平昌,本科,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刘奕霜(1997-),女,汉,四川眉山,本科,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叶沁怡(1998-),女,汉,四川成都,本科,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学校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就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性措施。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学生异常心理问题的比例越来越大。国家制定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和文件,其中的重点主体便是学校,这也说明了中小学有责任与义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一、国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虽然到目前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开展,但是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其中主要有一下几点问题
(一)学科化倾向突出。
有些学校在心理教育课程中过于重视理论,内容枯燥,老师教学时机械化灌输概念,学生在学习中则以死记硬背为主,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对课程采取不重视应付为主,教学作用反向体现。在开展活动方面,一些学校完全忽视其重要性,选择不开展,完全只传授理论知识,有些学校虽然开展,但将其模式化、功能化,不能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其中,使得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影响弱化,失去开展活动的意义。
(二)医学化倾向。
有些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等同于心理健康咨询,只重视心理健康疾病的引导和治疗,忽视了其在学生在自我认知、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引导,具有片面性。导致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抱有偏见,而在其出现问题时,不会选择向专业的心理教师寻求帮助,进行必要的疏导。
二、国内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情感方面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们情感困惑时期,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隐。但是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手段都不能很好地解决。众多问题积累会变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而变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习方面
由于课业繁重,学生在大量的作业、考试的冲击下,很容易受到打击,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会表现出惧怕考试、老师甚至惧怕学校的行为,严重的还会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还会出现学生因为心理承受能力极度低下而走极端自杀等情况。这些都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交往方面
学校就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在学校里,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课业上的困惑和烦恼,但是学业上的不理解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克服的。但是人际关系的问题不是解一道题那么简单。学生如何处理与家长、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中学阶段是十分困难的,稍有不慎陷入复杂的关系之中。这些复杂的人际交往问题,往往会成为中学生在学习之外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其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改革策略与建议
1.家庭方面
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家庭关系应该形成一种新平衡,避免因为家庭核心倾斜,出现亲子联盟,形成家庭关系的三角化,这种三角化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相当不利。还应该使家庭互动关系具有弹性。这种关系具有足够的可选择的互动模式,必要时可以适当改变。正因为家庭的边界清晰且具有弹性,所以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和适当的惩罚机制,既可以在面临家庭危机时发挥其因有保护功能,也会伴随着家庭多方向的发展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2.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向,开展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由学校的管理者制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中。还要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让学生定期接受心理辅导,与心理老师积极交流,和老师一起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状况。同时学校要借助课堂的教学,实现系统化的心理知识教育,可以适当举办心理讲座,有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积极地引导,释放学生压力,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更有主动性的去学习。心理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需要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尽可能的减少学生的心理矛盾问题。
3.社会方面。
社会应给予中学生更多的包容。因为他们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无法想到位,处理的不完善、不合理。再加之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并没有很好地接受力与承受力来承担来自外界的压力。当面对来自社会的指责或是抨击时,他们要比成年人更容易陷入自责,更容易走向极端,心态失衡,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当然,这并不是说放纵他们,不处理他们。而是在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包容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善良,避免他们走向极端,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结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形式的各方面关系来看,需要积极开展、普及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改善和解决其心理问题,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提高重视程度,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教育研究,增强师资配置。还要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从根本上实现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韩丽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10-11.
[2]李文敏.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J].高教探索,2017,14(S1):163-164.
[3]朱美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3):24-25.
[4]邓林园,梁洁姗,李蓓蕾,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心理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不同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8,178(4):60-66.
作者简介
张莹(1997-),女,汉,四川眉山,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徐振东(1996-),男,汉,四川平昌,本科,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刘奕霜(1997-),女,汉,四川眉山,本科,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叶沁怡(1998-),女,汉,四川成都,本科,研究方向: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