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创伤性颅内血肿所致脑疝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急重症,患者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致残率高。但如果早期急救得当,及时、快捷、迅速降低颅内压,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2013年10月对32例颅脑损伤后幕上急性颅内血肿压迫致急性脑疝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前床旁紧急锥(钻)颅引流减压,及时缓解了脑疝,改善了患者预后,取得明显疗效。
1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13年10月共32例,男性26例, 女性6例,年龄23~75岁,平均50.8岁,有中间清醒期及继发性昏迷21例,昏迷进行性加重12例,一侧瞳孔散大18例,双侧均散大14例,GCS评分3~8分,平均5.60分,头颅CT:急性硬膜下血肿血肿合并不同程度脑挫裂伤22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0例。发生脑疝至锥(钻)颅时间:<30min者25例,30~60min者5例,超过60min者2例。
2用物准备
多功能监护仪、吸氧装置、吸引器、床边锥(钻)颅器械一套,颅脑外引流器,一次性冠脉包,无菌手套,纱布,手术刀片,带线缝合针,注射器,利多卡因,庆大霉素,生理盐水。
3护理配合
3.1 迅速建立靜脉通道,保证静脉给药途径。术前一般不使用甘露醇、呋塞米脱水。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予氧气吸入。昏迷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如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暂停立即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3.3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局部剃发,同时进行急诊心电图检查,静脉釆血,留置导尿等,并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紧急性。
3.4手术配合 常规消毒,铺洞巾,局部麻醉或不予麻醉。协助医生固定患者头颅,早期多采用钻颅术:作一长约3cm的切口,撑开头皮,手摇钻钻颅形成一直径约1.5cm的骨孔,硬膜下血肿十字切开硬膜。后期多采用锥颅术:以凹槽手锥钝性刺破头皮少许,手持5mm颅锥锥透颅骨,再以凹槽手锥清除骨道内骨屑,硬膜下血肿以三棱锥刺破硬膜。锥(钻)颅成功后先自然放出部分积血,然后小心置入多侧孔导管于血肿腔抽吸引流血肿,缝合头皮固定导管接上颅脑外引流器。锥(钻)颅引流后继续完善术前准备,尽快送手术室施行常规开颅术。
4护理观察
4.1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意识、瞳孔的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及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术毕,一侧瞳孔明显回缩18例,其中15例意识有好转。
4.2 持续多功能心电监测,观察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如呼吸深慢、脉搏缓慢、血压高,提示颅内压升高,或是脑疝的早期表现;如出现呼吸浅促、脉搏快而微弱,血压下降,昏迷加深则提示病情危重,应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4.3引流管的护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严格无菌操作,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的高度和通畅,防止扭曲受压或引流液的逆流。搬动患者时,先夹管再搬动,注意防止引流管脱落。
4.4 体温的观察,术后体温升高提示有中枢性或感染性高热,遵医嘱用药。采用亚低温控制脑水肿,有研究证明压低温治疗能抑制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期的反应,抑制儿茶酚胺及内源性有害因子及白三烯(LTB)的生存和释放,降低脑氧耗量,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从而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1]。
5讨论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多见而且最危险的继发性病变,其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2]。创伤性颅内血肿一旦继发急性脑疝形成,如果不及时抢救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颅内血肿并发脑疝的最佳抢救时间窗为脑疝后30min内,超过这一时限,发生不可逆脑损伤的概率会明显增加。颅内出血可以导致颅内压的急剧增高,使部分脑组织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造成脑组织、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而产生相应症状[3]。尽早减轻脑组织的受压,缓解脑疝症状是治疗的关键。紧急的床边锥(钻)颅引流,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局麻或不需麻醉就能完成。只要引流出少量的血液或脑脊液,就能迅速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疝症状。
6体会
创伤性硬膜外(下)血肿所致脑疝形成的患者,急诊床边锥(钻)颅引流作为一种抢救手段。虽然手术简单,但因病房消毒不严格,无菌条件差,易造成颅内感染。床边空间狭小,照明设备有限,手术操作时不太方便。所以要求护士密切观察病情,与医生积极配合,术前准备好所有的药品、物品、以及器械。熟练掌握手术过程,术中彼此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尽量缩短脑疝的持续时间,为下一步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争取时间。急诊锥(钻)颅引流显著改善了创伤性脑疝患者的预后,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致残率。
参考文献[1]孙淑琴,杨金芳,田雪琴。中国保健2009年第17卷21期:915
[2]刘佰运.王忠诚主编: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35
[3]张运良.黄亮.孙道发等。中国新医学论坛2007年7月第7卷第7期:37
创伤性颅内血肿所致脑疝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急重症,患者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致残率高。但如果早期急救得当,及时、快捷、迅速降低颅内压,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2013年10月对32例颅脑损伤后幕上急性颅内血肿压迫致急性脑疝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前床旁紧急锥(钻)颅引流减压,及时缓解了脑疝,改善了患者预后,取得明显疗效。
1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13年10月共32例,男性26例, 女性6例,年龄23~75岁,平均50.8岁,有中间清醒期及继发性昏迷21例,昏迷进行性加重12例,一侧瞳孔散大18例,双侧均散大14例,GCS评分3~8分,平均5.60分,头颅CT:急性硬膜下血肿血肿合并不同程度脑挫裂伤22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0例。发生脑疝至锥(钻)颅时间:<30min者25例,30~60min者5例,超过60min者2例。
2用物准备
多功能监护仪、吸氧装置、吸引器、床边锥(钻)颅器械一套,颅脑外引流器,一次性冠脉包,无菌手套,纱布,手术刀片,带线缝合针,注射器,利多卡因,庆大霉素,生理盐水。
3护理配合
3.1 迅速建立靜脉通道,保证静脉给药途径。术前一般不使用甘露醇、呋塞米脱水。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予氧气吸入。昏迷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如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暂停立即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3.3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局部剃发,同时进行急诊心电图检查,静脉釆血,留置导尿等,并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紧急性。
3.4手术配合 常规消毒,铺洞巾,局部麻醉或不予麻醉。协助医生固定患者头颅,早期多采用钻颅术:作一长约3cm的切口,撑开头皮,手摇钻钻颅形成一直径约1.5cm的骨孔,硬膜下血肿十字切开硬膜。后期多采用锥颅术:以凹槽手锥钝性刺破头皮少许,手持5mm颅锥锥透颅骨,再以凹槽手锥清除骨道内骨屑,硬膜下血肿以三棱锥刺破硬膜。锥(钻)颅成功后先自然放出部分积血,然后小心置入多侧孔导管于血肿腔抽吸引流血肿,缝合头皮固定导管接上颅脑外引流器。锥(钻)颅引流后继续完善术前准备,尽快送手术室施行常规开颅术。
4护理观察
4.1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意识、瞳孔的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及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术毕,一侧瞳孔明显回缩18例,其中15例意识有好转。
4.2 持续多功能心电监测,观察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如呼吸深慢、脉搏缓慢、血压高,提示颅内压升高,或是脑疝的早期表现;如出现呼吸浅促、脉搏快而微弱,血压下降,昏迷加深则提示病情危重,应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4.3引流管的护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严格无菌操作,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的高度和通畅,防止扭曲受压或引流液的逆流。搬动患者时,先夹管再搬动,注意防止引流管脱落。
4.4 体温的观察,术后体温升高提示有中枢性或感染性高热,遵医嘱用药。采用亚低温控制脑水肿,有研究证明压低温治疗能抑制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期的反应,抑制儿茶酚胺及内源性有害因子及白三烯(LTB)的生存和释放,降低脑氧耗量,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从而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1]。
5讨论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多见而且最危险的继发性病变,其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2]。创伤性颅内血肿一旦继发急性脑疝形成,如果不及时抢救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颅内血肿并发脑疝的最佳抢救时间窗为脑疝后30min内,超过这一时限,发生不可逆脑损伤的概率会明显增加。颅内出血可以导致颅内压的急剧增高,使部分脑组织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造成脑组织、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而产生相应症状[3]。尽早减轻脑组织的受压,缓解脑疝症状是治疗的关键。紧急的床边锥(钻)颅引流,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局麻或不需麻醉就能完成。只要引流出少量的血液或脑脊液,就能迅速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疝症状。
6体会
创伤性硬膜外(下)血肿所致脑疝形成的患者,急诊床边锥(钻)颅引流作为一种抢救手段。虽然手术简单,但因病房消毒不严格,无菌条件差,易造成颅内感染。床边空间狭小,照明设备有限,手术操作时不太方便。所以要求护士密切观察病情,与医生积极配合,术前准备好所有的药品、物品、以及器械。熟练掌握手术过程,术中彼此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尽量缩短脑疝的持续时间,为下一步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争取时间。急诊锥(钻)颅引流显著改善了创伤性脑疝患者的预后,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致残率。
参考文献[1]孙淑琴,杨金芳,田雪琴。中国保健2009年第17卷21期:915
[2]刘佰运.王忠诚主编: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35
[3]张运良.黄亮.孙道发等。中国新医学论坛2007年7月第7卷第7期: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