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海绵城市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与方面就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展开了探讨,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33-01
1 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问题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海绵城市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理论指把城市建造成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系统运用,恢复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生态,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海绵城市”理论不同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主要区别在于其宏观性。后者关于雨水排水的管理办法大多着眼于景观设计和相应的技术革新,缺少对生态系统层次的整体考虑。“海绵城市”理论强调的是生态优先,其研究对象是整个生态系统,构建绿色网络,系统的梳理水文网络,支撑起“海绵城市”的骨架。在景观和水文网络基础之上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最终实现“海绵城市”的构建。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是一个综合形象的概念,通过建立城市“海绵体”即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绿地、可渗透路面等方式,使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的弹性,可以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吸收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防止城市的洪涝灾害,减少径流污染负荷,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城市景观等目标。将各种资源统筹规划,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最终构建起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海绵城市”已经在我国多个城市进行了试点建设,在未来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 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1 有效提升水质,保护水岸生态环境
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3.2 增加生态休憩场所,提升生活品质
海绵城市景观设计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通过科学的集中开发,建立适宜的生态自然环境,增加了休闲场所,提升人们生活品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上尤为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3.3 改善城市环境压力,降低城市建设成本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礎设施利用,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压力,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4 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探讨
“海绵城市”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是一系列具体雨洪管理技术的集成和提炼,是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4.1 道路景观设计
道路作为城市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廊道,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主要对道路中的硬质景观(铺装样式及铺装材料)和绿化景观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总结。
绿化设计:在道路隔离带或路测绿化带设计中,设置植草沟、植物缓冲带和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进行截留,当设施内雨水饱和时,可通过溢流口经过滤处理后排入雨水集水池中,干旱时可向周边绿地提供水资源。
硬质铺装:指通过改变地面铺装材料自身的透水性或扩大材料之间相互衔接的缝隙面积,使雨水下渗到场地内部。即一方面增加透水混凝土和透水面砖的使用面积,促进水体渗入地下,另一方面,增加汀步、石材拼接间的绿化面积等,以至当有降水时,雨水可顺着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下渗留存;当没有降水时,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又可作为土壤通风换气的通道,减少城市干岛效应的发生。
4.2 广场景观设计
广场是城市中面积广阔的场地,是市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空间。这里指的是不含自然水体的平面型广场。
纪念性广场由于其政治思想性更强一些,可以采用大面积透水瓷砖或者透水混凝土铺装,通过不同色彩和样式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图案,提高广场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商业和游憩类的广场,基于其休息、娱乐、观赏等功能,结合运动、休闲设施和场地规划,合理设置下沉式广场、下沉式生物滞留带。
4.3 水景(湿地)景观设计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恢复的重要场地,可以调节局域性的雨洪管理、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保育,甚至是局部微气候调节等等。水景(湿地)景观设计要点即构建“水质净化(水景营造)-蓄滞水湿地(水景)-地下水回补”多级水景景观。
由于景观设计者所处的设计阶段往往处在规划阶段的后期,因此这里不去研究宏观层面水生态安全格局及中观层面的“城镇海绵系统“,只研究微观层面的海绵体。设计要点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尽可能保护利用原有生态系统如河流、湿地、湖泊、坑塘,在其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景观设计;二是对遭到破坏的海绵体,采用生态方法进行景观的修复和恢复;三是在缺乏海绵体的场地内新建新的海绵体。
雨水花园就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景(湿地)景观设计最小的海绵体之一。即在浅洼区域种植花草、灌木,甚至树木等植物的工程性措施它可以减少径流量、净化雨水、美化环境。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问题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任海,彭少麟,陆宏芳,等.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恢复生态学[J].生态学报.2016(10):60-62.
[2] 张天洁,李泽.从人工美化走向景观协同——解析新加坡社区公园的发展历程[J].建筑学报.2017(01):115-116.
[3] 鹿健.海綿城市建设的内涵意义与途径[J].山西建筑.2016(09):88-89.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33-01
1 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问题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海绵城市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理论指把城市建造成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系统运用,恢复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生态,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海绵城市”理论不同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主要区别在于其宏观性。后者关于雨水排水的管理办法大多着眼于景观设计和相应的技术革新,缺少对生态系统层次的整体考虑。“海绵城市”理论强调的是生态优先,其研究对象是整个生态系统,构建绿色网络,系统的梳理水文网络,支撑起“海绵城市”的骨架。在景观和水文网络基础之上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最终实现“海绵城市”的构建。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是一个综合形象的概念,通过建立城市“海绵体”即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绿地、可渗透路面等方式,使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的弹性,可以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吸收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防止城市的洪涝灾害,减少径流污染负荷,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城市景观等目标。将各种资源统筹规划,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最终构建起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海绵城市”已经在我国多个城市进行了试点建设,在未来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 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1 有效提升水质,保护水岸生态环境
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3.2 增加生态休憩场所,提升生活品质
海绵城市景观设计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通过科学的集中开发,建立适宜的生态自然环境,增加了休闲场所,提升人们生活品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上尤为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3.3 改善城市环境压力,降低城市建设成本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礎设施利用,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压力,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4 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探讨
“海绵城市”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是一系列具体雨洪管理技术的集成和提炼,是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4.1 道路景观设计
道路作为城市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廊道,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主要对道路中的硬质景观(铺装样式及铺装材料)和绿化景观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总结。
绿化设计:在道路隔离带或路测绿化带设计中,设置植草沟、植物缓冲带和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进行截留,当设施内雨水饱和时,可通过溢流口经过滤处理后排入雨水集水池中,干旱时可向周边绿地提供水资源。
硬质铺装:指通过改变地面铺装材料自身的透水性或扩大材料之间相互衔接的缝隙面积,使雨水下渗到场地内部。即一方面增加透水混凝土和透水面砖的使用面积,促进水体渗入地下,另一方面,增加汀步、石材拼接间的绿化面积等,以至当有降水时,雨水可顺着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下渗留存;当没有降水时,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又可作为土壤通风换气的通道,减少城市干岛效应的发生。
4.2 广场景观设计
广场是城市中面积广阔的场地,是市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空间。这里指的是不含自然水体的平面型广场。
纪念性广场由于其政治思想性更强一些,可以采用大面积透水瓷砖或者透水混凝土铺装,通过不同色彩和样式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图案,提高广场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商业和游憩类的广场,基于其休息、娱乐、观赏等功能,结合运动、休闲设施和场地规划,合理设置下沉式广场、下沉式生物滞留带。
4.3 水景(湿地)景观设计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恢复的重要场地,可以调节局域性的雨洪管理、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保育,甚至是局部微气候调节等等。水景(湿地)景观设计要点即构建“水质净化(水景营造)-蓄滞水湿地(水景)-地下水回补”多级水景景观。
由于景观设计者所处的设计阶段往往处在规划阶段的后期,因此这里不去研究宏观层面水生态安全格局及中观层面的“城镇海绵系统“,只研究微观层面的海绵体。设计要点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尽可能保护利用原有生态系统如河流、湿地、湖泊、坑塘,在其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景观设计;二是对遭到破坏的海绵体,采用生态方法进行景观的修复和恢复;三是在缺乏海绵体的场地内新建新的海绵体。
雨水花园就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景(湿地)景观设计最小的海绵体之一。即在浅洼区域种植花草、灌木,甚至树木等植物的工程性措施它可以减少径流量、净化雨水、美化环境。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问题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任海,彭少麟,陆宏芳,等.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恢复生态学[J].生态学报.2016(10):60-62.
[2] 张天洁,李泽.从人工美化走向景观协同——解析新加坡社区公园的发展历程[J].建筑学报.2017(01):115-116.
[3] 鹿健.海綿城市建设的内涵意义与途径[J].山西建筑.2016(0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