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三全育人”视域下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基于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三全育人”为视角,提出增强儿童文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探索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思政因素融合的新思路,提供构建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外部支撑条件,对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实践探索,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培养高素质的幼师生。
【关键词】三全育人 儿童文学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097-03
高校的“三全育人”强调的是整个学校联动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强调的是所有课程所有教师共同育人。因此,“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就是一个育人共同体的关系,都是育人“同心圆”不可或缺的部分。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了“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的关系,要求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類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可见,“课程思政”对“三全育人”的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幼师院校来说,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人文素养很强的专业必修课,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效果如何,关系着高素质幼师生的培养以及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蕴含着丰富育人优势的儿童文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落实,成为新时代每一位儿童文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在各个高校的推进和改革,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就笔者所在学校儿童文学的教学团队推进课程思政的情况来看,一是理念与实践脱节。部分儿童文学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依然薄弱,在教学中不想去实践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实践,于是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
二是课堂教学育人导向和价值引领不够。大多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师可能侧重于对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儿童文学活动实践技能的培养,比如阅读鉴赏、创编和讲述表演等,教学方法往往也比较单一,课堂沉闷,对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对该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和人文特性认识不清,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认识不够。所以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对于儿童精神成长和人格形成的人性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真善美的价值引领,可能涉及不太多或者不够明显,造成幼师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有些毕业生只会唱、跳、画,没有很好的育人理念,不能充分理解人性、尊重孩子,处理实际中的问题欠缺思维和办法,甚至遭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质疑。
三是缺乏一整套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顶层设计的有力指导。因为缺乏顶层设计的有力指导,多数儿童文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或者学生培养的问题导向模糊不清,着力点不够精准,也失去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欲,更无法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思考和探索课程育人的改革和实践,高素质幼师生的培养很容易错失有力的课程抓手。因此,儿童文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课堂实践改革能力,学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对发挥好儿童文学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坚持育人导向,将价值引领与知识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培养高素质的幼师生,提升课程育人质量至关重要。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
“课程思政”的实施和构建不仅是一种课程理念,更是一种课程实践。它对于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推动高校“三全育人”的落实意义深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无疑会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的体系。对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而言,需要增强儿童文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探索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思政因素融合的新思路,提供构建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外部支撑条件,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幼师生,落实“三全育人”。
(一)增强儿童文学教师课程思政思想意识,是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
《纲要》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对大多数学生自身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落实“三全育人”的要求,作为幼师生专业课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怎么样,关键在儿童文学的专业教师。对大多地方幼师院校来说,儿童文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是由中文专业的教师组成的,大多数的儿童文学教师擅长用文学的套路来讲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文学本身的教育功能确实很明显,侧重的是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强势显性教育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实际上两者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通点。文学教育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与儿童文学的真善美价值追求其实一脉相承,这其实与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引领不谋而合,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反而可以相互促进。儿童文学同样属于文学,但同时也具有先天的师范教育特质和独特的人文优势。因此,儿童文学教师除了应有的儿童文学素养,更应了解儿童文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起着重要的人性影响,认识到构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意识到在传授儿童文学理论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承担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就是将价值引领更好地融入自己的课程知识传授和学生的能力培养中,还要把准课程思政的构建内涵,不混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依托儿童文学课程,有机融入人性教育、情感教育等真善美价值观的思政因素,注重幼师生灵魂的塑造,为幼师生未来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为幼儿健康成长培养优质的师资队伍。
(二)探索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思政因素融合的新思路,是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口
课堂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的主阵地,也是落实课程改革,更好贯彻教育方针的关键环节。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落地与改变课堂教学息息相关。 1.有效突破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设计难关
课堂教学是活动,活动需要好的设计,才能取得好的成效,这也是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难关。儿童文学课程思政是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这个结合应该是一个有温度、亲和力、说服力的化学反应过程,而不是冰冷的生搬硬套。儿童文学课程是幼师生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人文课程,幼师生对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鉴赏、讲述、表演、创编等实践能力的获得同等重要,潜移默化中的正确价值观养成更不可少。传统的儿童文学课堂,教师往往习惯了讲授为主的方法,更多的是知识本位和技能训练,所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似乎也成了教条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并不佳。
因此,儿童文学专业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深谙儿童文学课程独特的育人特点,探究课程知识点、技能训练环节与思政因素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它们的“内在契合点”,然后立足专业知识内容体系,以儿童文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和读赏讲写能力培养为依托,注入品德锻造和心志锤炼所需的真善美育人的思政因素,建立起“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思政因素”相互交融的统一体。比如教师在讲授《幼儿故事》内容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听故事—读作品—写故事—讲故事—悟道理”,那么在这五个环节中都可以融入思政元素,也可以在某些环节,比如“写”“讲”或“悟”的环节重点融合。幼儿故事对孩子的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情操陶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幼儿故事讲述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直接关系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在“讲”的环节融入思政元素会更佳,比如幼儿故事讲述除了要有童趣,情节要吸引幼儿外,主题更要有意义、要积极向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幼儿故事不仅要考虑口语化、故事性、生动性,更要考虑思想性,因为讲故事的对象是如同一张白纸的幼儿,教师给他讲什么故事就是涂抹上什么色彩,他的人生底色可能因为教师的故事而改变。
2.多措并举拓宽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纲要》指出,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对儿童文学课堂而言,儿童文学教师不仅仅是把儿童文学现成的基本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关的知识,但课堂教学依然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导。信息技术再先进,多少物质的东西和教育的方式被改变,也替代不了人的教育,因为立德树人的本质不会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不会变。
儿童文学课程的幼儿诗歌诵读的趣味,绘本故事鉴赏的情感,童话创编的美好,幼儿故事讲述的生动,幼儿戏剧排演的合作等都是儿童文学理论知识教学之外很好的课程思政实践。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在暑期三下乡支教、到幼儿园的见实习、参加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等,然后反思和成长。第二课堂真实情景的反馈会给学生与第一课堂不一样的体会。“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教育是要培養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维的人,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因此,儿童文学教师更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新时代的儿童文学教师无论是在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课程中学会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向上向善的思维,学会做人做事,培养有爱心和责任心,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幼师生。儿童文学教师要透过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显性教育,以及浸润真善美的思政元素的隐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神品格,这应该成为探索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种方法和途径的重要思路。
3.建立多维度的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体系
如何更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考评体系的建立也是重要一环。《纲要》指出,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很显然,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考评体系更能激励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对儿童文学课程学习而言,对比结果的考核,更应侧重过程性评价,过程往往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也更有利于教师的反思和改进。可构建线上(比如云班课、优慕课等)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点测试、课堂答疑讨论、课程作业完成情况、线下诵读鉴赏讲述表演创编等实践技能考查的综合考评模式。采取问卷调查、系统统计、自评、互评、生生评、师生评等多维考核,覆盖学生学习的课前、课中和课后,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考评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激发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受到儿童文学的熏陶,提升儿童文学素养,弘扬真善美,塑造高尚的师德,能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儿童文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除了以上内容,还应在儿童文学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编审选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设计课件编写等各方面下功夫和落实到位。
(三)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的工作机制,提供构建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外部支撑条件
“三全育人”以及“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很多高校已经深入人心,上层领导也高度重视,但基层的落地还有点跟不上,具体措施和工作运行机制改革有点滞后和不成系统,尚未有可参考的行之有效的模式。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推进,虽已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比如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也作为重要的检查内容,但是还未能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统筹和系统谋划,也尚未能从不同学科专业育人要求、不同类型课程特点进行分类推进,从而构建一整套符合专业育人特点、符合认知科学要求、使思政工作落地见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纲要》的颁布显然为高校指明了改革和前进的方向,但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纲要》也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的工作机制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要“上下”同步齐动。“上”到战略精心谋划,“下”到一线落地生根。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学校和系部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从上到下肯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把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工程来谋划,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教师的考核指标,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专用资金,用作科研、教学改革、奖励等,激发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和精力,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课程思政的建设保驾护航。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更是推进“三全育人”的关键抓手。课程思政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将价值观引领有机地融入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三观”教育,进而推进“三全育人”的落实。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不仅要让儿童文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思想意识进脑,还要进教材进课堂,从而推动儿童文学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真正地将儿童文学独有的人文特质、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融入幼师生的弹唱跳说画等知识技能传授中,引领新时代的幼师生开阔儿童文学的视野,全面提升幼师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为其培养充满希望的下一代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静,李瑞琴.“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7).
[2]何宇.依托儿童文学课培育中高职衔接幼师生人文素养探索[J].广西教育,2019(12).
注:2018年校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依托儿童文学课培育中高职衔接幼师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GXYZJG2018Y05);2019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构建‘三全十驱动’育人机制,突出师范幼教特色,育时代新人”
【作者简介】何 宇(1985— ),女,广西横县人,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语文教育、思政教育。
(责编 丁 梦)
【关键词】三全育人 儿童文学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097-03
高校的“三全育人”强调的是整个学校联动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强调的是所有课程所有教师共同育人。因此,“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就是一个育人共同体的关系,都是育人“同心圆”不可或缺的部分。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了“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的关系,要求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類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可见,“课程思政”对“三全育人”的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幼师院校来说,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人文素养很强的专业必修课,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效果如何,关系着高素质幼师生的培养以及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蕴含着丰富育人优势的儿童文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落实,成为新时代每一位儿童文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在各个高校的推进和改革,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就笔者所在学校儿童文学的教学团队推进课程思政的情况来看,一是理念与实践脱节。部分儿童文学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依然薄弱,在教学中不想去实践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实践,于是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
二是课堂教学育人导向和价值引领不够。大多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师可能侧重于对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儿童文学活动实践技能的培养,比如阅读鉴赏、创编和讲述表演等,教学方法往往也比较单一,课堂沉闷,对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对该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和人文特性认识不清,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认识不够。所以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对于儿童精神成长和人格形成的人性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真善美的价值引领,可能涉及不太多或者不够明显,造成幼师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有些毕业生只会唱、跳、画,没有很好的育人理念,不能充分理解人性、尊重孩子,处理实际中的问题欠缺思维和办法,甚至遭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质疑。
三是缺乏一整套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顶层设计的有力指导。因为缺乏顶层设计的有力指导,多数儿童文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或者学生培养的问题导向模糊不清,着力点不够精准,也失去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欲,更无法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思考和探索课程育人的改革和实践,高素质幼师生的培养很容易错失有力的课程抓手。因此,儿童文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课堂实践改革能力,学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对发挥好儿童文学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坚持育人导向,将价值引领与知识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培养高素质的幼师生,提升课程育人质量至关重要。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
“课程思政”的实施和构建不仅是一种课程理念,更是一种课程实践。它对于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推动高校“三全育人”的落实意义深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无疑会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的体系。对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而言,需要增强儿童文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探索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思政因素融合的新思路,提供构建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外部支撑条件,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幼师生,落实“三全育人”。
(一)增强儿童文学教师课程思政思想意识,是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
《纲要》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对大多数学生自身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落实“三全育人”的要求,作为幼师生专业课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怎么样,关键在儿童文学的专业教师。对大多地方幼师院校来说,儿童文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是由中文专业的教师组成的,大多数的儿童文学教师擅长用文学的套路来讲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文学本身的教育功能确实很明显,侧重的是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强势显性教育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实际上两者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通点。文学教育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与儿童文学的真善美价值追求其实一脉相承,这其实与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引领不谋而合,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反而可以相互促进。儿童文学同样属于文学,但同时也具有先天的师范教育特质和独特的人文优势。因此,儿童文学教师除了应有的儿童文学素养,更应了解儿童文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起着重要的人性影响,认识到构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意识到在传授儿童文学理论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承担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就是将价值引领更好地融入自己的课程知识传授和学生的能力培养中,还要把准课程思政的构建内涵,不混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依托儿童文学课程,有机融入人性教育、情感教育等真善美价值观的思政因素,注重幼师生灵魂的塑造,为幼师生未来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为幼儿健康成长培养优质的师资队伍。
(二)探索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思政因素融合的新思路,是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口
课堂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的主阵地,也是落实课程改革,更好贯彻教育方针的关键环节。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落地与改变课堂教学息息相关。 1.有效突破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设计难关
课堂教学是活动,活动需要好的设计,才能取得好的成效,这也是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难关。儿童文学课程思政是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这个结合应该是一个有温度、亲和力、说服力的化学反应过程,而不是冰冷的生搬硬套。儿童文学课程是幼师生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人文课程,幼师生对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鉴赏、讲述、表演、创编等实践能力的获得同等重要,潜移默化中的正确价值观养成更不可少。传统的儿童文学课堂,教师往往习惯了讲授为主的方法,更多的是知识本位和技能训练,所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似乎也成了教条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并不佳。
因此,儿童文学专业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深谙儿童文学课程独特的育人特点,探究课程知识点、技能训练环节与思政因素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它们的“内在契合点”,然后立足专业知识内容体系,以儿童文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和读赏讲写能力培养为依托,注入品德锻造和心志锤炼所需的真善美育人的思政因素,建立起“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思政因素”相互交融的统一体。比如教师在讲授《幼儿故事》内容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听故事—读作品—写故事—讲故事—悟道理”,那么在这五个环节中都可以融入思政元素,也可以在某些环节,比如“写”“讲”或“悟”的环节重点融合。幼儿故事对孩子的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情操陶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幼儿故事讲述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直接关系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在“讲”的环节融入思政元素会更佳,比如幼儿故事讲述除了要有童趣,情节要吸引幼儿外,主题更要有意义、要积极向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幼儿故事不仅要考虑口语化、故事性、生动性,更要考虑思想性,因为讲故事的对象是如同一张白纸的幼儿,教师给他讲什么故事就是涂抹上什么色彩,他的人生底色可能因为教师的故事而改变。
2.多措并举拓宽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纲要》指出,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对儿童文学课堂而言,儿童文学教师不仅仅是把儿童文学现成的基本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关的知识,但课堂教学依然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导。信息技术再先进,多少物质的东西和教育的方式被改变,也替代不了人的教育,因为立德树人的本质不会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不会变。
儿童文学课程的幼儿诗歌诵读的趣味,绘本故事鉴赏的情感,童话创编的美好,幼儿故事讲述的生动,幼儿戏剧排演的合作等都是儿童文学理论知识教学之外很好的课程思政实践。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在暑期三下乡支教、到幼儿园的见实习、参加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等,然后反思和成长。第二课堂真实情景的反馈会给学生与第一课堂不一样的体会。“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教育是要培養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维的人,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因此,儿童文学教师更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新时代的儿童文学教师无论是在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课程中学会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向上向善的思维,学会做人做事,培养有爱心和责任心,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幼师生。儿童文学教师要透过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显性教育,以及浸润真善美的思政元素的隐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神品格,这应该成为探索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种方法和途径的重要思路。
3.建立多维度的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体系
如何更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考评体系的建立也是重要一环。《纲要》指出,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很显然,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考评体系更能激励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对儿童文学课程学习而言,对比结果的考核,更应侧重过程性评价,过程往往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也更有利于教师的反思和改进。可构建线上(比如云班课、优慕课等)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点测试、课堂答疑讨论、课程作业完成情况、线下诵读鉴赏讲述表演创编等实践技能考查的综合考评模式。采取问卷调查、系统统计、自评、互评、生生评、师生评等多维考核,覆盖学生学习的课前、课中和课后,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考评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激发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受到儿童文学的熏陶,提升儿童文学素养,弘扬真善美,塑造高尚的师德,能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儿童文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除了以上内容,还应在儿童文学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编审选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设计课件编写等各方面下功夫和落实到位。
(三)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的工作机制,提供构建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外部支撑条件
“三全育人”以及“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很多高校已经深入人心,上层领导也高度重视,但基层的落地还有点跟不上,具体措施和工作运行机制改革有点滞后和不成系统,尚未有可参考的行之有效的模式。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思政的推进,虽已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比如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也作为重要的检查内容,但是还未能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统筹和系统谋划,也尚未能从不同学科专业育人要求、不同类型课程特点进行分类推进,从而构建一整套符合专业育人特点、符合认知科学要求、使思政工作落地见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纲要》的颁布显然为高校指明了改革和前进的方向,但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纲要》也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的工作机制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要“上下”同步齐动。“上”到战略精心谋划,“下”到一线落地生根。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学校和系部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从上到下肯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把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工程来谋划,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教师的考核指标,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专用资金,用作科研、教学改革、奖励等,激发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和精力,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课程思政的建设保驾护航。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更是推进“三全育人”的关键抓手。课程思政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将价值观引领有机地融入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三观”教育,进而推进“三全育人”的落实。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不仅要让儿童文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思想意识进脑,还要进教材进课堂,从而推动儿童文学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真正地将儿童文学独有的人文特质、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融入幼师生的弹唱跳说画等知识技能传授中,引领新时代的幼师生开阔儿童文学的视野,全面提升幼师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为其培养充满希望的下一代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静,李瑞琴.“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7).
[2]何宇.依托儿童文学课培育中高职衔接幼师生人文素养探索[J].广西教育,2019(12).
注:2018年校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依托儿童文学课培育中高职衔接幼师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GXYZJG2018Y05);2019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构建‘三全十驱动’育人机制,突出师范幼教特色,育时代新人”
【作者简介】何 宇(1985— ),女,广西横县人,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语文教育、思政教育。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