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
社会高速发展,思想文化发生急剧变化,大学生道德素质出现滑坡现象,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目前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法律基础知识不扎实
据调查了解,大学生多数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平时不愿意把精力花在公共“法律基础”课的学习上,往往为完成学分而学习。法律教师在课堂上对法律知识的授课也不够重视,教学方法比较死板,不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并且对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要求不严格,因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2自身维权意识不强
大学生有正义感,但缺乏守法、护法精神。不少大学生自身遇到法律问题时,缺乏权利意识,不是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往往用伤害对方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报复行为,结果导致犯罪事件的发生。
3法律观念淡薄
大学生由于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容易造成他们的法律观念淡薄,甚至出现错误的观点。如有些人认为情大于法、权大于法等;有的认为法律与自己无关,这是执法部门的事情,因此学习法律出现浮躁情绪,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二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误区
1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德育概念来分析,其本身并不包括法制教育的内容。广义的学校德育是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方面内容。许多国家都把法制教育作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并且在教材、专业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都有别于道德教育,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没有理论根据。但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法制教育内容是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同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存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使法制教育隶属于德育,忽视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形成。法制教育与德育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的,但道德教育不能代替法制教育。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
长期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现代社会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备的基本素质。高校法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无视对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在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今天,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的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就必然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及质量。
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基础知识教学
法制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法制教育是学校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和护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法律知识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法律基本观点,让学生掌握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不能代替法制教育。
4重义务观念教育,轻权利意识培养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法制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义务观念教育,忽视了对他们权利意识的培养,着重强调法律的惩戒功能和法律的义务性,使学生认识不到自己是法律的主人。高校法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治观念,学会自觉地依法办事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目前这种法制教育方式影响了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观念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加强对大学生权利和义务的同步教育,才能有利于法律的实施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降低大学生犯罪率。
三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新模式
1更新高校法制教育理念
构建高校法制教育新模式应从改进高校法制教育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入手。第一,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应注重人才的基本素质,其中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高校培养大学生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并明确地把大学生法律素质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单独设置法律教研室,加强与德育教研室的交流。第二,树立优化实践教学的观念。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对他们来说往往是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才能加深学生对法律理论的认识。高校法律教师可以开展案例教学、开设法律讲堂、在校园设置模拟法庭、带学生去公检法部门亲自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和了解法的本质,形成对法的理性认识。
2更新高校法制教育内容
第一,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应从国家与社会安定团结出发,彰显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大学生是社会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及舆论的影响和侵袭,因此,应紧紧围绕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动向,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二,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强调两个融合。在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要积极采用法律意识培养与法律知识普及相融合、法制教育内容与德育内容相融合的方式。作为高校法律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内容不是简单地进行法律知识传授,而应该把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作为关键,而正确的法律意识形成必须依赖于良好的道德基础。第三,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法制教育的内容包括:面对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应进行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让他们掌握法学基本观点,树立起法律权威,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性地给学生介绍部门法,如对于师范类的学生,应增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内容的讲解。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教育,根据大学生毕业就业需要对他们应进行契约自由与合同法教育等。这些内容的融入将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的实际能力和自觉性。 3更新高校法制教育方式
第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大学生必修课,“法律基础”课的任务是向大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学原理和法律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浅薄,大学生不可能学到系统的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严重制约了法律意识的提高。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教学作用,高校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调整教学计划。把法律基础课纳入到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中,将《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增加课时,使大学生能在大学阶段真正掌握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其二,学校要加强对法制教育课的评估工作。对法律基础课的评估主要评价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改进的程度,增强实效性的力度;评价选择的案例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是否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评价实践教学开展情况以及与第二课堂交融的情况;评价法律教师的学历情况、教学改革情况;考试方法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情况等。通过调整课时和教学计划以及进行评估,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二,开展法律知识与应用的专题讲座。针对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可以通过法律专题讲座增加他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增加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兴趣。如“大学生实用法律知识讲座”、“大学生知法、守法”、“走进律师”、“大学生伤害预防策略”、“与法同行”、“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法律意识,做合格大学生”、“大学生执法、守法、护法”等讲座;还可以针对这些年讨论的热点话题,如“性贿赂该不该入罪”“互联网的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法律教师都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第三,举办模拟法庭。这种方式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三,设置普法栏目。高校可以仿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和《社会与法》的活动和演播音方式,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案例演播。
4更新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是做好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基础课教师不仅要深刻把握高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要对法律基础理论、宪法本质、主要法律的基本内容、中外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发展脉略等应当熟悉和了解。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引进、培训、聘任、去名校进修学习、参加国际国内法律学术会议、访问学者、获取高层次学历等多种形式,努力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法律教师队伍。
5优化高校校园法制教育环境
高校要重视环境熏陶对大学生法制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第一,学校必须顺应法制社会的要求,依法治校,将国家法律法规具体化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符合法律的要求。第二,加强校园及周边网络管理。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一种开放性的信息交换平台,对大学生的身心和思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可以借助网络,营造一个法律教育的新平台。要与当地公安机关配合进行周边歌舞厅、网吧、酒吧、游戏厅的安全防范工作,让学生的安全管理纳入法制教育的范围,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增强自身的法律观念和法律素质。
社会高速发展,思想文化发生急剧变化,大学生道德素质出现滑坡现象,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目前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法律基础知识不扎实
据调查了解,大学生多数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平时不愿意把精力花在公共“法律基础”课的学习上,往往为完成学分而学习。法律教师在课堂上对法律知识的授课也不够重视,教学方法比较死板,不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并且对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要求不严格,因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2自身维权意识不强
大学生有正义感,但缺乏守法、护法精神。不少大学生自身遇到法律问题时,缺乏权利意识,不是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往往用伤害对方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报复行为,结果导致犯罪事件的发生。
3法律观念淡薄
大学生由于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容易造成他们的法律观念淡薄,甚至出现错误的观点。如有些人认为情大于法、权大于法等;有的认为法律与自己无关,这是执法部门的事情,因此学习法律出现浮躁情绪,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二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误区
1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德育概念来分析,其本身并不包括法制教育的内容。广义的学校德育是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方面内容。许多国家都把法制教育作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并且在教材、专业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都有别于道德教育,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没有理论根据。但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法制教育内容是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同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存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使法制教育隶属于德育,忽视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形成。法制教育与德育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的,但道德教育不能代替法制教育。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
长期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现代社会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备的基本素质。高校法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无视对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在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今天,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的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就必然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及质量。
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基础知识教学
法制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法制教育是学校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和护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法律知识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法律基本观点,让学生掌握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不能代替法制教育。
4重义务观念教育,轻权利意识培养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法制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义务观念教育,忽视了对他们权利意识的培养,着重强调法律的惩戒功能和法律的义务性,使学生认识不到自己是法律的主人。高校法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治观念,学会自觉地依法办事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目前这种法制教育方式影响了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观念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加强对大学生权利和义务的同步教育,才能有利于法律的实施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降低大学生犯罪率。
三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新模式
1更新高校法制教育理念
构建高校法制教育新模式应从改进高校法制教育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入手。第一,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应注重人才的基本素质,其中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高校培养大学生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并明确地把大学生法律素质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单独设置法律教研室,加强与德育教研室的交流。第二,树立优化实践教学的观念。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对他们来说往往是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才能加深学生对法律理论的认识。高校法律教师可以开展案例教学、开设法律讲堂、在校园设置模拟法庭、带学生去公检法部门亲自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和了解法的本质,形成对法的理性认识。
2更新高校法制教育内容
第一,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应从国家与社会安定团结出发,彰显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大学生是社会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及舆论的影响和侵袭,因此,应紧紧围绕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动向,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二,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强调两个融合。在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要积极采用法律意识培养与法律知识普及相融合、法制教育内容与德育内容相融合的方式。作为高校法律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内容不是简单地进行法律知识传授,而应该把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作为关键,而正确的法律意识形成必须依赖于良好的道德基础。第三,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法制教育的内容包括:面对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应进行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让他们掌握法学基本观点,树立起法律权威,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性地给学生介绍部门法,如对于师范类的学生,应增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内容的讲解。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教育,根据大学生毕业就业需要对他们应进行契约自由与合同法教育等。这些内容的融入将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的实际能力和自觉性。 3更新高校法制教育方式
第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大学生必修课,“法律基础”课的任务是向大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学原理和法律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浅薄,大学生不可能学到系统的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严重制约了法律意识的提高。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教学作用,高校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调整教学计划。把法律基础课纳入到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中,将《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增加课时,使大学生能在大学阶段真正掌握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其二,学校要加强对法制教育课的评估工作。对法律基础课的评估主要评价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改进的程度,增强实效性的力度;评价选择的案例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是否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评价实践教学开展情况以及与第二课堂交融的情况;评价法律教师的学历情况、教学改革情况;考试方法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情况等。通过调整课时和教学计划以及进行评估,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二,开展法律知识与应用的专题讲座。针对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可以通过法律专题讲座增加他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增加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兴趣。如“大学生实用法律知识讲座”、“大学生知法、守法”、“走进律师”、“大学生伤害预防策略”、“与法同行”、“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法律意识,做合格大学生”、“大学生执法、守法、护法”等讲座;还可以针对这些年讨论的热点话题,如“性贿赂该不该入罪”“互联网的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法律教师都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第三,举办模拟法庭。这种方式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三,设置普法栏目。高校可以仿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和《社会与法》的活动和演播音方式,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案例演播。
4更新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是做好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基础课教师不仅要深刻把握高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要对法律基础理论、宪法本质、主要法律的基本内容、中外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发展脉略等应当熟悉和了解。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引进、培训、聘任、去名校进修学习、参加国际国内法律学术会议、访问学者、获取高层次学历等多种形式,努力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法律教师队伍。
5优化高校校园法制教育环境
高校要重视环境熏陶对大学生法制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第一,学校必须顺应法制社会的要求,依法治校,将国家法律法规具体化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符合法律的要求。第二,加强校园及周边网络管理。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一种开放性的信息交换平台,对大学生的身心和思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可以借助网络,营造一个法律教育的新平台。要与当地公安机关配合进行周边歌舞厅、网吧、酒吧、游戏厅的安全防范工作,让学生的安全管理纳入法制教育的范围,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增强自身的法律观念和法律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