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由此可见,体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是何等重要。而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掌握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注意设计的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体验情绪。为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从学生视角出发,结合教材知识,设计活动,注重学生体验,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具实效。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体验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利用一些经典事例,启发学生思考、体验。在事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播放,也可以语言讲述,让学生融入情境教学,引发学生进行体验。以《逛商场》这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消费技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消费者基本的权利。结合教材内容,我以谈话加情境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体验。
师:同学们,大家都逛过商场吧?商场的东西种类是不是很多呢?
生:我们经常逛商场,商场的东西很多很多。
师:那大家在选食品类东西时,会注意什么问题吗?
生1:妈妈说要看清楚生产日期。
生2:爸爸说还要看食品的保质期。
生3:还需要看生产厂家和地址。
师:非常不错。那如果你去商场购买东西,忘记看商品信息,最终买了过期的产品,应该怎么办呢?(激发学生体验、探讨)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简单谈话式,再创造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引发学生体验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注意情境与内容的衔接,还应考虑学生是否感兴趣等。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导入环节才能发挥实效,促进后面教学的进展。
二、巧妙安排活动,促进学生体验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结合一定的活动进行体验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自主体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在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课堂氛围和谐,学生学习效果倍增。
1.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交流体验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促进学生交流探讨是一个良好的方法。一般而言,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对小学生而言,需要教师安排任务,将注意力集中,让自己有事可干。学生可以就问题进行大胆交流探讨,陈述观点,形成知识体系,自主体验,加深印象。以《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为例。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供学生探究:学校办公室准备购买一个洗手盆,市场上有塑料盆、木盆、瓷盆,请分析哪一种材料的最合适。为什么?学生听到问题后,开始主动讨论,场面非常热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经过讨论,有学生说应该选择塑料盆,因为价格便宜,样式多,比较耐用;瓷盆掉在地上易碎,而且价格比较高;木盆比较笨重,而且样式不够美观等。最后,为了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引出了“白色污染”的概念,即塑料也是一把双刃剑,应区别看待。特别是在生活中,应注重环保,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我让学生把这个观点讲述给父母听,提升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体验。
2.走出课堂,促进学生生成体验
教室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场所,但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在教室外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促进生成独特体验。以《我要攀登》这一课为例。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做一个小游戏。游戏规则:单脚站立,双手叉腰。在这个游戏中,没一会儿,有些学生就受不了而直接放弃参与游戏;有些学生则继续坚持。通过这个游戏,学生有所体验,即生活中会有很多困难。接着,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你们就面临了困难。除了这个困难,你还遇到过什么困难?有学生说:“我没有朋友”。“我学不会英语”。“我不会干家务”等等。此时,我利用一些事例引导学生直面困难,勇敢攀登。在这个教学中,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困难;接着教师引导,说出困难,再渗透应直面困难的思想,促进学生生成体验。
三、注重体验评价,强化学生体验
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评价,提升教学实效。以《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评价为例。作为教师,应从学生表达能力、参与体验探讨、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希望参与体验,受到教师的关注与激励,以促进自身主动学习。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多鼓励、赞美学生表现突出的地方,提升教学实效。此外,为了创新评价方式,教师还可以请学生充当“小小评价者”。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评价时,教师可以稍作引导,例如引导学生从自己在课堂上是否学习到知识、是否收获快乐、老师的语言和板书是否够清晰等方面评价。而如果是对班上学生进行评价的,则可以从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只有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品德与社会教学才会更具实效,体验式教学也才能绽放光芒。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体验,生成知识,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特别是在学生大胆发言时,教师应多鼓励,让多种观点并存,营造互动体验氛围,让学生通过体验,愉快学习。?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体验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利用一些经典事例,启发学生思考、体验。在事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播放,也可以语言讲述,让学生融入情境教学,引发学生进行体验。以《逛商场》这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消费技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消费者基本的权利。结合教材内容,我以谈话加情境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体验。
师:同学们,大家都逛过商场吧?商场的东西种类是不是很多呢?
生:我们经常逛商场,商场的东西很多很多。
师:那大家在选食品类东西时,会注意什么问题吗?
生1:妈妈说要看清楚生产日期。
生2:爸爸说还要看食品的保质期。
生3:还需要看生产厂家和地址。
师:非常不错。那如果你去商场购买东西,忘记看商品信息,最终买了过期的产品,应该怎么办呢?(激发学生体验、探讨)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简单谈话式,再创造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引发学生体验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注意情境与内容的衔接,还应考虑学生是否感兴趣等。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导入环节才能发挥实效,促进后面教学的进展。
二、巧妙安排活动,促进学生体验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结合一定的活动进行体验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自主体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在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课堂氛围和谐,学生学习效果倍增。
1.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交流体验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促进学生交流探讨是一个良好的方法。一般而言,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对小学生而言,需要教师安排任务,将注意力集中,让自己有事可干。学生可以就问题进行大胆交流探讨,陈述观点,形成知识体系,自主体验,加深印象。以《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为例。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供学生探究:学校办公室准备购买一个洗手盆,市场上有塑料盆、木盆、瓷盆,请分析哪一种材料的最合适。为什么?学生听到问题后,开始主动讨论,场面非常热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经过讨论,有学生说应该选择塑料盆,因为价格便宜,样式多,比较耐用;瓷盆掉在地上易碎,而且价格比较高;木盆比较笨重,而且样式不够美观等。最后,为了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引出了“白色污染”的概念,即塑料也是一把双刃剑,应区别看待。特别是在生活中,应注重环保,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我让学生把这个观点讲述给父母听,提升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体验。
2.走出课堂,促进学生生成体验
教室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场所,但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在教室外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促进生成独特体验。以《我要攀登》这一课为例。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做一个小游戏。游戏规则:单脚站立,双手叉腰。在这个游戏中,没一会儿,有些学生就受不了而直接放弃参与游戏;有些学生则继续坚持。通过这个游戏,学生有所体验,即生活中会有很多困难。接着,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你们就面临了困难。除了这个困难,你还遇到过什么困难?有学生说:“我没有朋友”。“我学不会英语”。“我不会干家务”等等。此时,我利用一些事例引导学生直面困难,勇敢攀登。在这个教学中,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困难;接着教师引导,说出困难,再渗透应直面困难的思想,促进学生生成体验。
三、注重体验评价,强化学生体验
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评价,提升教学实效。以《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评价为例。作为教师,应从学生表达能力、参与体验探讨、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希望参与体验,受到教师的关注与激励,以促进自身主动学习。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多鼓励、赞美学生表现突出的地方,提升教学实效。此外,为了创新评价方式,教师还可以请学生充当“小小评价者”。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评价时,教师可以稍作引导,例如引导学生从自己在课堂上是否学习到知识、是否收获快乐、老师的语言和板书是否够清晰等方面评价。而如果是对班上学生进行评价的,则可以从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只有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品德与社会教学才会更具实效,体验式教学也才能绽放光芒。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体验,生成知识,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特别是在学生大胆发言时,教师应多鼓励,让多种观点并存,营造互动体验氛围,让学生通过体验,愉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