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要求我们不仅全面正确的把握其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更应该在行动中认真加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工作中即以学生为本。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以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成为学校及整个教育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生评教作为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评估,表达其意愿的一种方式,在维护学生主体地位、保障学生基本权利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就学生评教的意义、问题及我们该努力的方向等方面作相关探讨。
学生评教预示以学生为本之理论分析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学生评教工作,使学生有机会对教师教学质量及教学工作提出个人的意见建议,并经学校及相关部门反馈,达到改进教育教学的目的。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正是学校工作以学生为本的最好体现。
(一)学生评教制度
学生评教是指学校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态度、水平及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的活动。它是教师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和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能力水平和责任心,通过积极有效利用评教结果达到促进教育教学的目的。
(二)学生评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有效性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认识的主体,学生评教正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方行使其主人翁权利、体现其主体地位的平台,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突现学校工作以学生为本具有有效性。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别敦荣教授在《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一文中提到的“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凸显了学生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学生评教使学生拥有了表达教学意愿的常规渠道,学生评教可以使高校教学尊重学生的教学意愿,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学生评教有助于高校调整办学导向,树立服务学生的办学宗旨。”
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的重心只是教师的“教”。而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扭转了学生一味接受填鸭得来的知识的被动局面,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服务于其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来。学生通过参与评教工作,可向校方、教师表达其对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意愿,及时向学校及相关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意见,以便为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通过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及时有效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并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等来满足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需求,达到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此外,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及评教结果的处理、应用具有重要的信息作用。学生评教的结果,不仅为学校管理提供借鉴、比较的信息,更为学生获悉有关学科、课程师资力量等相关信息,为其选择导师、选修课程等提供便利。如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可以根据该课程在学生评教中某些指标的得分情况来决定是否选择这门课程,学生评教无形中充当了导航、指南的角色,从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三)学生评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可能性分析
尽管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不够完善,对教育教学知识的了解不多,尤其是对一些学术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难以做出准确、客观的评定,其个人好恶、教师的授课风格等因素可能影响其评价结果,但让学生参与评教活动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换言之,学生评教体现以学生为本具有可行性,这是因为:
1.学生有能力而且应该参与评教活动
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多年的学习生活、直接的教育经历、与教师的亲密接触等使学生有足够的优势对教师的教学做出相对直接、真实、全面的评价。“国外一些学者如Barid 等人通过研究认为, 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有效的。国内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学生对于诸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师德行为、学习负担、教师的评分失误和语言交流能力等,完全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可见,只要评教标准足够科学,活动的开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那么评教的结果就是有效的、公正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参与评教活动。
2.学生评教活动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在学生的评教活动中不排除个别甚至部分学生因个人主观好恶、与个别老师间存在矛盾摩擦或因个人接受水平等原因而产生对教师形成不客观公正评价的情况,但以上情况只是个别现象,从统计学意义上讲,因参与评教的学生数目相对较大,所以个别学生的不客观评价可以忽略不计,至少不会对整个评教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产生影响。综上所述,在保证一定数量学生参与学生评教活动的前提下,其评教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学生评教忽视以学生为本之实践探讨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对其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授课质量等进行评定,以达到改进教育教学,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生评教在我国各大高校实行。到90年代初,我国的学生评教开始逐步步入正轨,并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一项正常性制度。学校的管理层把学生评教视为教育民主化的具体体现,认为学生评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而在实际运行操作过程中,却往往出现偏移,其结果能否体现学生的意志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一)“履行义务”不等于以学生为本
学生评教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应基于学生的主体责任基础之上,是为维护学生自身权利而开展的活动,但在有关学生评教的通知中,却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表述:只有对所学全部课程及评估表每一项目进行网上评教后,才能查阅所学课程的成绩,先评教后选课,评教是选课的前提等。可见,学生评教由学生的一项权利摇身成了一项学生不得不履行的义务, 不完成这一“义务”,学生就没有选课权和成绩查询权,试想在不得不参与评教活动的强制命令下的得出的评教结果其客观公正性怎能保障?事实上伴随学生由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学生评教来维护个体的权利到消极被动的履行义务过程的是学生评教结果信度的下降,强制参与的评教活动不该更不能美其名曰评教活动以学生为本。
(二)“代人评教”不等于以学生为本
学生评教从理论上看是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估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在实际操作中,从评教目标的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评价过程的组织实施到评估结果的处理,学校或说部分教师成为评教活动的真正主体,学生往往只能通过对既定内容甚至选项做出选择来行使其“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成了他人意志的代言人,学生评教则有了代人评教的意味。
1.评教目标的制定。学生评教旨在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学生获取知识的目的,学生评教是一种学生发表对学校教学意见和建议的制度,学生的意见建议应当成为教师和学校反思教学的素材、探索为学生提供更有效服务的依据,而非学校管理的工具,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意见无形中具有了对不同学科、专业教师进行横向比较,对教师进行分等的功能。如某高校在对新生开展的学生评教宣传中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评估结果无论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教学政策的调整,还是对于教师本人的年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定、个人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见,实际操作过程中,评教目标很容易出现偏移。
2.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评价指标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学生评教结果的有效性,其中学生的参与指数更是活动能否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关键,而事实却不容乐观:“美国评价专家E·枯巴(Egong Guba)和Y·S·林肯(Yvonna. Session Lincolu)在《第四代教育评价》中认为,评价应当是参与评价的所有人特别是评价者与其对象交互作用、共同构建统一观点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评教评估指标设计时, 应让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始终参与其中。但有学者调查表明:学校在评价量表的设计中,从未听取学生意见的占58%,很少听取学生意见的占33.8%,经常听取学生意见的只占7.9%”。可见,往往学生在评教之初,已经失去了活动的主动权。
3.评价过程的组织实施。学生评教形式上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评教活动的主体,而实际操作过程中,评教活动却往往成为教师甚至学校的“分内职责”。一般情况下,教务处作为评教活动的组织实施机构,全权负责评教系统的设置、评教通知的发放、评教活动的组织、问题的解决处理等,于此同时,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辅导员老师予以监督、支持。试想在这样的评教模式下,学生主体性如何有效发挥,学生意志怎样确保体现?
4.评教结果的处理。学生评教中经常出现学生不了解其评价结果,更不用提评价所起的作用的问题。这样的评价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作为教师教学评价人的权益,更使他们觉得评价工作有头无尾,甚至得出完全是走过场的结论,以致失去热情与信心。除此之外,其评价结果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未必不会发挥消极作用。“如有些高校的学生评教与教师奖金、课时津贴、职称晋升和评优选先等直接挂钩, 以致个别教师为了得到好评价,一味迎合学生”,不惜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甚至出现在期末评考中以透题、点题、划题等形式来讨好学生的现象。凡此种种,表面上看似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求出发,细看其本相却令人不禁为中国的教师素质、职业道德、甚至整个教育事业而感到悲哀。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以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成为学校及整个教育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生评教作为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评估,表达其意愿的一种方式,在维护学生主体地位、保障学生基本权利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就学生评教的意义、问题及我们该努力的方向等方面作相关探讨。
学生评教预示以学生为本之理论分析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学生评教工作,使学生有机会对教师教学质量及教学工作提出个人的意见建议,并经学校及相关部门反馈,达到改进教育教学的目的。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正是学校工作以学生为本的最好体现。
(一)学生评教制度
学生评教是指学校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态度、水平及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的活动。它是教师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和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能力水平和责任心,通过积极有效利用评教结果达到促进教育教学的目的。
(二)学生评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有效性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认识的主体,学生评教正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方行使其主人翁权利、体现其主体地位的平台,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突现学校工作以学生为本具有有效性。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别敦荣教授在《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一文中提到的“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凸显了学生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学生评教使学生拥有了表达教学意愿的常规渠道,学生评教可以使高校教学尊重学生的教学意愿,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学生评教有助于高校调整办学导向,树立服务学生的办学宗旨。”
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的重心只是教师的“教”。而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扭转了学生一味接受填鸭得来的知识的被动局面,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服务于其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来。学生通过参与评教工作,可向校方、教师表达其对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意愿,及时向学校及相关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意见,以便为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通过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及时有效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并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等来满足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需求,达到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此外,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及评教结果的处理、应用具有重要的信息作用。学生评教的结果,不仅为学校管理提供借鉴、比较的信息,更为学生获悉有关学科、课程师资力量等相关信息,为其选择导师、选修课程等提供便利。如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可以根据该课程在学生评教中某些指标的得分情况来决定是否选择这门课程,学生评教无形中充当了导航、指南的角色,从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三)学生评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可能性分析
尽管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不够完善,对教育教学知识的了解不多,尤其是对一些学术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难以做出准确、客观的评定,其个人好恶、教师的授课风格等因素可能影响其评价结果,但让学生参与评教活动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换言之,学生评教体现以学生为本具有可行性,这是因为:
1.学生有能力而且应该参与评教活动
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多年的学习生活、直接的教育经历、与教师的亲密接触等使学生有足够的优势对教师的教学做出相对直接、真实、全面的评价。“国外一些学者如Barid 等人通过研究认为, 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有效的。国内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学生对于诸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师德行为、学习负担、教师的评分失误和语言交流能力等,完全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可见,只要评教标准足够科学,活动的开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那么评教的结果就是有效的、公正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参与评教活动。
2.学生评教活动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在学生的评教活动中不排除个别甚至部分学生因个人主观好恶、与个别老师间存在矛盾摩擦或因个人接受水平等原因而产生对教师形成不客观公正评价的情况,但以上情况只是个别现象,从统计学意义上讲,因参与评教的学生数目相对较大,所以个别学生的不客观评价可以忽略不计,至少不会对整个评教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产生影响。综上所述,在保证一定数量学生参与学生评教活动的前提下,其评教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学生评教忽视以学生为本之实践探讨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对其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授课质量等进行评定,以达到改进教育教学,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生评教在我国各大高校实行。到90年代初,我国的学生评教开始逐步步入正轨,并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一项正常性制度。学校的管理层把学生评教视为教育民主化的具体体现,认为学生评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而在实际运行操作过程中,却往往出现偏移,其结果能否体现学生的意志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一)“履行义务”不等于以学生为本
学生评教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应基于学生的主体责任基础之上,是为维护学生自身权利而开展的活动,但在有关学生评教的通知中,却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表述:只有对所学全部课程及评估表每一项目进行网上评教后,才能查阅所学课程的成绩,先评教后选课,评教是选课的前提等。可见,学生评教由学生的一项权利摇身成了一项学生不得不履行的义务, 不完成这一“义务”,学生就没有选课权和成绩查询权,试想在不得不参与评教活动的强制命令下的得出的评教结果其客观公正性怎能保障?事实上伴随学生由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学生评教来维护个体的权利到消极被动的履行义务过程的是学生评教结果信度的下降,强制参与的评教活动不该更不能美其名曰评教活动以学生为本。
(二)“代人评教”不等于以学生为本
学生评教从理论上看是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估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在实际操作中,从评教目标的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评价过程的组织实施到评估结果的处理,学校或说部分教师成为评教活动的真正主体,学生往往只能通过对既定内容甚至选项做出选择来行使其“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成了他人意志的代言人,学生评教则有了代人评教的意味。
1.评教目标的制定。学生评教旨在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学生获取知识的目的,学生评教是一种学生发表对学校教学意见和建议的制度,学生的意见建议应当成为教师和学校反思教学的素材、探索为学生提供更有效服务的依据,而非学校管理的工具,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意见无形中具有了对不同学科、专业教师进行横向比较,对教师进行分等的功能。如某高校在对新生开展的学生评教宣传中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评估结果无论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教学政策的调整,还是对于教师本人的年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定、个人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见,实际操作过程中,评教目标很容易出现偏移。
2.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评价指标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学生评教结果的有效性,其中学生的参与指数更是活动能否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关键,而事实却不容乐观:“美国评价专家E·枯巴(Egong Guba)和Y·S·林肯(Yvonna. Session Lincolu)在《第四代教育评价》中认为,评价应当是参与评价的所有人特别是评价者与其对象交互作用、共同构建统一观点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评教评估指标设计时, 应让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始终参与其中。但有学者调查表明:学校在评价量表的设计中,从未听取学生意见的占58%,很少听取学生意见的占33.8%,经常听取学生意见的只占7.9%”。可见,往往学生在评教之初,已经失去了活动的主动权。
3.评价过程的组织实施。学生评教形式上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评教活动的主体,而实际操作过程中,评教活动却往往成为教师甚至学校的“分内职责”。一般情况下,教务处作为评教活动的组织实施机构,全权负责评教系统的设置、评教通知的发放、评教活动的组织、问题的解决处理等,于此同时,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辅导员老师予以监督、支持。试想在这样的评教模式下,学生主体性如何有效发挥,学生意志怎样确保体现?
4.评教结果的处理。学生评教中经常出现学生不了解其评价结果,更不用提评价所起的作用的问题。这样的评价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作为教师教学评价人的权益,更使他们觉得评价工作有头无尾,甚至得出完全是走过场的结论,以致失去热情与信心。除此之外,其评价结果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未必不会发挥消极作用。“如有些高校的学生评教与教师奖金、课时津贴、职称晋升和评优选先等直接挂钩, 以致个别教师为了得到好评价,一味迎合学生”,不惜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甚至出现在期末评考中以透题、点题、划题等形式来讨好学生的现象。凡此种种,表面上看似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求出发,细看其本相却令人不禁为中国的教师素质、职业道德、甚至整个教育事业而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