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则国雄”,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少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体是万物之本,合理的训练方法以及有效的体育锻炼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活泼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在小学生体育课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运动损伤,而如何有效预防体育课中常见的运动损伤,成为众多体育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本文对小学生体育课中的运动损伤进行研究分析,究其原因,寻其规律,并提出有效措施,来降低小学生体育课中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从而为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体育;运动损伤;有效预防;主要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有着活泼爱动的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在13岁之前,大部分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开放的,很容易沟通,心理发展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一旦他们对某一项事物产生恐惧或者再某一件事情中产生挫败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会对这项事物或者这件事情产生很大排斥。运动损伤的类型多种多样,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充分掌握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以及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健康校园的建设、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体育课中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1.1 思想因素
教师对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认识不足,从思想上没有深刻的认识,对运动产生的损伤有一定的误区,在教学中没有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如队形安排不合理、造成的拥挤等,这些都会为学生体育课中的运动损伤埋下伏笔。学生在体育可中男生通常有着好胜的心理,有着很强的表现欲,运动中不顾及自身安全,盲目地进行力所不及的危险动作,这种情况造成的运动损伤通常占50%左右。而女生跟男生相比恰恰相反,部分女学生在运动中通常表现出畏惧、害羞的特点,从而导致体育运动中畏手畏脚,最后导致动作造成不规范而受伤。
1.2 准备活动不充分
运动前,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大大增加身体各部位关节的活动范围,促进血液循环,加大身体代谢的速度,使体温明显的上升,让身体大小肌肉群的肌肉伸缩性更好,协调性更佳,从而达到一个更加适宜运动的状态,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同理,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关节活动范围小,肌肉伸缩性差,身体不协调,将直接影响运动中技术动作的变形,违反人体运动规律,从而引发运动损伤。
1.3 教学组织安排不合理
小学体育课时为40min,怎样让体育课充满乐趣,并且运动量适中是一门学问。课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运动器械的正确使用、保护与帮助等,都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在教学中,不同的授课内容应有不同的授课方法,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身体素质不同,机体能够承的负荷量不同。部分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不遵循区别对待的原则也是造成学生发生意外损伤的原因。还有部分体育教师,课堂常规不到位,要求不严格,控班能力差,不能在体育课中观察到每一个孩子的行为也是造成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運动负荷大引起的运动损伤
现在的学生从小在蜜罐里长大,大多数学生不太喜欢体育锻炼,而且,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仅仅高中、初中,小学生同样也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很少有多余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所以,大部分学生体质较弱,很容易产生运动疲劳。因此,在体育课中,运动负荷超出学生身体承受的范围,很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一般的运动损伤有以下几种:由于运动量大导致的中枢神经疲劳,导致学生在运动中注意力不集中而产生的意外损伤;负荷大造成学生机体疲劳,从而引起运动中技术动作变形产生的运动损伤;负荷量大导致身体局部大肌肉群和脑神经中枢长期疲劳,而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
2 体育课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运动损伤理论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体育课应该以运动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每学期固定几节预防运动损伤的理论知识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以及如何处理突发的运动伤害(抽筋、擦伤、肌肉拉伤、扭伤、骨折等)。在体育课中经常会出现一人受伤,多名学生围观的情景,这种情况下,过多的围观不仅仅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还有可能因为学生之间的不知所措,造成受伤学生的二次受伤。因此,教师应该让班级每一名学生清楚如何预防、如何处理体育课中常见的运动损伤,这样学生遇见突发性运动伤害,也就不会由于紧张、害怕而引起的二次伤害。另外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定期进行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教育。
2.2 合理安排准备活动
国内很多学者研究表明: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大大降低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状态是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课前准备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便于中枢神经对身体各部位关节的调节和支配能力的,使身体形态完成技术动作中更加协调,从而降低发生意外运动损伤的几率。由于课时时间的限制,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安排准备活动,要抓住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保证准备活动的质量。把课的内容带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充分保证课的时效性,让学生的精神状态,身体状态都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3 组织教学要高效合理
清晰合理的讲解示范,科学的训练手段,是保证学生学好体育技能的根本。如果在体育可中,教师动作讲解不清晰,示范动作不合理,一定会把学生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比如:投掷类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讲解示范不规范,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投掷过程中,因为发力动作违反人体运动规律造成运动损伤。另外,对学生的站位一定要合理安排,不能把学生置于投掷区内,由于队形安排不合理造成的人为运动损伤,在体育教学中是十分严重和常见的事故。因此,在投掷类课中一定要组织好队列队形,保证学生的安全。同时教师应提高备课质量,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静心设计,要充分了解学生易犯错误的环节,易造成意外伤害的环节,要有合理的保护与帮助,如前滚翻、跨越式跳高等。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
3 结语
由于体育课具有特殊性、开放性等特点,大部分都是在室外进行,因此,体育课中的运动损伤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运动知识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从心理上明白在该怎样快乐运动健康运动。同时,教师也应该科学安全上课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了解学生身体的运动状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快乐体育。
参考文献
[1]孙宁.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其预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7):216.
[2]李志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J].科技资讯,2010(13):188.
关键词:小学体育;运动损伤;有效预防;主要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有着活泼爱动的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在13岁之前,大部分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开放的,很容易沟通,心理发展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一旦他们对某一项事物产生恐惧或者再某一件事情中产生挫败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会对这项事物或者这件事情产生很大排斥。运动损伤的类型多种多样,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充分掌握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以及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健康校园的建设、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体育课中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1.1 思想因素
教师对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认识不足,从思想上没有深刻的认识,对运动产生的损伤有一定的误区,在教学中没有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如队形安排不合理、造成的拥挤等,这些都会为学生体育课中的运动损伤埋下伏笔。学生在体育可中男生通常有着好胜的心理,有着很强的表现欲,运动中不顾及自身安全,盲目地进行力所不及的危险动作,这种情况造成的运动损伤通常占50%左右。而女生跟男生相比恰恰相反,部分女学生在运动中通常表现出畏惧、害羞的特点,从而导致体育运动中畏手畏脚,最后导致动作造成不规范而受伤。
1.2 准备活动不充分
运动前,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大大增加身体各部位关节的活动范围,促进血液循环,加大身体代谢的速度,使体温明显的上升,让身体大小肌肉群的肌肉伸缩性更好,协调性更佳,从而达到一个更加适宜运动的状态,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同理,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关节活动范围小,肌肉伸缩性差,身体不协调,将直接影响运动中技术动作的变形,违反人体运动规律,从而引发运动损伤。
1.3 教学组织安排不合理
小学体育课时为40min,怎样让体育课充满乐趣,并且运动量适中是一门学问。课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运动器械的正确使用、保护与帮助等,都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在教学中,不同的授课内容应有不同的授课方法,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身体素质不同,机体能够承的负荷量不同。部分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不遵循区别对待的原则也是造成学生发生意外损伤的原因。还有部分体育教师,课堂常规不到位,要求不严格,控班能力差,不能在体育课中观察到每一个孩子的行为也是造成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運动负荷大引起的运动损伤
现在的学生从小在蜜罐里长大,大多数学生不太喜欢体育锻炼,而且,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仅仅高中、初中,小学生同样也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很少有多余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所以,大部分学生体质较弱,很容易产生运动疲劳。因此,在体育课中,运动负荷超出学生身体承受的范围,很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一般的运动损伤有以下几种:由于运动量大导致的中枢神经疲劳,导致学生在运动中注意力不集中而产生的意外损伤;负荷大造成学生机体疲劳,从而引起运动中技术动作变形产生的运动损伤;负荷量大导致身体局部大肌肉群和脑神经中枢长期疲劳,而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
2 体育课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运动损伤理论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体育课应该以运动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每学期固定几节预防运动损伤的理论知识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以及如何处理突发的运动伤害(抽筋、擦伤、肌肉拉伤、扭伤、骨折等)。在体育课中经常会出现一人受伤,多名学生围观的情景,这种情况下,过多的围观不仅仅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还有可能因为学生之间的不知所措,造成受伤学生的二次受伤。因此,教师应该让班级每一名学生清楚如何预防、如何处理体育课中常见的运动损伤,这样学生遇见突发性运动伤害,也就不会由于紧张、害怕而引起的二次伤害。另外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定期进行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教育。
2.2 合理安排准备活动
国内很多学者研究表明: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大大降低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状态是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课前准备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便于中枢神经对身体各部位关节的调节和支配能力的,使身体形态完成技术动作中更加协调,从而降低发生意外运动损伤的几率。由于课时时间的限制,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安排准备活动,要抓住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保证准备活动的质量。把课的内容带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充分保证课的时效性,让学生的精神状态,身体状态都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3 组织教学要高效合理
清晰合理的讲解示范,科学的训练手段,是保证学生学好体育技能的根本。如果在体育可中,教师动作讲解不清晰,示范动作不合理,一定会把学生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比如:投掷类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讲解示范不规范,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投掷过程中,因为发力动作违反人体运动规律造成运动损伤。另外,对学生的站位一定要合理安排,不能把学生置于投掷区内,由于队形安排不合理造成的人为运动损伤,在体育教学中是十分严重和常见的事故。因此,在投掷类课中一定要组织好队列队形,保证学生的安全。同时教师应提高备课质量,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静心设计,要充分了解学生易犯错误的环节,易造成意外伤害的环节,要有合理的保护与帮助,如前滚翻、跨越式跳高等。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
3 结语
由于体育课具有特殊性、开放性等特点,大部分都是在室外进行,因此,体育课中的运动损伤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运动知识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从心理上明白在该怎样快乐运动健康运动。同时,教师也应该科学安全上课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了解学生身体的运动状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快乐体育。
参考文献
[1]孙宁.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其预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7):216.
[2]李志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J].科技资讯,2010(1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