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三位一体”青少年德育新机制研究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青少年德育工作在培育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分析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及社会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通过合理的设计,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中相互弥补,协调统一,建立学校优先发力,家长密切配合,实现家校共建、社会辅助的新时代“三位一体”青少年德育新机制,以期共同完成青少年德育任务。
  关键词:三位一体;青少年;德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024 — 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能够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的落实青少年德育工作。青少年时期是个人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作用,构建三位一体的与高效德育培养新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我国历来重视青少年思想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改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进学校、进课堂、进生活,教育体系与内容不断完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生个体成长需求更加个性化,“互联网+德育”载体更加丰富,德育工作出现了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家庭德育现存的问题
  父母的价值观念、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在青少年未来人格形成中体现出来。家长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与习惯养成,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是有很好的家教,家长往往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坚韧的毅力、乐观的心态、积极的人生观。当前家庭德育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德育意识不强,青少年随着成长,学习压力的增大,家长和学生主要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成绩上。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全面发展的前提是立德。对孩子品德关注不够,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形成一俊遮百丑的局面。
  二是家庭成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家庭内部不够稳定和谐。部分家长的道德修养水平不高价值观扭曲,自身不积极努力,怨天尤人仇恨社会等情况对孩子形成负面的引导。一部分家庭内部不和谐,孩子在家庭得不到关爱,对家庭厌烦,对父母的说教反感。
  三是德育方法的缺乏,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更多的在于说教。孩子进入高中后,逐渐由对家长的依附成长为独立性格的个体,对家长的反复说教往往不愿意接受,可能产生反感的情绪,甚至引发家庭矛盾,与父母冷战。四是父母溺爱方式导致家庭德育无力,对本该孩子承担的任务由家长代为承担,对孩子本应学习的成长内容父母包办,对孩子溺爱大于教育,以为是保护了孩子,但是却剥夺了孩子的实践机会,错过了经历风雨,独立成长的机会。长期如此形成了孩子依赖、自私、索取的习惯。五是家庭有时存在推卸德育工作责任,心理上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的问题,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教育成长的责任都推给学校,也有一部分家长虽然知道家长该承担其部分德育任务但是由于与孩子沟通不畅,以此为由转而推给学校。
  (二)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学校度过成长的大部分时间,学校毋庸置疑是学生教育成长的主阵地,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是教师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视不足,全员育人的理念没能落实,作用也没能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无论教授哪个学科,都承担着德育任务,教师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实施者,而一部分老师的德育意识不够,认为教好自己的科目,德育是班主任的工作。
  二是对成绩的重视远大于德育的重视,学校重视教学业绩、追求学生升学率,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上课。对应地,学生将绝大多数时间都用于刷题,学生的德育时间严重被挤占,德育课程被其他高考课程替换。
  三是德育课程不够系统规范,学校的教学目标围绕着智育教学展开,德育课程往往只停留在班会层面。通过活动育人的部分社团工作尽管有一定程度的开设但是存在随机性很大,不规范不系统的情况。
  四是德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不够。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业压力巨大,学生学习、休息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将德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效整合,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德育的整合研究不够。
  (三)社会德育存在的問题
  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每个人的成长都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对青少年来说尤为明显。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每一个人都有不可回避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学生既享受着社会发放的教育红利,也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会吸烟、酗酒、暴力等情况。另外一些社会资源的不恰当使用,和监管力度不够。例如学生在读书期间沉迷网络、上课期间逃课去网吧并未得到拒绝进入,进入一些成人的高消费场所消费等。

二、新时代“三位一体”青少年德育新机制的构建思路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能考入理想大学,往往就意味着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占得了先机,所以是家长最为重视的阶段,家长的心里期待也往往形成了一种社会认知和社会期待。学校为了迎合这种心理,往往把首要培养目标定为教会学生在考试中胜出的技能。尽管一再禁止炒作高考成绩,高考状元等,仍旧不能改变现状。学校德育工作旨在提升基本道德素养,其目的是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优化学习的效率,提升学习成绩。学校工作的局限在于“阶段性”,一切为让高中三年展开。相比较而言,家庭方面对孩子终生的成长和谋划倾注更多的心血,德育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终生的素质,目的是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从社会德育方面,如果落实得好,会促进社会稳定,减少不利于发展的不安定因素,避免学生涉入到一些超乎校园范围的严重的违法甚至犯罪事件,从目的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是降低社会犯罪率。以上分析来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德育的目的虽然有着内容与方式的不同,但却相互不矛盾。通过合理的设计,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中相互弥补,统一协调是可能的。   (一)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
  学校的主要德育工作首先要提高教师德育意识。所有老师都是育人主体,所有课堂都是德育阵地,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所有科任老师一方面加强日常的管理和积极的德育引领,更重要的是要将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落实德育任务。其次是丰富青少年德育课程体系,高效利用班团会,贯彻德育目标。第三是设计系列主题活动,将德育课程系统化,通过设计各种主题活动的形式,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实践教育。第四是成立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加强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个人的才能展示,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成长。第五是落实青少年成长综合评价机制。在高考评价与录取多元考察的背景下,逐步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对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全程数字化记录,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习惯养成过程形成电子及记录。
  (二)充分发挥家庭德育的基础作用
  要想实现青少年德育成长目标,不能忽视家庭德育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紧密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可以指导家长建立家长委员会,共同商讨孩子德育问题,建立起学校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桥梁。家长要在德育中与学校教育保持同向同行,学校也要积极主动寻求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同时,学校应该把指导培训家长教育方式与内容作为工作之一认真落实。
  (三)充分发挥社会德育的平台功能
  要利用好社会大舞台,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可以协同学校做一些公益性质的活动,如普法讲座、社会消防安全演习、爱国主义教育等。相关部门应严格执法,加强监督与管理力度,防止青少年进入禁止出进入的场所,如网吧等。
  学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社会是立德树人的软环境,实现三方联动、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合力。学校优先发力,家长密切配合,实现家校共建,社会辅助的德育机制。

三、新时代“三位一体”青少年德育新机制的实施途径


  (一)提升共育理念
  构建新时代“三位一体”青少年德育新机制,就必须树立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理念的协同,更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社会、家庭、学校,三主体是新时代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效应的最大化,就必须坚持大教育观,共同破除在传统青少年教育工作中重知识教育而轻德育的弊端,解决“唯分数”的传统思维,始终把青少年德育放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达成自我实现。同时,学校、家庭、社会都应注重言传身教。过去我们更多的强调教师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而家庭与社会的示范作用同样重要。学生的德育成长,离不开家庭这个特殊环境与社会这个大环境,学校要更多的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浏览传播高效的特点,向家长宣传德育工作理念,学校德育特色活动,国家要更好的落实大德育工作理念,让家庭、社会更好的理解学校德育目标,明确自身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责任,更好的实现理念协同。
  (二)建立共育组织
  学校、班级需要建立起家长委员会,引导家长朋友参与到学生在校生活学习事务的管理中,共商共议青少年德育内容,增强家长参与德育工作的意识,家委会成员作为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既可以向老师和学校反应家长对于德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也能向家长传递德育工作理念,增进家长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同时,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加强家校沟通,可以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家长会让家长参与到孩子德育活动的开展,介绍学校德育工作的成绩,加深家长对孩子德育成长的认识和认可。同时,也可以通过发放问卷方式,全面了解家长对于家校共育有效开展的意见建议,调动家长主动性。
  通过多种途径联系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青少年德育工作中。通过与社会各单位部门的共建活动,引导社会企事业单位成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参与者、支持者。可以定期开展主题助教活动,利用社会行业职业特长,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如:请安全教育,预疫卫生知识学习等。同时,可以定期开展社会实践观摩活动,通过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学习成长,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
  (三)丰富共育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德育工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我们要抓住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同时立足青少年全面发展,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在教授青少年知识的同时,做好文学、史学等通识文化知识的教育,通过音体美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操和气质。长期以来。由于升学压力,使得理科类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较差,这不但影响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甚至影响到青少年人格完善。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需要改革德育内容体系,合理开设人文课程,如文化礼仪等课程,加强和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
  同时,德育工作还要与青少年的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未来的高校与专业选择,帮助学生树立正確的成长目标,帮助学生对个人成长方向做出正确选择,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教育效果。
  (四)拓展共育平台
  新时代,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德育工作协同,不仅应是德育的新常态,也应是教育的新常态,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落实,对于青少年全面发展具有特殊功能与成效。
  德育工作的协同,最基本的是在教育过程建立共育的平台,最重要的是建设好社会实践基地,也可以在德育中引入家庭社会生活情景。再有就是要注重提升社会文化环境,不断优化社区环境,更要加大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建设,重点清理网吧、非法出版物等,清除这些对学校德育环境的影响。
  学校还要建立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强化德育实践。构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运作的青少年德育新机制,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与社会教育的和谐,通过教师、家长、学生互动,让学生在共育的良好氛围中感受爱、表达爱、传递爱。
  新时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人才的培养的首要的问题就是育人以德,新时代的人才不仅仅是专业能力层面,道德层面更为重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推进青少年品德素质全面发展,共同培育好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闫燕.以阳光德育激发学生内生力量〔J〕.人民教育,2021,(Z1):110-111.
  〔2〕陶辉,吴如涛.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及其实践创新〔J〕.教学与管理,2017,(33):90-92.
  〔3〕王金华.家校共育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的操作与执行——德育改革的思路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2,(S2):279-280.
  〔4〕吕向东.对美国中小学德育的观察与借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7):30-32.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关键词:社会化媒介;媒介剥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058 — 03   近年来,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社会化媒介对人类社会的渗透愈加深入,从最初的仅仅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已逐步拓展至衣、食、住、行、娱乐等多个领域,广大群众在社会化媒介生态系统下不再只是信息的发出者或接受者,而是集传播者、接受
期刊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038 — 03 引言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和必然要求。对于同样存在供给与需求的高职思政教育,基于“供给侧”视域,从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入手,厘清其供给与需求的内涵、特点、关系和意义,对于走出高职
期刊
关键词:高校;纪检监察;政治监督;路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077 — 03 一、高校强化政治监督的意义 (一)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旗帜鲜明讲政治、从政治高度建设党,是中共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最大特质,是我们党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法宝。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
期刊
关键词:短视频;突发公共事件;新型冠状病毒   中图分类号:C912.63;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33 — 03   突发公共事件,通常意义上是指人们未能或无法及时预测而突然发生的事件,并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和破坏。〔1〕在突发事件中,人们渴望能够掌握最新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如何及时有效地将事件发生的
期刊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业政策学;教学改革;四川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68 — 03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供给侧改革”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新时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仍然面临较多问题,可见人才培养供需结构不平衡,人才培养供
期刊
关键词:审美;文化艺术;教育;精神生活;道德情感;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71 — 03 一、寻源问道、立德树人、审美是完善人格教育的必修课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历史,倘若没有了文学、绘画、音乐、诗歌、舞蹈、人类没有了这样一些像空气和阳光一样的精神滋养,我们的世界将是何
期刊
摘 要:高校“三全育人”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唯有从根本上破解制约育人质量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增强教育者全员参与育人的思想共识,打通线上线下互动的全过程育人渠道,强化全方位协同育人制度执行,创新运用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多维度育人模式,才能有效增强“三全育人”工作质效。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
期刊
摘 要: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因其职业特性显得便为重要。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只有师范生树立起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基础教育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才更有保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应结合师范生培养实际,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实践等途径引导师范生加强四史学习,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坚定理想信念。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四史;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我国处在“十四五”的起步期,越是关键时期越要保证各个民族间团结统一,汇聚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当前,注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党在民族地区贯彻落实大政方针,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团结和稳定、逐步提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新的发展时期,国外不同文化和思潮不断涌入,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媒体的管控等方面带来新的挑战。由此,注重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党员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方针原则的集中体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意识形态领域交互影响、同步推进的图景,表现出推进制度建设改革与制度成熟定型的双重合奏的突出特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