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社会蓝皮书》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美术类专业位居榜首,尤其是纯艺术专业,像中国画、油画、水彩等专业,一毕业就失业。这种现象严重打消了美术类毕业生献身艺术事业的积极性。而本文从“扩招”局面下高校美术教育出现的问题出发,探究高校美术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期得以改善。
关键词:高校美术;扩招;反思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而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全民艺术、素质和专业化人才的重点学科,在高校中所占比重和数量快速增长,快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数据显示: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扩招”开始,当年选择报考美术、音乐、体育等专业的高中生数量从三十余万人逐年增加至最高峰时期的一百六十余万人。在2007年,仅山东、河南、浙江、四川四省当年的报考人数就达到了五十余万人。美术高考生占近一半。
美术专业因为对“语、数、外”等学科的要求较低,逐渐成为高考分数较低学生的“救命稻草”,使得很多没有机会上大学的高中生改变了“人生轨迹”。于是,越来越多的高中生“被迫”选择了她。由此滋生出来的与美术高考相关的美术高考产业如:美术高考培训学校、美术用品等也蓬勃发展。而美术专业的一些如:教育成本低、学费高、人才培养标准模糊等“教学优势”,也被各个高职院校发现并利用,众多大中专高职院校纷纷大力发展美术教育专业,甚至于许多根本没有美术专业方向的高职院校也匆忙上阵,纷纷成立美术、设计系“扯大旗,抢蛋糕”。
从来被归于小众的美术教育专业突然间风起云涌,成为高中学校提高升学率的利器、大中专院校创收的重要来源和美术培训机构的香饽饽。在市场化面前,大家都成为“受益者”,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艺术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高职院校带来了大量的弊端。
一、规模不等于质量
在其他国家,高校美术专业教育作为“小众”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规模的增长有着直接关系。驰名中外的众多国外知名美术院校如:巴黎美术学院、列宾美术学院等至今还是沿用“小班制”的教育模式,强调精英美术人才的培养。他们认为,美术人才的培养受到社会所需人才“量”的制约。培养既能够满足社会人才市场发展需要,又具有高素质、高标水准美术人才,才是整个社会有序、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在我国,专业高职美术院校因扩招而规模日益壮大,原有教师的素质、教学质量却日益降低。由于招生规模猛增,原有教学资源无法满足,致使过去的“小班制”教学模式被取代,三十人甚至五十人的“大范围”、“规模化”美术教学模式大行其道。而美术作为一门具有“手工”性质的学科,成为了一种变相式的“机械大规模生产”模式。课堂教学质量急剧下降,大量学生专业水平的良莠不齐也使得教师“有心无力”。
俗语说:“没有金刚钻,不拦瓷器活”。批量式的“生产”对于强调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活动的美术类学科无疑是具有毁灭形打击的。社会也因较短时间无法消化如此多的美术、设计类毕业生而导致大量学生“毕业即是失业”的情况出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社会蓝皮书》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美术类专业位居榜首,尤其是纯艺术专业,像中国画、油画、水彩等专业,一毕业就失业。这种现象严重打消了美术类毕业生献身艺术事业的积极性。经过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们不免开始怀疑当初选择美术专业的初衷,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还是整个美术行业发展的悲哀?
二、美术教师队伍建设在“扩招浪潮”下的困惑。
在学生人数的剧增之下,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得到了质量上、结构上的优化,大量年轻、优秀的高学历人才被引进。使得美术类专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而在当今大学美术类专业中,“重学历、重职称”的教师培养模式成为教师晋升的唯一发展空间。但是在这批教师队伍中,还有大量学历较低、艺术修养有待提高的老教师在“痛苦挣扎”,这些教师是美术院校的中流砥柱,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但苦于自身学历和教学素质的不足,无法胜任现代教学的发展,。
三、专业设置在“扩招”下的尴尬。
(一)美术类专业方向众多,从传统绘画方向的“油、国、版、雕”到诸多设计、动画、美术教育、美术理论方向等,一直都是艺术院校的主要专业设置。
在“扩招”下新增设美术专业的学校,大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而艺术设计专业其实是一个对“设计类专业”概念的总称,其包括视觉传达、书籍装帧、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电脑绘画、版式设计等等诸多方向。而这些匆匆上马设计专业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极不合理,所授课程大都囫囵吞枣,所有课程一把抓,每科课程都来几节。导致学生上起课来云里雾里,不知学有何用;教师备课无法系统、深入,模棱两可。有的老师戏称这种现象为“囫囵教学法”。试问:这样只掌握一知半解知识的学生,在社会上能有多少专业竞争力呢?
(二)美术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很多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也不是建立在深入社会调研的基础之上,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配备条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将专业划分的过细,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节拍,许多毕业生被挡在就业门槛外也就不足为奇。据企业反映,不少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工商、金融、法律等知识相对欠缺,所以,有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这对于刚刚离开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现代大学教育,是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教育,是“因地制宜”的教育。大学人才的教育需要紧密围绕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而不是不计后果、不加甄别的扩容式发展。大学“扩招”本意虽好,但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同样深深影响着大学教育的发展,希望能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
关键词:高校美术;扩招;反思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而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全民艺术、素质和专业化人才的重点学科,在高校中所占比重和数量快速增长,快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数据显示: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扩招”开始,当年选择报考美术、音乐、体育等专业的高中生数量从三十余万人逐年增加至最高峰时期的一百六十余万人。在2007年,仅山东、河南、浙江、四川四省当年的报考人数就达到了五十余万人。美术高考生占近一半。
美术专业因为对“语、数、外”等学科的要求较低,逐渐成为高考分数较低学生的“救命稻草”,使得很多没有机会上大学的高中生改变了“人生轨迹”。于是,越来越多的高中生“被迫”选择了她。由此滋生出来的与美术高考相关的美术高考产业如:美术高考培训学校、美术用品等也蓬勃发展。而美术专业的一些如:教育成本低、学费高、人才培养标准模糊等“教学优势”,也被各个高职院校发现并利用,众多大中专高职院校纷纷大力发展美术教育专业,甚至于许多根本没有美术专业方向的高职院校也匆忙上阵,纷纷成立美术、设计系“扯大旗,抢蛋糕”。
从来被归于小众的美术教育专业突然间风起云涌,成为高中学校提高升学率的利器、大中专院校创收的重要来源和美术培训机构的香饽饽。在市场化面前,大家都成为“受益者”,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艺术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高职院校带来了大量的弊端。
一、规模不等于质量
在其他国家,高校美术专业教育作为“小众”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规模的增长有着直接关系。驰名中外的众多国外知名美术院校如:巴黎美术学院、列宾美术学院等至今还是沿用“小班制”的教育模式,强调精英美术人才的培养。他们认为,美术人才的培养受到社会所需人才“量”的制约。培养既能够满足社会人才市场发展需要,又具有高素质、高标水准美术人才,才是整个社会有序、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在我国,专业高职美术院校因扩招而规模日益壮大,原有教师的素质、教学质量却日益降低。由于招生规模猛增,原有教学资源无法满足,致使过去的“小班制”教学模式被取代,三十人甚至五十人的“大范围”、“规模化”美术教学模式大行其道。而美术作为一门具有“手工”性质的学科,成为了一种变相式的“机械大规模生产”模式。课堂教学质量急剧下降,大量学生专业水平的良莠不齐也使得教师“有心无力”。
俗语说:“没有金刚钻,不拦瓷器活”。批量式的“生产”对于强调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活动的美术类学科无疑是具有毁灭形打击的。社会也因较短时间无法消化如此多的美术、设计类毕业生而导致大量学生“毕业即是失业”的情况出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社会蓝皮书》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美术类专业位居榜首,尤其是纯艺术专业,像中国画、油画、水彩等专业,一毕业就失业。这种现象严重打消了美术类毕业生献身艺术事业的积极性。经过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们不免开始怀疑当初选择美术专业的初衷,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还是整个美术行业发展的悲哀?
二、美术教师队伍建设在“扩招浪潮”下的困惑。
在学生人数的剧增之下,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得到了质量上、结构上的优化,大量年轻、优秀的高学历人才被引进。使得美术类专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而在当今大学美术类专业中,“重学历、重职称”的教师培养模式成为教师晋升的唯一发展空间。但是在这批教师队伍中,还有大量学历较低、艺术修养有待提高的老教师在“痛苦挣扎”,这些教师是美术院校的中流砥柱,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但苦于自身学历和教学素质的不足,无法胜任现代教学的发展,。
三、专业设置在“扩招”下的尴尬。
(一)美术类专业方向众多,从传统绘画方向的“油、国、版、雕”到诸多设计、动画、美术教育、美术理论方向等,一直都是艺术院校的主要专业设置。
在“扩招”下新增设美术专业的学校,大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而艺术设计专业其实是一个对“设计类专业”概念的总称,其包括视觉传达、书籍装帧、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电脑绘画、版式设计等等诸多方向。而这些匆匆上马设计专业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极不合理,所授课程大都囫囵吞枣,所有课程一把抓,每科课程都来几节。导致学生上起课来云里雾里,不知学有何用;教师备课无法系统、深入,模棱两可。有的老师戏称这种现象为“囫囵教学法”。试问:这样只掌握一知半解知识的学生,在社会上能有多少专业竞争力呢?
(二)美术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很多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也不是建立在深入社会调研的基础之上,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配备条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将专业划分的过细,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节拍,许多毕业生被挡在就业门槛外也就不足为奇。据企业反映,不少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工商、金融、法律等知识相对欠缺,所以,有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这对于刚刚离开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现代大学教育,是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教育,是“因地制宜”的教育。大学人才的教育需要紧密围绕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而不是不计后果、不加甄别的扩容式发展。大学“扩招”本意虽好,但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同样深深影响着大学教育的发展,希望能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