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青年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ndm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如是说。纵观历史,造就时代者,大多青年也,而时代也成就了无数有志青年。其实,时代与青年是密不可分的。缺少有志青年的时代,亦如同失去鲜花和青草的大自然,显得死气沉沉;而青年本就是依托于时代的概念,网络上习惯用“00后”、“90后”代表如今的青年,也说明青年是无法离开时代而单独存在的,不同的时代会造就不同的青年。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新的时代往往是由一个人或一群人所开启的。公元前537年,15岁的仲尼立志于博览群书以至韦编三绝,于是“儒”成为了悠悠五千载中华文化的基石孔子也因之被尊为“至圣”。可是,如果没有在青年时期独守枯灯,彻夜苦读,仲尼又如何能提出超越时代的“礼”与“仁”,影响中华数千年文明?改变时代的青年,其实并不鲜见,1659年,年仅16岁的牛顿被迫回乡做农民,但他不安于现状,坚持要求完成学业,最终在高中校长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并进入剑桥大学继续学习。当我们把“经典力学之父”“微积分的创始人”等诸多璀璨的名号赋予这位伟人时,同样不应忘记那名16岁的倔强少年。古往今来,影响时代进程的伟人不计其数,他们在少年时代就立下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懈奋斗。
  时代也同样成就着青年。朱重八原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本应终生与黄土为伍。可万幸的是他出生在1328年——元朝末年。阶级的矛盾,民族的矛盾,都使得这个国家近乎四分五裂,这样的时代给了他一个机会,给了所有被欺压的汉人一个机会。于是他奋起反抗,带领无数同样愤怒的压迫者,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于是名为朱元璋的皇帝出现了,于是大明出现了。若非乱世,这位出身贫苦,没读过多少书的少年又怎會有如此机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大多读书人的志向,有些人生逢其时,有幸青史留名:李白、张继、文天祥——然而有些人却“生不逢时”,只能泯然于茫茫历史中。
  至此,我又想到了自己——又或是我们这一代。无疑,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科技不断进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经济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对于人生,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期许。作为青年,我们更应该把握当下,努力充实自己,不负青春,亦不负时代。
  上海市市北中学 (上海市 200071)
其他文献
亲爱的黄文秀姐姐:  你好!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这是属于你的颂歌,天国的你,听得到吗?  “驻村扶贫,我心中的长征。”这是你朋友圈里坚毅的文字。所以,摒弃大城市的灯红酒绿,隐藏北师大法学硕士的光环,你人生规划的罗盘重又指向了百色贫困的小村。艰苦常能磨砺最出彩的青春,你扎根百坭村,以不怕艰难困苦的勇气做最华美的战袍,开始了征程的第一战!我知道你不怕,因为
何为奋斗?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若是不奋斗,则是苟活一生。皇天不负有心人,人若是肯奋斗,虽说不会必然成功,但必将无愧于心,不抱遗憾。  汉高祖刘邦,何许人也?一介草夫,但人家不甘心,不服气。怎么办?闯!刘邦结识各路英雄豪杰,一路高歌,勇赴鸿门宴,暗中渡陈仓,在他的奋斗下,纵是霸王项羽,也未成大业,遗恨乌江。北击匈奴,内尊儒术,大汉王朝,举世瞩目!  八年抗战,历尽艰辛。若是
美,究竟是自然而然的,还是约定俗成?  我国一直主张“德智体美劳”这五项教育核心来培养青少年。可见美之发展也隐隐喻于教育之中。  谈到美就必需提起审美。爱默生曾说:“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社会营造的审美取向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影响了我们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同。”现如今社交平台和网络媒体鼓吹网红脸,不少年轻人受此审美取向的影响,不惜花大价钱去整容,更有甚者陷入了病态的自我厌弃和反复整容的恶性循环。我
中华民族千年历史,包罗万象,灿若星河。传统文化犹如民族血脉,生生不息。圆周率、地动仪、兵法中医、诗词曲赋……祖国创造了太多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可时至今日,许多传统被遗忘甚至丢失,经典像是一尊模样姣好的雕像,存于角落的镶金柜里,逐渐无人问津。何以继承传统,将昨日成就书写成今日辉煌?  第一步,或许便是心存敬畏,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现代、古代,以一字之分划开了时代,但是内核相互贯穿。传统文化如同
佛经中有一句话是“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意思就是说只要每天都努力、进步一点点,那么付出总会有回报,这个一直努力的人也终会有所成就。  每当有人说自己虽然付出了努力但一无所成时,都会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做借口安慰自己,但事实上,哪有什么天生的内行或是外行,不过是有的“外行”总是有着逆水行舟的勇气,在选择了前行的方向之后就一往无前、永不言弃;而有的“外行”憧憬和向往的卻永远只是那个
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那么不如选择沉默。但我认为,语言的交流碰撞是一把双刃剑,它或许能带来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结果,也可能带来一场风波。  常言道,沉默是金。但是人们对于不同需求的迫切程度不同,因而难免产生分歧,于是便针对不同的目的展开辩论。辩论是为了统一认识,然而有人沉默的原因是“無法让对方认可自
江南地区,有民谚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北方的小满时节,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也开始灌浆,但还未完全饱满。不知你是否观察过,初夏田间,微热,清风拂过,总有阵阵隐约的香气,放眼望去,满目青绿,生机盎然。小滿的景致,不似春季娇嫩柔和,也不似秋季金色绚烂,它有自己独特的韵致,虽未成熟,但却留有完满的空间,蓄势待发的活力,引起人无限憧憬。  小满,是将满未满,是只差一步的不完美,而这种状态,既是现实生活中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晚年病痛纏身时写的感叹,这句话放在今天也有别样的意味。  只是,就算抑强扶弱、热忱随和的鲁迅先生,也偶有“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的疏离,大部分人类很难体会到别人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总有那么多漠不关心、置若罔闻的悲剧。殊不知,对别人的灾难失去警惕,当自己遇到相同困境时,也会束手无策。就如同哭声,当远方的哭声像婴啼时,嘹亮且有力,但人
周国平先生有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束,离开生命本源,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诚然,没有传承的文化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快就会被历史长河冲刷湮没。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必须肩负的使命。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见证了中国的朝代更迭、沧海桑田。历经千年风雨,她仍能辉煌浩荡,得益于一批批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敦煌儿女”。“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前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风华正茂
虽然文艺复兴的年月已久远,但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就是在这个时期,人们冲破了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更涌现出一批杰出大家,其中,伽利略便是我最敬重的一位。  出身名门的伽利略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7岁时,意气风发的他踏进了比萨大学。有主见,善思考的他并没有盲从听信教授们的信条,而是自制仪器进行试验以验证所谓的权威。但他这一坚持真理、求真求实的做法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