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辅导员与学生谈话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原则和技巧。
【关键词】辅导员 学生 谈话 原则 技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08-02
辅导员是高等院校中直接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力量,也是带领学生完成好学校教育教学各项任务的指导者。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用的工作方法就是谈话法。谈话法的运用能否起到指导学生的作用,与辅导员的谈话原则、技巧有很大的关系。本文阐述辅导员与学生谈话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原则和技巧。
一、辅导员与学生谈话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辅导员与学生谈话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急于下结论。有些辅导员缺乏耐性,在没有听完学生的叙述、没有完全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急于下结论。这会使学生感到辅导员过于主观武断,会因为自己的讲话被打断而扫兴,从而不愿意与辅导员继续深入谈话,其结果将会影响师生关系。如此一来,辅导员将很难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轻视学生反映的问题。有的辅导员认为,学生反映的问题一般是小题大做、无事生非。因而,有的辅导员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往往流露出轻视、不耐烦的态度。必须认识到,虽然学生反映的一些问题在辅导员看来是小事,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会影响他们对事物作出客观、理智的评价。因此,辅导员应重视每个学生的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让学生真实地感知到问题的性质。
三是干扰、转移学生的话题。在谈话过程中,有的辅导员常常打断学生的叙述,干扰、转移话题。这种状况将会妨碍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入。因此,辅导员应保持耐心,认真倾听,仔细地思考、判断,巧妙地逐渐缩小范围,引导学生谈论关键的问题。
四是急于作指责性的判断。有的辅导员喜欢对学生的言行作指责性的判断。为防止这种指责性的判断,辅导员在倾听学生讲述时,可考虑采用点头的动作,配合注视的目光,并配合某些词和句子,如“是的”、“噢”、“确实”等。这些动作和语言将给学生一个信息:“我在听你说”,以确保学生提供准确的情况,这有利于辅导员进一步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原则
为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应遵守如下原则。
一是不翻“旧账”。有些辅导员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往往喜欢翻“旧账”,新账旧账一起算。这种翻“旧账”的办法,不利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翻学生的“旧账”,结果将会适得其反。学生会想:反正我在辅导员眼里就是这样的了,几个月前的事情甚至是上个学期我做的那件错事,辅导员还是清清楚楚地记住,我改了这么多的错误,做了这么多的好事,辅导员反而记不住,我再努力也白搭。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听不进辅导员的话,而且还容易反感。因此,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时应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不要揭学生“旧的伤疤”,更不该揪住学生已经改正的问题不放。
二是创造安全的谈话环境。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时,应注意给学生安全感、信任感,让学生放心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向学生作保证性承诺:辅导员是不会把你的事情说出去,到处张扬的;也可向学生暗示:这件事我们在这里解决,解决完后就不会跟其他同学讲。换句话说,就是在师生之间创立一个谈话安全的契约。如果发现学生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犹豫不决时,辅导员应给予鼓励和必要的保证,如:“你放心讲好了,我会给你保密的”,“保密是老师基本的道德准则”,“你不必怕,有什么尽管讲好了,讲出来,我们就可以一起来分析、商量、解决”。有的辅导员不管什么场合,一律都把谈话内容拿到班会上公开,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不改正这种行为,将会引起学生之间相互猜疑,影响学生之间的团结,削弱班级的凝聚力。同时,今后辅导员再与学生谈话,学生就会有防御心理,隐瞒事实真相,这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技巧
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实效,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辅导员应针对学生叙述的情况,随时变换谈话的语态与语气,灵活地掌握如下谈话技巧。
一是运用开导性的语态。可以运用“能不能……”、“能……”之类的词语发问,让学生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详细的反映。例如:“能不能告诉我,这件事为什么使你那么生气”、“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等等。以“能不能……”、“能……”开始之类的词语发问,就是开导性的语态。这种语态有助于学生作出明确的回答。这类语态一般都会得到一个较满意的回答,但也可能有的学生会说“不能”、“现在我还不想说”,等等。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辅导员还可以进一步使用其他开导性的语态。如“为什么……”、“那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你有什么反应”,等等。这种含有“什么”之类的疑问语气,可帮助学生找出某些有关特定的事实材料。(下转第112页)
(上接第108页)二是运用“封闭式”的语态与语气。可以用“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对”或“不对”等一两个词语进行限定性的问答,这就是所谓“封闭式”的语态与语气。比如,“你现在最关心的是选班干部这件事对吗”,“她当时有没有表态同意”,等等。这类语态与语气在谈话中具有缩小范围,集中探讨问题,使交谈迅速获得实质性的功效。
三是运用复述性、总结性的语气。在谈话中,辅导员还应善于对学生所讲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实质进行复述或总结。使用复述性、总结性的语气时,辅导员可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但某些带敏感性的词汇和一些重要的词语仍应使用学生用过的词汇。复述性、总结性的语气可以帮助辅导员把学生散乱的谈话内容加以总结并点明问题的实质,同时也能给学生重新解释自己的机会。例如:“我觉得你刚才说了那么多,主要的意思就是你希望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能做得好,让别人觉得你很聪明,很能干,对吗?”学生:“差不多吧,我什么都想做得十全十美”。辅导员:“愿做一个完美的、无可挑剔的人?”学生:“是的”。在这里,辅导员两次运用的都是复述性、总结性的语气。第一句是对学生的大量的谈话内容进行总结,其中“让别人觉得自己很聪明”、“很能干”,都是学生的原话。第二句,“愿做一个完美的、无可挑剔的人”便是辅导员对问题实质的点拨,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又如:“从我们前面的谈话可以看出你现在主要的几个问题,学习上感到力不从心的问题以及和男朋友是否继续交往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问题吗?”这样的谈话,可以让辅导员澄清、确认一些关键的信息与线索,为进一步的谈话打下基础。使用复述性、总结性的语气,可以把学生叙述出来的主要内容清理成串,固定成型。
四是运用启发指导性的语气。启发指导性的语气,简而言之就是辅导员引导并告诉学生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事。如一个学生认为“我的学习在班上应该是最好的”,这种想法导致他因为一次考试不好而消沉。辅导员可启发指导学生把这句话改为“我希望自己的学习在班上是最好的”。目标没变,客观的效果却大不一样。又如一个女学生说:“我什么事情都干不了,真笨”。当一个人说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时,很可能放弃尝试和努力。而说“我可能干不了”时仍有努力尝试的积极含义在内。因此,辅导员可以这样启发指导她:“你试一试,也许你能干好的”。实践表明,启发指导性的语气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偏颇恢复自信。
【参考文献】
[1]董奇.开发人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2]沈洪.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辅导员 学生 谈话 原则 技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08-02
辅导员是高等院校中直接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力量,也是带领学生完成好学校教育教学各项任务的指导者。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用的工作方法就是谈话法。谈话法的运用能否起到指导学生的作用,与辅导员的谈话原则、技巧有很大的关系。本文阐述辅导员与学生谈话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原则和技巧。
一、辅导员与学生谈话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辅导员与学生谈话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急于下结论。有些辅导员缺乏耐性,在没有听完学生的叙述、没有完全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急于下结论。这会使学生感到辅导员过于主观武断,会因为自己的讲话被打断而扫兴,从而不愿意与辅导员继续深入谈话,其结果将会影响师生关系。如此一来,辅导员将很难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轻视学生反映的问题。有的辅导员认为,学生反映的问题一般是小题大做、无事生非。因而,有的辅导员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往往流露出轻视、不耐烦的态度。必须认识到,虽然学生反映的一些问题在辅导员看来是小事,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会影响他们对事物作出客观、理智的评价。因此,辅导员应重视每个学生的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让学生真实地感知到问题的性质。
三是干扰、转移学生的话题。在谈话过程中,有的辅导员常常打断学生的叙述,干扰、转移话题。这种状况将会妨碍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入。因此,辅导员应保持耐心,认真倾听,仔细地思考、判断,巧妙地逐渐缩小范围,引导学生谈论关键的问题。
四是急于作指责性的判断。有的辅导员喜欢对学生的言行作指责性的判断。为防止这种指责性的判断,辅导员在倾听学生讲述时,可考虑采用点头的动作,配合注视的目光,并配合某些词和句子,如“是的”、“噢”、“确实”等。这些动作和语言将给学生一个信息:“我在听你说”,以确保学生提供准确的情况,这有利于辅导员进一步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原则
为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应遵守如下原则。
一是不翻“旧账”。有些辅导员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往往喜欢翻“旧账”,新账旧账一起算。这种翻“旧账”的办法,不利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翻学生的“旧账”,结果将会适得其反。学生会想:反正我在辅导员眼里就是这样的了,几个月前的事情甚至是上个学期我做的那件错事,辅导员还是清清楚楚地记住,我改了这么多的错误,做了这么多的好事,辅导员反而记不住,我再努力也白搭。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听不进辅导员的话,而且还容易反感。因此,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时应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不要揭学生“旧的伤疤”,更不该揪住学生已经改正的问题不放。
二是创造安全的谈话环境。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时,应注意给学生安全感、信任感,让学生放心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向学生作保证性承诺:辅导员是不会把你的事情说出去,到处张扬的;也可向学生暗示:这件事我们在这里解决,解决完后就不会跟其他同学讲。换句话说,就是在师生之间创立一个谈话安全的契约。如果发现学生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犹豫不决时,辅导员应给予鼓励和必要的保证,如:“你放心讲好了,我会给你保密的”,“保密是老师基本的道德准则”,“你不必怕,有什么尽管讲好了,讲出来,我们就可以一起来分析、商量、解决”。有的辅导员不管什么场合,一律都把谈话内容拿到班会上公开,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不改正这种行为,将会引起学生之间相互猜疑,影响学生之间的团结,削弱班级的凝聚力。同时,今后辅导员再与学生谈话,学生就会有防御心理,隐瞒事实真相,这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技巧
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实效,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辅导员应针对学生叙述的情况,随时变换谈话的语态与语气,灵活地掌握如下谈话技巧。
一是运用开导性的语态。可以运用“能不能……”、“能……”之类的词语发问,让学生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详细的反映。例如:“能不能告诉我,这件事为什么使你那么生气”、“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等等。以“能不能……”、“能……”开始之类的词语发问,就是开导性的语态。这种语态有助于学生作出明确的回答。这类语态一般都会得到一个较满意的回答,但也可能有的学生会说“不能”、“现在我还不想说”,等等。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辅导员还可以进一步使用其他开导性的语态。如“为什么……”、“那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你有什么反应”,等等。这种含有“什么”之类的疑问语气,可帮助学生找出某些有关特定的事实材料。(下转第112页)
(上接第108页)二是运用“封闭式”的语态与语气。可以用“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对”或“不对”等一两个词语进行限定性的问答,这就是所谓“封闭式”的语态与语气。比如,“你现在最关心的是选班干部这件事对吗”,“她当时有没有表态同意”,等等。这类语态与语气在谈话中具有缩小范围,集中探讨问题,使交谈迅速获得实质性的功效。
三是运用复述性、总结性的语气。在谈话中,辅导员还应善于对学生所讲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实质进行复述或总结。使用复述性、总结性的语气时,辅导员可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但某些带敏感性的词汇和一些重要的词语仍应使用学生用过的词汇。复述性、总结性的语气可以帮助辅导员把学生散乱的谈话内容加以总结并点明问题的实质,同时也能给学生重新解释自己的机会。例如:“我觉得你刚才说了那么多,主要的意思就是你希望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能做得好,让别人觉得你很聪明,很能干,对吗?”学生:“差不多吧,我什么都想做得十全十美”。辅导员:“愿做一个完美的、无可挑剔的人?”学生:“是的”。在这里,辅导员两次运用的都是复述性、总结性的语气。第一句是对学生的大量的谈话内容进行总结,其中“让别人觉得自己很聪明”、“很能干”,都是学生的原话。第二句,“愿做一个完美的、无可挑剔的人”便是辅导员对问题实质的点拨,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又如:“从我们前面的谈话可以看出你现在主要的几个问题,学习上感到力不从心的问题以及和男朋友是否继续交往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问题吗?”这样的谈话,可以让辅导员澄清、确认一些关键的信息与线索,为进一步的谈话打下基础。使用复述性、总结性的语气,可以把学生叙述出来的主要内容清理成串,固定成型。
四是运用启发指导性的语气。启发指导性的语气,简而言之就是辅导员引导并告诉学生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事。如一个学生认为“我的学习在班上应该是最好的”,这种想法导致他因为一次考试不好而消沉。辅导员可启发指导学生把这句话改为“我希望自己的学习在班上是最好的”。目标没变,客观的效果却大不一样。又如一个女学生说:“我什么事情都干不了,真笨”。当一个人说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时,很可能放弃尝试和努力。而说“我可能干不了”时仍有努力尝试的积极含义在内。因此,辅导员可以这样启发指导她:“你试一试,也许你能干好的”。实践表明,启发指导性的语气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偏颇恢复自信。
【参考文献】
[1]董奇.开发人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2]沈洪.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