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祝 茗
生活实例:75岁的张大伯近半年来经常觉得头晕,家人发现其行走变慢、步态不稳,情绪低落、易怒。对此,张大伯认为是疫情期间活动减少造成的。但在家人的坚持下,张大伯只得来到神经内科就诊。
据了解,张大伯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近来血糖控制不佳。经过一系列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量表评估、相关血液化验及头部磁共振检查后,医生发现张大伯存在广泛脑小血管病变、中重度抑郁、认知轻度异常及步态异常,最终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血管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脑小血管病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其除引起卒中(中风)外,还可导致慢性脑血管功能障碍,造成抑郁、认知减退、行动障碍等异常。
什么是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是指脑的小穿支动脉和小动脉(直径40~200微米)、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它们共同构成了脑组织血供的基本单位,对维持脑功能起重要作用。上述血管的各种病变所导致的临床、认知、影像学及病理学改变的综合征,是脑血管病的重要表现。
由于颅内小血管管径小,解剖位置深,难以采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判断血管内病变的严重程度。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上可通过脑小血管病在CT、磁共振上的表现,如脑白质高信号(WMH)、腔隙性梗死(LI)等特征性病理改变,对病变的严重程度做出综合判断。不过,因CT检查对脑小血管病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低,临床工作中常用磁共振进行筛查与诊断。此外,脑小血管病在磁共振上除表现为WMH、LI,还包括脑微出血、新发皮质下小梗死以及血管周围间隙等。
脑小血管病有哪些表现
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简单分为两类:
1.以卒中(深部小梗死、脑出血)为代表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者相比,前者神经功能损害较轻,预后较好;
2.以血管性认知损害、情感障碍(如血管性抑郁)、步态障碍及总体功能下降为代表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精神功能障碍。
脑小血管病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患者可表现为慢性或隐匿性的认知、人格、情感及行为障碍,容易发生步态异常、跌倒及排尿异常。因此,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睡眠障碍、情绪低落、多思多虑、易哭易怒、记忆力减退、不愿与人交往等现象,不可大意,应主动就医,在神经内科医生帮助下进行评估及病因分析,及早干预,以预防痴呆的发生。
脑小血管病怎么治
積极治疗合并的临床血管病(如冠状动脉疾病、慢性肾病、周围动脉病等)可以有效延缓脑小血管病的进展,对防治卒中及血管性认知损害均有益。
脑小血管病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降压、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等。在病因治疗中,需严格控制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血脂异常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当运动、避免久坐等,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重情绪管理,密切监测认知功能。抗血小板治疗应以阿司匹林单药治疗为主。若患者同时合并心房颤动,仍应进行抗凝治疗,但无须进行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类药物除能降低胆固醇外,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抗炎或神经保护作用,同样适用于脑小血管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可用B族维生素或叶酸治疗。
生活实例:75岁的张大伯近半年来经常觉得头晕,家人发现其行走变慢、步态不稳,情绪低落、易怒。对此,张大伯认为是疫情期间活动减少造成的。但在家人的坚持下,张大伯只得来到神经内科就诊。
据了解,张大伯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近来血糖控制不佳。经过一系列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量表评估、相关血液化验及头部磁共振检查后,医生发现张大伯存在广泛脑小血管病变、中重度抑郁、认知轻度异常及步态异常,最终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血管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脑小血管病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其除引起卒中(中风)外,还可导致慢性脑血管功能障碍,造成抑郁、认知减退、行动障碍等异常。
什么是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是指脑的小穿支动脉和小动脉(直径40~200微米)、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它们共同构成了脑组织血供的基本单位,对维持脑功能起重要作用。上述血管的各种病变所导致的临床、认知、影像学及病理学改变的综合征,是脑血管病的重要表现。
由于颅内小血管管径小,解剖位置深,难以采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判断血管内病变的严重程度。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上可通过脑小血管病在CT、磁共振上的表现,如脑白质高信号(WMH)、腔隙性梗死(LI)等特征性病理改变,对病变的严重程度做出综合判断。不过,因CT检查对脑小血管病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低,临床工作中常用磁共振进行筛查与诊断。此外,脑小血管病在磁共振上除表现为WMH、LI,还包括脑微出血、新发皮质下小梗死以及血管周围间隙等。
脑小血管病有哪些表现
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简单分为两类:
1.以卒中(深部小梗死、脑出血)为代表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者相比,前者神经功能损害较轻,预后较好;
2.以血管性认知损害、情感障碍(如血管性抑郁)、步态障碍及总体功能下降为代表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精神功能障碍。
脑小血管病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患者可表现为慢性或隐匿性的认知、人格、情感及行为障碍,容易发生步态异常、跌倒及排尿异常。因此,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睡眠障碍、情绪低落、多思多虑、易哭易怒、记忆力减退、不愿与人交往等现象,不可大意,应主动就医,在神经内科医生帮助下进行评估及病因分析,及早干预,以预防痴呆的发生。
脑小血管病怎么治
積极治疗合并的临床血管病(如冠状动脉疾病、慢性肾病、周围动脉病等)可以有效延缓脑小血管病的进展,对防治卒中及血管性认知损害均有益。
脑小血管病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降压、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等。在病因治疗中,需严格控制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血脂异常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当运动、避免久坐等,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重情绪管理,密切监测认知功能。抗血小板治疗应以阿司匹林单药治疗为主。若患者同时合并心房颤动,仍应进行抗凝治疗,但无须进行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类药物除能降低胆固醇外,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抗炎或神经保护作用,同样适用于脑小血管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可用B族维生素或叶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