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帝国灭亡的原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w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秦朝不是因为所谓的“暴政”而灭亡,秦亡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未明定继承人所引发的恶性政变导致上层权力结构的改变;二是战国时期未泯灭的大争传统致使秦始皇死后整个社会迅速全面动荡而导致秦帝国溃亡。
  关键词:秦帝国;秦亡原因;暴政亡秦;大争精神
  秦帝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建立了伟大功业的同时,却只存在了15年便灭亡,令人扼腕叹息。秦帝国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其突然灭亡,原因始终是一个历代争论不休的话题。由于项羽入咸阳后对咸阳的屠城和焚烧行为,致使关于秦朝大概就一部《史记》,而《史记》里,对秦国以及秦朝的描述虽客观,但偏向于否定态度。
  从古至今,两千余年对秦亡原因的探究,总是离不开“暴政”二字。从西汉时董仲舒对秦朝政治经济法治教化的指控,到现今各版本的教材,都已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暴政亡秦”。然而,秦帝国真的是因为“暴政”而灭亡的吗?综合大量的史实及史料,可以得出秦朝不是因为所谓“暴政”而灭亡的。
  首先,之所以说秦政“暴”是基于年代靠近秦朝的汉朝学者的指控。但实际上,这些指控大都属于子虚乌有,秦政是伟大的,从郡县制到郑国渠、灵渠,从大规模的制度创新到大规模的社会建设,都是开中国历史先河的,显然,秦政绝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暴政”,“暴政”作为秦亡的基本原因,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那么,秦究竟是因为什么而灭亡的呢,从大量史料史实及观点,可以得出秦亡原因有两个:一是未明定继承人所引发的恶性政变导致上层权力结构的改变;二是战国时期未泯灭的大争传统致使秦始皇死后整个社会迅速全面动荡导致秦帝国溃亡。
  先谈谈第一点原因。始皇帝在位三十七年,年届五十而不明立太子,骤然崩逝于大巡视途中,导致赵高与李斯勾结,扶立最无能的少子嬴胡亥为二世皇帝。这结果是什么?大家都清楚,一年之内,“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在这场恶性政变中,赵高和李斯是最为关键的,赵高和李斯于始皇在位时期,为帝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赵高掌内宫大权,李斯掌朝政大权,都有巨大的权力和社会声望,但他们为了谋求最大的个人利益,他们扶立了胡亥为帝,最终导致了秦帝国中央权力机构的恶变,胡亥沉迷于享乐,赵高一步步取代李斯操纵了国政,秦帝国在胡亥的恶政下迅速地崩溃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最为人们所忽略的,正如当今社会史观的兴起,是第二个原因提出的大背景。
  秦末社会动乱的快速剧烈,纵观中国历史是绝无仅有的。从始皇帝病死沙丘的公元前210年七月至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天下由大治世转化为割据纷扰的乱世,这段时间崩溃的速度令人匪夷所思。对比宋朝的五大民族政权并立,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但终宋之世,不见天下农民哄然而起。有明一代,与蒙古两百年对峙,天灾倭患不断,然而全国性的农民起义,也是在明朝建立的两百年之后。秦和宋、明的对比之大令人瞠目结舌,而此间的根本原因,是战国直接延续之秦帝国的战国大争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大争传统用韩非子的话来说就是:“处多事之时,当大争之世。”晏子也形容那个时期的民众“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周朝统治秩序的崩溃,各个国家及其国民都有称雄列国的决心,世风刚健质朴,不尚空谈,但求务实,民众对国家大政的评判既直截了当,又坦荡非常。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是:国有昏君恶政,则人才流失,民众逃亡或反抗,此间例子为魏惠王,燕王哙为证。这种普遍现象,就是对昏君恶政的毫不容让,这与后世明、清人身的严格束缚和“文字狱”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这个时期的民众,可以自由迁徙,合则留,不合则去,危邦不居。凡此种种,皆为春秋战国五百年割据纷扰所形成的大争精神。
  在秦统一中国后的十二年中,这种大争精神仍根植于现实社会,整个社会对已经灭亡的六国并没有因为和平统一而从精神上彻底抛弃。秦国与山东六国之间、秦人与六国人之间,仍存在巨大的矛盾,天下对秦帝国的统一政权并未完全认同,渴望回到战国大争之世的精神需求,仍然是一股普遍而强劲的社会思潮。无论是在中央政权中关于“封建”和“郡县”的大讨论,还是像张良一样的山东贵族的复辟言论和暗杀行动,以及“亡秦者胡也”的民间留言,抑或是“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反秦石刻,都是這种精神需求的体现。至于对结束统一恢复割据带来的恶果,当时尚无先例,民众也对此没有预见,这种社会惯性,使整个社会迅速全面动荡起来。
  那为什么天下大乱不是发生在秦始皇时期,而是发生在秦二世时期?目前的一个基本观点,都是秦帝国“暴政”恶果蓄积已久,强势的始皇帝一死,二世无能,秦朝“暴政”便使帝国分离崩析。其实并不是这样,在秦始皇在位大一统的十二年内,民众对秦政权保持着一种观望态度:能造福人民便服从,不能造福便抛弃,这便是上面分析的战国大争精神价值观的体现。从史实上看,秦始皇大一统,百姓无疑是真诚地欢迎并欣然接受了。作为一个新政权,统一之初便在全国推行商君之法,废井田,开阡陌,行郡县,统一文字、度量衡,兴修水利和驰道,北击匈奴,南收百越等一系列赫赫功业,再加上中央政府的锐意进取,政风清廉、严守秦法等强大凝聚力,历经天下割据纷扰五百年锤炼的民众对这样的政府都有着清醒的认识,无不景仰。面对着始皇帝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人民容忍了相对繁重的徭役赋税,容忍了种种巨大工程,也容忍了如修骊山陵这种与民生无关的工程。而反观秦二世,杀戮宗亲重臣,继续加重徭役赋税以供享乐,阿房宫等奢靡工程不减反增,这便被有着大争精神的人民所抛弃了,民众激烈反抗,六国反秦复辟势力全面复活,社会动乱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秦末大动乱。
  暴政亡秦,这只是秦末复辟者的历史谎言,秦非亡于秦政,实亡于二世之恶政,亡于大争精神。百代都行秦政法,郡县制更是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们现在。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那个时代大背景,而不是从以往对大秦帝国的评论中进行不加分辨的二次评论,这才是应该有的史学精神。
  作者简介:
  钟桂武,一级教师,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诏安县怀恩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挑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在教学技巧、信息处理能力、科研能力及教师整体素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坚持与时俱进,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不断进取,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师素养;新要求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课堂,对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而言,是一项较大的挑战。信息技术的融入,将从多方面對
摘要: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果,教学质量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质量显得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是政治课学习的主要阵地,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强而枯燥的课程。要想实现高效的高中政治教学课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关键词:高中政治;有效课堂;探究  随着教育信
在BIRTV上 ,Sony公布了它的计划 :完美的1080/50iHDTV制作系统2000年8月23日北京 ,Sony 公布了一则消息 :他们正在开发一种完善的HDTV1080/50i系统 ,用来支持中国的HDTV制作和广播电视。这个新的系统将于2001年初面市。基于 On
摘要:高中政治课程是高中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中阶段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政治的教学不仅仅教授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本文从高中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其重要意义、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行,高中政治的教
摘要:“增效减负”是我国素质教育深化改革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是实现教育本质回归,实现学生快乐学习、幸福学习的重要手段。高三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其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降低学生课业负担与学习压力,成为执教者关注的重点内容。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以高三政治教师的角度,对高三政治课程教学增值减负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三政治教学;课堂教学;增效减负  一、 引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越发成为了教师密切关注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使历史课教学内容能够获得充实,以提升初中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促进初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此来推动初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为出发点,着重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一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我国中学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都越来越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初中地理为例,作为初中重要的教学内容,由于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以至于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遇到了诸多问题,加上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和落后,从而促使我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长期难以实现。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这一主题内容进行浅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
摘要: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灵魂,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也是任重而道远,需要以课堂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在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注重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多思考敢于讲出自己的观点,进而联系实践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学生;政治课堂;创新能力;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初中阶段是连接小学与高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贯彻落实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
摘要: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对于学校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社会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社会,教育部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乡土史作为素质课程的一部分,它可以有效的将乡土历史融入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去,乡土史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正常历史教学中穿插乡土史,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传统或者说常态化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本身的性质,使得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与学生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差距,如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