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运用正误辨析指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e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解读:
  正确使用成语,已成为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固定考点。成语题的设题方式一般是辨析正误,题型为选择题。做好这类试题,一要注重平时积累,二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准确把握成语意义的方法,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了解试题设误类型,形成一定的解题技巧。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①成语的意义、色彩与使用对象;②容易混淆成语的辨析。
  教学方法:
  感知、引导、归纳、练习。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成语运用正误辨析,一般来说须注意五个方面:1.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不望文生义。2.注意感情色彩,不褒贬不分。3.弄清适用对象,不张冠李戴。4.弄清一些成语的特殊用法。5.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以上可概括为成语辨析“三字经”:明意义,知色彩,看对象,善区别,抓语境。
  下面就从这五个方面逐一解说。
  一、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不望文生义。
  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是解答成语题的关键。不论是选词填空还是辨析正误,准确理解词意都是正确解答的必要条件。把握成语意义的要领是:
  了解成语文化背景。如“南辕北辙”,成语文化背景为一个寓言故事,说一个人要到楚国,却驾车往北走,后来该成语便指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目的相反。
  注意成语比喻意义。如“登堂入室”,本义为登上厅堂,进入内室,现在本意已不再使用,只用其比喻意义,指一个人学问造诣逐渐达到很高很深的境地。
  注意成语中关键语素的意义。如“差强人意”,其中的“差”意义为“基本上”,而非“差劲”“不好”“不如”。再如“不刊之论”,“刊”作“删改”讲,“不刊之论”即为“不可更改的观点”。此类成语,人们极易望文生义。
  下面一些成语也容易望文生义:
  绝无仅有、洗心革面、莘莘学子、安步当车、应有尽有、胸无城府、罄竹难书、休戚与共、无出其右、细大不捐、首当其冲、万人空巷、火中取栗、如坐春风、不可理喻、如数家珍、望其项背、大方之家、十室九空、不足为训……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
  耳濡目染、刮目相看、坐地分赃、身无长物、形影相吊、大快人心、久假不归、不忍卒读、灯火阑珊、首当其冲、莘莘学子、不负众望、美轮美奂、鼎力相助、噤若寒蝉……
  小练习
  1.这篇文章内容平淡,语病百出,简直是不刊之论,怎么能在我们杂志上登载呢?
  2.我本来就对那里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3.他家里有钱,为人又很慷慨,真是大方之家呀!
  4.泥浪的拍击,龙头的扑撞,使两岸发出振聋发聩的巨响。
  5.公园里面摆放着各种盆栽菊花,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意兴阑珊。
  6、只要你能身临其境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责备了。
  一些成语现已不用其本意,只用其比喻义
  方枘圆凿zuò:方榫头,圆榫眼,两下里合不起来。比喻两者格格不入。
  和盘托出:原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都托出来。原来比喻毫不保留地全都拿出来。后来比喻毫不保留地说出实情。
  李代桃僵:僵,干枯。原意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来比喻兄弟间互爱互助。后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振聋发聩:声音大得使耳聋的人都受到振动。比喻言论激昂,使糊涂麻木的人清醒过来。
  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不止一种,知其一,还要知其二。如:
  龙飞凤舞、短小精悍、秀色可餐、如花似锦、左右逢源、想入非非、指手画脚、淋漓尽致、不绝如缕、感同身受、转弯抹角、灯红酒绿……
  二、注意感情色彩,不褒贬不分。
  有一些词语,本是褒义词,因为成语中有“不”“无”“差”“危”等语素,容易误为贬义成语。如“差强人意”、“不刊之论”、“目无全牛”、“危言危行”等。
  有些词语,看似褒义,实为贬义,如“一团和气”“不足为训”等。
  请说出下面成语的感情色彩。
  文不加点、不易之论、屡试不爽、细大不捐、毁家纾难、凤毛麟角、绝无仅有、无出其右、胸无城府、应有尽有、危言危行、洗心革面、龙飞凤舞、登堂入室、半斤八两、粉墨登场、夸夸其谈、侃侃而谈、评头论足、趋之若鹜、始作俑者、弹冠相庆、为所欲为、无所不为、无所不用其极、罪不容诛、亦步亦趋、炙手可热、坐地分赃、一念之差、长此以往、管窥蠡测、不可理喻、指手画脚、明日黄花、面目全非
  小练习:
  1.蒋介石政府一心一意打了十年内战,将刀锋向着同胞,置一切国防事业于不顾。
  2.他们俩可真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相勾结,干了不少坏事。
  3.过去,他俩好得不可开交,但现在却渐渐形同路人。
  4.战士们趴在堑壕沿上,虎视眈眈地望着北营。
  5.一个人打了草稿,大家来评价和修正,即使后来的形态与初始大异,始作俑者仍然功不可没。
  6.王小明同学总是心直口快,党同伐异,对有缺点的同学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来。
  三、弄清适用对象,不张冠李戴。
  一些成语有独有的使用对象、使用环境,如用于其他,则为误用。
  说说下面成语的使用对象:
  浩如烟海、卷帙浩繁、汗牛充栋、脍炙人口、洛阳纸贵、不忍卒读、连篇累牍、不期而遇、萍水相逢、美轮美奂、鳞次栉比、豆蔻年华、青梅竹马、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涣然冰释、琳琅满目、改弦更张、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抛砖引玉、鼎立相助……
  小练习:
  1.如果说白昼的留园美轮美奂,那么夜色下的留园更是妙不可言。
  2.这两个萍水相逢的老朋友就在菜馆里畅谈起来了。
  3.小伙子正当豆蔻年华,怎么这样浪费青春呢?
  4.起伏的群山,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5.王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6.婚后,他俩有一段相濡以沫的恩爱生活。
  7.她是我班的歌手,唱起来是那么地娓娓动听。
  8.我们商店里的各种商品,虽然说不上汗牛充栋,但也有一个不少的数目。
  四、弄清一些成语的特殊用法。
  一些成语的用法很特殊。如:同日而语、相提并论、望其项背、善罢甘休、无时无刻等只能用于否定句;自惭形秽、妄自菲薄等不能接宾语;贻笑大方含被动,不能再用到被动句中;莘莘学子为集合名词,不能用数量短语来修饰它;……
  小练习:
  1.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妄自菲薄”不能带宾语)
  五、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
  骇人听闻:骇,惊吓。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的言词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鞭长莫及:莫,不。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却不能打到马肚子。后比喻相隔太远,统治或影响的力量达不到。
  望尘莫及:莫,不能。及,到。原意是望着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试区别下面各组成语:
  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
  不负众望 不孚众望
  不容置喙 不容置疑
  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
  临危授命 临危受命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不翼而飞 不胫而走
  不可理喻 不可思议
  不胜其烦 不厌其烦
  胸无城府 胸无点墨
  侧目而视 刮目相看
  辨析正误的方法是:弄清易混成语的细微差别,紧扣语境,正误可知。
  小练习:
  1.这一发生在二十世纪的食人事件,真是耸人听闻,令人难以想象。
  2.但是,责任编辑只能对文字部分负责任,至于书籍的印刷质量,他就望尘莫及了。
  3.我国乒坛健儿在四十三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以三比二力克瑞典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
  课堂小结:
  成语运用“三字经”:明意义,知色彩,看对象,善区别,抓语境。
  课外练习:2008高考试题集锦
  (湖北)听到这个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双手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全国?砖)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晚上,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全国?装)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收费,还有的是否收费,交费多少都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北京)环境专家试图用向湖里放鱼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四川)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山东)滨海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在花海中无论是漫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
  (江苏)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兴趣班,真是煞费心思,无所不为。
  (江苏)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江苏)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安徽)时间真是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安徽)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往往弄巧成拙。
  (安徽)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陈胜林,周旭明,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老猛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迎来了相对宽松的语文教学环境:《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要求;语文考试试卷中客观题减少、主观题增多;不少开放性的题目取消了标准答案;新教材中的一批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富有生活趣味的作品也走进了初中语文课本;对课文的理解不再仅仅听命于教参,而呈现出符合阅读规律的多元化倾向。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还有一大亮点,即综合性学习,它突破了以往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学习
当前,新课改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广大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行尝试。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老套、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严重制约了语文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往往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最富有文化艺术灵气的学科,被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教得呆板,教了也不管用;学生学得枯燥,学了也不会用。由湖南省新化县教育局举办的首届“星台杯
各位老师好,各位同学好。  在我来瑞士之前,我得到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谈谈我和文学的关系。我叫毕飞宇,那我就聊聊毕飞宇和文学的关系吧。  我要谈的第一个字是“毕”。在汉语里,这是一个姓,在中国,祖上、家庭是重要的,比个体重要,这是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把姓放在前面。一个人如果做出了成就,受到了人们的尊敬,那么,姓就很突出了,我们把这个叫光宗耀祖。从姓氏和名字的关系我们看得出,中国的文化是服务的文化,
《祝福》中说:“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已经脱落的一边的对联,小说中没有说,是什么呢?  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在《〈呐喊〉自序》中又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由此看来,出现的这副对联,恰似“添了一个
但凡评点作文的优劣,无不重言审题立意的高下,而每年对语文高考作文的总结评价,也无一例外地会将审题是否到位列为重中之重。次次强调审题对于作文的成败至关重要,却又每每叹息作文失误的根子仍在审题。是因为审题深奥难把握,还是由于审题复杂难操持?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横比各省市的自主命题,就不难看出:审题的症结实际还是考生的语文基础功力不够。  谈到语文基础,我们切不要以为只是字词句的识记
低幼化指发表低于其应有水平的言论或做出低于应有水平的事。在作文中表现为低于写作者应有水平的见解或感情。这种毛病比较集中地出现在高一学生的写作之中,其主要表现如下:  题材低幼化。在记叙文写作中,高一学生喜欢选择低年龄段的经历作为题材。如在写作“留存心灵深处的记忆”一文时,有的学生苦于无素材可供选择,就记叙幼年时代与伙伴在老家桑树下躲猫猫、捉金龟子、摘桑葚的事,还有的学生记叙小时候因为一支铅笔跟好伙
最近听了由如东实验中学李旭东执教的《幽静悲剧》一课,我感受到教者对作者季羡林思想的认识之深入,对作品悲剧内涵理解之深刻,对学习主体点拨之适时。而这一切,皆源于教者有效设计的“主问题”,唤醒了学生思维的潜能,促进思维活动紧张充分。使課堂教学呈现教与学的生命的丰盈。下面我们不妨先看看其中的案例。  情境描述之一:感知凄美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后,老师请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一位学生借用鲁迅
唐诗宋词中,或限于格律要求,或出于表达需要,特意把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变成不合语法规律的句式;或者不按通常的顺序描孽景物、叙事抒情,这种现象叫倒置。  唐诗宋词中的结构倒置现象,首先是由于格律的需要。唐诗大多为格律诗,不仅要求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严格按照韵书押韵,而且还有平仄的要求,尤其是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即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
问者:贾老师,首先恭喜您的长篇小说《秦腔》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夺魁。获奖消息传来后,您最初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现在,您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答者:谢谢!获奖消息传来后,我当时说了四个字:天空晴朗!然后,我给自己收藏的佛像都上了一炷香,在我爸我妈的像前上了香,告诉了他们一声。因为,当初我写这部书的时候,我父亲去世了,我母亲还在世,我《秦腔>后记里还写过,我曾经给我父亲说过,我将来要写家族、写故
毋庸讳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多,效率低,师生共陷题海,乏味乏力。  重资料而轻教材。轻视教材,只讲其中与高考题联系紧密的内容。劣质辅导资料或套卷却满天飞,这些资料内容上大都无梯度、无新意,粗制滥造。大部分教师使用资料时不筛选,不分轻重缓急,盲目搞强化训练。资料把高一新生搞得晕头转向,因为从初中到高中存在很多知识的盲点和断层,有很多不衔接的地方。  重读写而轻听说。只重视“阅读”和“写作”训练而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