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很长时间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的读书了,恰逢校长布置我们假期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的机遇,我认真拜读了教育专家孙云晓写的《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本书,在书中讲述了他20多年来教育女儿的亲身经历。“好的关系”如灵魂般贯穿全书,是作者将自己数十年的真实体验,在平白如实的语言中,给了我许多感悟。
教学有10年的时间,在这短短时间中,我一直在适应着这个角色,从刚开始的抱怨,无从下手,每天面对着几十双眼睛,每天关注着孩子的身体,思想,学习,每天还要备课上课,期间出现学生成绩不好、学生顽皮不听话、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等负面事件更是家常便饭。到现在我可以较为顺利的和学生相处,比较好的处理和家长的关系。但是学生一茬一茬的走,一茬一茬的来,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风格不能应对每个不同的个体,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爱”上我,“爱”上我的课,恐怕还是任重道远的!
孙云晓教授在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几乎都能感受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如果喜欢他的老师,就可能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孩子如果讨厌他的老师,则可能讨厌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讲的一切。这可以说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个共鸣点,正如古人所云:“ 亲其师,而后信其道。”
我们都知道,孩子和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就会重视父母的意见,家庭教育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喜欢某一门功课,多数是先喜欢上这门课的老师。所以,老师与其想着要怎样来教育孩子,不如先和孩子建立起一种好的关系。这种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代替而是一起合作努力。我想,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也许,只有牢牢确立这样的关系,才能谈得上教育。在现代教育观念中,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的职责是“促进”、是“培养”、是“引路”,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地和谐、健康发展。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双方应互相尊重。但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许多教育者还放不下这个架子。举个最常见的例子:“请、谢谢、对不起”是我们教学生使用的最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我们老师也经常用。可有多少老师对我们的孩子用过这些礼貌用语?许多教师习惯了对孩子吆来喝去,认为“对他们哪用那么客气”?记得我刚接一年级新班时,一位学生上课时鼻子突然出血了,他吓的哇哇大哭,我马上把他带到水管处,帮助他清理,然后又慢慢扶着他回教室,温和的在他耳畔安慰他“没关系的,要勇敢。鼻子流血不是病,你一会就会好的。有什么不舒服的就告诉老师。”这样类似的事件还出现过几回,我都是很认真的处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以后班级里出现了什么大事小事,学生们都越过班主任,直接来找我汇报。也许在他们的心中我是能让她们信任的吧!到现在他们都已经毕业了,可还是会在有空的时候回来看我。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我们的关系已经不是师生之间的了,而且朋友和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了。
孙教授在谈到习惯培养时,他说,儿童时期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好的习惯。很多人也都在说“好习惯是成功教育的奠基石!”习惯的养成教育是真正的教育。有了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若有了坏的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如何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其它习惯。其中学习习惯是主要的。当然,对于我们各科教师来说,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英语,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英语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使用英语的技能、技巧,从而受益终身。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孩子越小,习惯越容易养成,不会感到痛苦。所以我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坚持早读时进班带读,让学生大声跟读。作业时,先给出范写,然后一个一个的检查,不合格的就擦去重写。事实证明,行动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上课认真听课的习惯也是英语课堂中的一大难点。因为受到非母语的影响,一部分学生上课时稍一分心,就会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听不懂的越来越多,犹如听“天书”,久而久之他就没兴趣也没能力再和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种情况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英语成绩一泄千里。所以在教学中,尽量将本课重点部分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课前几十分钟内讲完。讲到关键部位时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也要求学生若在听课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有分歧的时候,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不把它带到课下。同时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把随时听到的重要内容随手记到笔记本上或者是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也是大有益处的,特别是到了高年级牵涉到语法问题,笔记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孙云晓教授还有一个观点:有效的表扬是准确的、具体的、及时的。他提出表扬是好的,但是表扬孩子应“就事论事”,过度表扬对孩子有害。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比较不容易的。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对班级中涌现的好人好事由衷地赞美,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都感到欢欣鼓舞,及时地加以表扬,都能很好地激励学生进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它比批评的教育效果要好,但是不恰当的表扬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还可能使孩子骄傲自满,消磨他的意志。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自信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表扬。
首先,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对是对,错是错,不夸大,不缩小。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表扬不要过分,否则容易使学生造成错觉,认为自己什么都好,滋长骄傲自满情绪绪,只爱听赞扬话,不愿听反面意见。长此下去,就会影响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有些教师的表扬值得推敲。如这样的表扬:某同学高烧不退,仍然坚持到校上课。这样的表扬欠妥,因为高烧对学生的身体和学习都是不利的,教师应劝说学生先去医院治疗。因此,教师的表扬要准确,不要对学生产生误导。
其次,表扬要适时,适度。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一般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这样,不仅能坚定学生做出正确行动的信念,维护本人的积极性,还能教育其他学生,促进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如果教师对某同学的明显进步或对集体中的好人好事迟迟不做出反应,先进者就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其他同学也就会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正如在我接一年级新班时,我班的学生们的礼貌行为还不是很好,一次,快上课前的几分钟,我班一名小男孩在走进教室的路上遇到了我,便是一句:“老师您好!”我也笑着点头说:“你好。”不一会儿上课了,我走进教室,立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小男孩,打那以后,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变得懂礼貌了。即使遇到了别班的老师也会热情的打招呼了。
要掌握好表扬的度,讲究表扬的分寸要因材施教。所谓“过犹不及”,表扬不能滥用。过分的批评与惩罚会挫伤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但并不代表只能一味地去表扬学生。现在的课堂上处处都能听到“表扬之声”:你真棒!真聪明!为他鼓掌!奖你一颗小红星!当然,如果学生表现的非常出色,应该受到这样的奖励,但是如果滥用表扬,学生不但不能从中获得前进的力量,反而是无奈的厌烦与不屑。
表扬在很多场合应该大张旗鼓,才可以发挥出表扬的功效,但有些时候,注重表扬的含蓄性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策略。比如,教师要求的某种事,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很好,只有少部分做得较差时,我的选择是请做得好的人站立一下。这样做,对受表扬的人来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让做得差的人“心有所动”而又不过分难堪。
表扬越具体,学生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学生看完书后,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谈谈读书后的收获。如果这时老师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学生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的理解很有特色,老师非常欣赏!”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但他们往往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由此可见,师生之见良好的关系对教育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运用这种人类社会特有的人际关系做好教与学的工作。这种好的关系是可以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
正如孙云晓教授说的:“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潜移默化看后劲儿,而不能急功近利图眼前。”所以,不管什么样的教育,只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使其拥有健康的人格,孩子必定会有希望。
教学有10年的时间,在这短短时间中,我一直在适应着这个角色,从刚开始的抱怨,无从下手,每天面对着几十双眼睛,每天关注着孩子的身体,思想,学习,每天还要备课上课,期间出现学生成绩不好、学生顽皮不听话、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等负面事件更是家常便饭。到现在我可以较为顺利的和学生相处,比较好的处理和家长的关系。但是学生一茬一茬的走,一茬一茬的来,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风格不能应对每个不同的个体,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爱”上我,“爱”上我的课,恐怕还是任重道远的!
孙云晓教授在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几乎都能感受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如果喜欢他的老师,就可能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孩子如果讨厌他的老师,则可能讨厌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讲的一切。这可以说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个共鸣点,正如古人所云:“ 亲其师,而后信其道。”
我们都知道,孩子和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就会重视父母的意见,家庭教育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喜欢某一门功课,多数是先喜欢上这门课的老师。所以,老师与其想着要怎样来教育孩子,不如先和孩子建立起一种好的关系。这种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代替而是一起合作努力。我想,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也许,只有牢牢确立这样的关系,才能谈得上教育。在现代教育观念中,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的职责是“促进”、是“培养”、是“引路”,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地和谐、健康发展。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双方应互相尊重。但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许多教育者还放不下这个架子。举个最常见的例子:“请、谢谢、对不起”是我们教学生使用的最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我们老师也经常用。可有多少老师对我们的孩子用过这些礼貌用语?许多教师习惯了对孩子吆来喝去,认为“对他们哪用那么客气”?记得我刚接一年级新班时,一位学生上课时鼻子突然出血了,他吓的哇哇大哭,我马上把他带到水管处,帮助他清理,然后又慢慢扶着他回教室,温和的在他耳畔安慰他“没关系的,要勇敢。鼻子流血不是病,你一会就会好的。有什么不舒服的就告诉老师。”这样类似的事件还出现过几回,我都是很认真的处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以后班级里出现了什么大事小事,学生们都越过班主任,直接来找我汇报。也许在他们的心中我是能让她们信任的吧!到现在他们都已经毕业了,可还是会在有空的时候回来看我。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我们的关系已经不是师生之间的了,而且朋友和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了。
孙教授在谈到习惯培养时,他说,儿童时期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好的习惯。很多人也都在说“好习惯是成功教育的奠基石!”习惯的养成教育是真正的教育。有了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若有了坏的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如何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其它习惯。其中学习习惯是主要的。当然,对于我们各科教师来说,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英语,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英语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使用英语的技能、技巧,从而受益终身。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孩子越小,习惯越容易养成,不会感到痛苦。所以我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坚持早读时进班带读,让学生大声跟读。作业时,先给出范写,然后一个一个的检查,不合格的就擦去重写。事实证明,行动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上课认真听课的习惯也是英语课堂中的一大难点。因为受到非母语的影响,一部分学生上课时稍一分心,就会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听不懂的越来越多,犹如听“天书”,久而久之他就没兴趣也没能力再和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种情况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英语成绩一泄千里。所以在教学中,尽量将本课重点部分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课前几十分钟内讲完。讲到关键部位时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也要求学生若在听课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有分歧的时候,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不把它带到课下。同时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把随时听到的重要内容随手记到笔记本上或者是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也是大有益处的,特别是到了高年级牵涉到语法问题,笔记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孙云晓教授还有一个观点:有效的表扬是准确的、具体的、及时的。他提出表扬是好的,但是表扬孩子应“就事论事”,过度表扬对孩子有害。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比较不容易的。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对班级中涌现的好人好事由衷地赞美,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都感到欢欣鼓舞,及时地加以表扬,都能很好地激励学生进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它比批评的教育效果要好,但是不恰当的表扬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还可能使孩子骄傲自满,消磨他的意志。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自信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表扬。
首先,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对是对,错是错,不夸大,不缩小。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表扬不要过分,否则容易使学生造成错觉,认为自己什么都好,滋长骄傲自满情绪绪,只爱听赞扬话,不愿听反面意见。长此下去,就会影响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有些教师的表扬值得推敲。如这样的表扬:某同学高烧不退,仍然坚持到校上课。这样的表扬欠妥,因为高烧对学生的身体和学习都是不利的,教师应劝说学生先去医院治疗。因此,教师的表扬要准确,不要对学生产生误导。
其次,表扬要适时,适度。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一般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这样,不仅能坚定学生做出正确行动的信念,维护本人的积极性,还能教育其他学生,促进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如果教师对某同学的明显进步或对集体中的好人好事迟迟不做出反应,先进者就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其他同学也就会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正如在我接一年级新班时,我班的学生们的礼貌行为还不是很好,一次,快上课前的几分钟,我班一名小男孩在走进教室的路上遇到了我,便是一句:“老师您好!”我也笑着点头说:“你好。”不一会儿上课了,我走进教室,立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小男孩,打那以后,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变得懂礼貌了。即使遇到了别班的老师也会热情的打招呼了。
要掌握好表扬的度,讲究表扬的分寸要因材施教。所谓“过犹不及”,表扬不能滥用。过分的批评与惩罚会挫伤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但并不代表只能一味地去表扬学生。现在的课堂上处处都能听到“表扬之声”:你真棒!真聪明!为他鼓掌!奖你一颗小红星!当然,如果学生表现的非常出色,应该受到这样的奖励,但是如果滥用表扬,学生不但不能从中获得前进的力量,反而是无奈的厌烦与不屑。
表扬在很多场合应该大张旗鼓,才可以发挥出表扬的功效,但有些时候,注重表扬的含蓄性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策略。比如,教师要求的某种事,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很好,只有少部分做得较差时,我的选择是请做得好的人站立一下。这样做,对受表扬的人来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让做得差的人“心有所动”而又不过分难堪。
表扬越具体,学生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学生看完书后,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谈谈读书后的收获。如果这时老师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学生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的理解很有特色,老师非常欣赏!”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但他们往往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由此可见,师生之见良好的关系对教育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运用这种人类社会特有的人际关系做好教与学的工作。这种好的关系是可以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
正如孙云晓教授说的:“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潜移默化看后劲儿,而不能急功近利图眼前。”所以,不管什么样的教育,只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使其拥有健康的人格,孩子必定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