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与审美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如果语文教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懂得审美艺术,不会“以美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不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感觉,教学效率就不会很高。
长期以来,本位性的高考一直束缚着高中语文教学的手脚,限制着教师的想象,规范着学生的思维,使师生的认识都陷入了单行性误区,而高中语文也成了真正的高考工具。传统的语文观认为语文是一切学科之母,故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这种观点没错,特别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学生母语思维的成熟,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在补充不足和巩固基础的同时,突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审美性与哲理性。具体地讲,就是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思维与审美等方面的问题。
1.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自我创新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教师自己必须解放思想,优化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法。因为,创新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又要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有很强的智力与能力,又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的循规蹈矩的教师是培养不出这样的创新型人才的。为此,教师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课堂教学结构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即教师必须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将“以教师解惑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自己则只做课堂教学的导学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立足于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语文教学中的创造与创新,主要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和自身的整体素质。
1.1 善于利用各种方法诱导学生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标题、首段、尾段、人物的性格特征等,以及欣赏优美的词句和布置拓展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胡同文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生动再现老胡同的颓废与生机,并指导学生体会京味小说词句的悠长韵味,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具体深刻的思考;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先生为何不以“祥林嫂”为题,而要以“祝福”为题。
1.2 鼓励学生在质疑研讨中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善于怀疑。例如,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觉得有些注释欠妥,此时教师就要鼓励他们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清原委;教学《药》时,学生往往会对《药》的主题提出不同的理解,此时教师就要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更为全面的结论:《药》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愚弄和镇压人民的罪行;指明了唤醒民众和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 1.3 引导学生遨游于联想、想象的世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空中楼阁》,教学重点就可以放在理解李乐薇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上,从而透过文章感受现代人的追求和困惑;教学《胡同文化》,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忍让、封闭、闲适与没落,就可以联系其他地方的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文化与历史、地域的关系。此外,联想与想象还是写作的生命与源泉,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更应该渗透联想与想象。
2.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语文教学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洋溢着文学性、美学性或科学性。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在增长知识、才干、阅历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呢?
2.1 追求和谐,崇尚民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是一种美;民主,是创造美的肥沃土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宽松愉快而又严谨有致的教学环境,有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并将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矛盾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解放学生的思想,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放开学生的手脚,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充满激情和愉悦的教学,必定是充满智慧与哲思的教学,必定是充满创新与审美的教学。
2.2 坚持以美激趣,打开创新之门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不论是豪放激昂的《赤壁怀古》还是慷慨悲壮的《指南录后序》,不论是深沉哀怨的《琵琶行》还是清丽婉约的《荷塘月色》……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或悲或喜,或嗔或妍,或醉或醒,或笑看人生或卧听风雨……都极易使学生获得美感享受,进而沉醉于文中的结构之巧、语句之奇、修辞之工、内涵之深、道德之美中,并潜移默化于心。
长期以来,本位性的高考一直束缚着高中语文教学的手脚,限制着教师的想象,规范着学生的思维,使师生的认识都陷入了单行性误区,而高中语文也成了真正的高考工具。传统的语文观认为语文是一切学科之母,故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这种观点没错,特别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学生母语思维的成熟,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在补充不足和巩固基础的同时,突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审美性与哲理性。具体地讲,就是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思维与审美等方面的问题。
1.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自我创新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教师自己必须解放思想,优化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法。因为,创新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又要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有很强的智力与能力,又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的循规蹈矩的教师是培养不出这样的创新型人才的。为此,教师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课堂教学结构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即教师必须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将“以教师解惑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自己则只做课堂教学的导学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立足于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语文教学中的创造与创新,主要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和自身的整体素质。
1.1 善于利用各种方法诱导学生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标题、首段、尾段、人物的性格特征等,以及欣赏优美的词句和布置拓展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胡同文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生动再现老胡同的颓废与生机,并指导学生体会京味小说词句的悠长韵味,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具体深刻的思考;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先生为何不以“祥林嫂”为题,而要以“祝福”为题。
1.2 鼓励学生在质疑研讨中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善于怀疑。例如,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觉得有些注释欠妥,此时教师就要鼓励他们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清原委;教学《药》时,学生往往会对《药》的主题提出不同的理解,此时教师就要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更为全面的结论:《药》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愚弄和镇压人民的罪行;指明了唤醒民众和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 1.3 引导学生遨游于联想、想象的世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空中楼阁》,教学重点就可以放在理解李乐薇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上,从而透过文章感受现代人的追求和困惑;教学《胡同文化》,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忍让、封闭、闲适与没落,就可以联系其他地方的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文化与历史、地域的关系。此外,联想与想象还是写作的生命与源泉,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更应该渗透联想与想象。
2.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语文教学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洋溢着文学性、美学性或科学性。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在增长知识、才干、阅历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呢?
2.1 追求和谐,崇尚民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是一种美;民主,是创造美的肥沃土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宽松愉快而又严谨有致的教学环境,有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并将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矛盾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解放学生的思想,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放开学生的手脚,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充满激情和愉悦的教学,必定是充满智慧与哲思的教学,必定是充满创新与审美的教学。
2.2 坚持以美激趣,打开创新之门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不论是豪放激昂的《赤壁怀古》还是慷慨悲壮的《指南录后序》,不论是深沉哀怨的《琵琶行》还是清丽婉约的《荷塘月色》……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或悲或喜,或嗔或妍,或醉或醒,或笑看人生或卧听风雨……都极易使学生获得美感享受,进而沉醉于文中的结构之巧、语句之奇、修辞之工、内涵之深、道德之美中,并潜移默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