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目的语,并用之进行交流。成功的交流除了依靠良好的语言知识外,还依靠有关的文化知识,也就是说,学习外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学习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知识。文章分析了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文化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几点对策意见。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文化教学 对策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即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即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然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经常遇到的交际受阻或失败,大多并不是由语言本身导致的,而是由于受文化差异的影响,误导了信息的获得,造成了交际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强调语言使用的正确性,教学过程中对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很重视,对与之配套的文化知识的讲授重视不够,导致许多学生在对外交际活动中不能正确把握不同场合、时间、对象及其他因素的差异,常常出现“汉语思维,英语形式”现象,甚至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中、英文化的差异范围较广,大至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活动,小至约会、打电话、饮食起居等,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人们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就会导致交流失败。
一、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流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胡文仲教授曾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最终使其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提出交流能力的四个要素: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得体性和现实性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得体语言,这就涉及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这也是只靠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部分涉及许多方面,包括文化教学的原则、内容、方法、教材、课程设置和大纲等。虽然文化教学在以上方面都得到了体现,但与语言教学相比,占比很小,且没有形成体系,尤其对非英语专业这一现象更严重。
(一)就教学大纲而言,国家教育部有关外语教学文件和指导下的教学大纲都对学习外国文化的重要性做了强调,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学大纲还是围绕语言教学制定,没有把文化教学提高到与语言教学同等重要或应有的地位,更没有对文化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试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
(二)大纲存在的问题必然要反映到教材建设上。新的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还是一门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但目前中国内地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没有将文化教学内容系统地加以组织,科学地加以呈现,与语言教学配套使用的文化教学材料在市场上也不多见。以目前在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一至四册中的绝大部分文章与美国文化有关,文化内容单一,忽视了国际文化的多元性,与新课程要求不相符。
(三)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外语院校的英语专业大多能开设与文化相关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学、语言与文化、语用学等。但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与文化相关的课程开设很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各类考查学生英语水平的测试主要围绕学生的语言能力展开,对文化知识的考查重视不够。如果测试不包括对文化知识和能力的评价,那么指望教师和学生自觉进行文化能力的学习和培训,显然是不现实的。
总之,文化教学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扮演着次要角色,这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大学英语教学更符合外语教学发展的规律,更能满足学生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我们必须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加强文化知识教学。
三、加强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几点意见
第二语言教学(second language teaching)通常被狭隘地认为是一种教学行为。因此,关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大量文献只涉及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设计和使用。如果学生不学或学不好,通常被认为是方法、材料或者教师出了问题。然而,语言教学不仅仅是指教学行为,更是一个包括一系列计划和具体实施过程的系统工程:教学大纲的制订、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教学方法和技巧、测试等。因此改革应整体推进。
(一)制定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大纲
在教学大纲中,文化教学应和语言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大纲中应有对文化教学的要求,标列出具体的文化项目,并把文化话题和相应的语言活动联系起来。如刘爱真曾把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类,微观部分包括习语、典故、日常生活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宏观部分包括价值观、语用规约、思维模式、民族心理特征等。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是可取的,因为其微观部分立足于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现实问题,宏观部分着眼于提供具有指令性作用的准则、规范等,使学生对文化因素体系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文化项目的标列应以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目标为依据,有了文化项目细目表,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编写和选择教材、决定教学和测试方法时便有了一个可依据的框架,使文化教学更加系统化。 (二)选编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教材
新编写的教材应是语言和文化的结合体,既重视语言能力又强调文化敏感度。首先,教材可增添文化注释的分量,让学习者明白语言学习与文化知识的获得紧密相关。其次,教材可以适当使用一些英文原版材料,增强真实性。再次,引导学生课后广泛阅读,使之增强文化意识。
(三)设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测试
文化测试方法取决于文化教学目标。现在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已经增加了文化方面的检测内容,对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知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和出国选拔考试等,考试内容中还没有专门对文化知识进行的检测。考虑到这部分应试者数量巨大,若能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使文化知识要求在试卷中予以明确体现,则能迫使师生提高对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最终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四)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因为没有明确要求,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文化教学活动局限于零星文化知识的介绍,只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或自己的兴趣向学生谈及一些文化主题,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大纲作出明确要求后,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及时跟上。教师要坚持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内容,如重视课文背景的知识的传授并适当拓展知识面,中外古今的文化对比与变迁,流行大众文化的适时关注等。通过展现及剖析,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对相关的文化主题有更多的认知,能够在以后的课外学习或自主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目标文化知识框架,并逐渐得到充实。
结语
21世纪是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需要两种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对于交流的作用已经人所共知,但对文化能力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其实,交流中出现的不和谐、误解甚至摩擦,有许多是因为文化能力欠缺。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有文化意识,结合所授内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文化输入,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枯燥的语言教学因此而生动有趣,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修养,了解外部世界,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知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汲取知识,为成为跨世纪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张有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3):41-53.
[4]刘爱真.关于研制大学英语文化因素细目表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4-45.
[5]刘爱真.文化思维模式的宏观剖析与英语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1(1):15-20.
[6]D.Hymes.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Hamondsworth:Penguin,1971.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文化教学 对策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即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即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然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经常遇到的交际受阻或失败,大多并不是由语言本身导致的,而是由于受文化差异的影响,误导了信息的获得,造成了交际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强调语言使用的正确性,教学过程中对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很重视,对与之配套的文化知识的讲授重视不够,导致许多学生在对外交际活动中不能正确把握不同场合、时间、对象及其他因素的差异,常常出现“汉语思维,英语形式”现象,甚至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中、英文化的差异范围较广,大至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活动,小至约会、打电话、饮食起居等,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人们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就会导致交流失败。
一、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流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胡文仲教授曾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最终使其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提出交流能力的四个要素: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得体性和现实性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得体语言,这就涉及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这也是只靠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部分涉及许多方面,包括文化教学的原则、内容、方法、教材、课程设置和大纲等。虽然文化教学在以上方面都得到了体现,但与语言教学相比,占比很小,且没有形成体系,尤其对非英语专业这一现象更严重。
(一)就教学大纲而言,国家教育部有关外语教学文件和指导下的教学大纲都对学习外国文化的重要性做了强调,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学大纲还是围绕语言教学制定,没有把文化教学提高到与语言教学同等重要或应有的地位,更没有对文化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试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
(二)大纲存在的问题必然要反映到教材建设上。新的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还是一门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但目前中国内地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没有将文化教学内容系统地加以组织,科学地加以呈现,与语言教学配套使用的文化教学材料在市场上也不多见。以目前在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一至四册中的绝大部分文章与美国文化有关,文化内容单一,忽视了国际文化的多元性,与新课程要求不相符。
(三)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外语院校的英语专业大多能开设与文化相关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学、语言与文化、语用学等。但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与文化相关的课程开设很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各类考查学生英语水平的测试主要围绕学生的语言能力展开,对文化知识的考查重视不够。如果测试不包括对文化知识和能力的评价,那么指望教师和学生自觉进行文化能力的学习和培训,显然是不现实的。
总之,文化教学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扮演着次要角色,这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大学英语教学更符合外语教学发展的规律,更能满足学生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我们必须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加强文化知识教学。
三、加强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几点意见
第二语言教学(second language teaching)通常被狭隘地认为是一种教学行为。因此,关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大量文献只涉及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设计和使用。如果学生不学或学不好,通常被认为是方法、材料或者教师出了问题。然而,语言教学不仅仅是指教学行为,更是一个包括一系列计划和具体实施过程的系统工程:教学大纲的制订、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教学方法和技巧、测试等。因此改革应整体推进。
(一)制定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大纲
在教学大纲中,文化教学应和语言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大纲中应有对文化教学的要求,标列出具体的文化项目,并把文化话题和相应的语言活动联系起来。如刘爱真曾把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类,微观部分包括习语、典故、日常生活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宏观部分包括价值观、语用规约、思维模式、民族心理特征等。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是可取的,因为其微观部分立足于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现实问题,宏观部分着眼于提供具有指令性作用的准则、规范等,使学生对文化因素体系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文化项目的标列应以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目标为依据,有了文化项目细目表,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编写和选择教材、决定教学和测试方法时便有了一个可依据的框架,使文化教学更加系统化。 (二)选编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教材
新编写的教材应是语言和文化的结合体,既重视语言能力又强调文化敏感度。首先,教材可增添文化注释的分量,让学习者明白语言学习与文化知识的获得紧密相关。其次,教材可以适当使用一些英文原版材料,增强真实性。再次,引导学生课后广泛阅读,使之增强文化意识。
(三)设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测试
文化测试方法取决于文化教学目标。现在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已经增加了文化方面的检测内容,对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知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和出国选拔考试等,考试内容中还没有专门对文化知识进行的检测。考虑到这部分应试者数量巨大,若能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使文化知识要求在试卷中予以明确体现,则能迫使师生提高对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最终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四)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因为没有明确要求,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文化教学活动局限于零星文化知识的介绍,只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或自己的兴趣向学生谈及一些文化主题,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大纲作出明确要求后,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及时跟上。教师要坚持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内容,如重视课文背景的知识的传授并适当拓展知识面,中外古今的文化对比与变迁,流行大众文化的适时关注等。通过展现及剖析,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对相关的文化主题有更多的认知,能够在以后的课外学习或自主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目标文化知识框架,并逐渐得到充实。
结语
21世纪是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需要两种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对于交流的作用已经人所共知,但对文化能力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其实,交流中出现的不和谐、误解甚至摩擦,有许多是因为文化能力欠缺。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有文化意识,结合所授内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文化输入,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枯燥的语言教学因此而生动有趣,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修养,了解外部世界,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知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汲取知识,为成为跨世纪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张有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3):41-53.
[4]刘爱真.关于研制大学英语文化因素细目表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4-45.
[5]刘爱真.文化思维模式的宏观剖析与英语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1(1):15-20.
[6]D.Hymes.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Hamondsworth:Penguin,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