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常常出这样的问题:一是把对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和“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中,去枝存叶,去本求末,让学生只在“笔法”与“墨海”中绕圈子;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三是对美术概念的误导和忽视,造成学生对美术教学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良好的贯彻和落实。这些问题的继续存在,必将使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我认为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写意手法,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写意一般是指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就是在画面上表现所画的对象时不拘泥于对象的细节,表象的真实,依据画家的感受,通过洒脱简练的笔墨,挥写出物象的形神。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在教学中进行“写意”和“激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在我国近几十年来小学传统美术教育的主导思想是:打好基础,抓基本功训练。例如,在画圆时,必须先画正方形,然后连上对角线,用切割法,去除多余部分,才画成一个圆形。而画人更是按照严格的比例,以画方块,圆形等几何形体的切割或变添逐步完成。中国画就更有一套传统规范,连临摹也不得半点走样,一味追求形似,我想画家自己也很难画出两幅一模一样的作品,何况是在向人学习。学习人家的优点是好的,但如果一味地照搬,连缺点也当优点一样学,那是失去学习意义的。学习时盲目地模仿和照搬照抄,我认为这不是在上美术课,而是在上机械制图课!这是一种狭隘的审美观,无视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把技术和艺术混为一谈,束缚了少年儿童造型艺术领域中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为艺术教育,一开始就应注意“艺术”二字。我认为,小学美术教育应从“写意”和“激发思维”开始入手来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激发小学生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更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例如,在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把麻雀画成五颜六色的,用传统的美术观评价,绝对是不像样的。但用现代素质教育要求,这个学生有创造力,把麻雀画成了孔雀,是一种思维创造。儿童画是儿童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和认识,是儿童特有的一种语言,是儿童跟成年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本来就是以培养创造思维为主要目的的。所以,我们不能用像不像来评定,应该用是否有创造性来评价。我正确认识了儿童画的内涵,从儿童作画的过程入手,确立了正确的评价方法,从而使学生散发出灿烂的创造灵感。
二、通过“写意”教学,培养学生艺术情趣
我们知道所谓“艺术”就是“创造出来的表现形式”或“表现人类情感的外观形式”,而評价一件作品是不是艺术,就取决于这件作品中是否包含着某种情感或生命力。在我看来画画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种表现形式,一种诉诸视觉、知觉的形式。可是,机械地让学生临摹,会压抑学生独立观察和有感而创作的能力。从而造成从小学开始在观察对象时只会用尺子找,去量那些抽象的框框。而就在这量的过程中陷入了局部的观察,在那种精细的切割中往往丢掉物体本身与环境的整体关系,画的画机械呆板,缺少艺术的情感。
有的人会说:“小孩子画画,有什么‘情感’可言和‘形式’可谈?”殊不知小学生最容易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他们的画画上。从儿童画的技法看,孩子们由于生理上发育还不健全,腕骨和指骨正处于生长过程中,指挥小肌肉群的神经系统尚未成熟。同时在色彩分辨力和记忆力方面也不强。这时,他们的用笔和用色就出现有趣的画面。更重要的是从画的内容上看,由于在心理上小学生感知觉,表象的活动形式还不很完善,在他们纯真的眼中,一切绘画的对象都是有象征性的东西,在他们笔下的对象都是根据自己感受和熟悉的东西及生活来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因此,我们没有什么理由用什么“法”来框他们。而应该让孩子们发挥自己想象的翅膀,创造出自己心中的画。例如,一次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先画个大圆圈。简单,学生好画也好奇。然后我问学生,在圆圈上加一画后像什么?一个学生在圆圈外面加几笔后说:是个太阳;另一个学生在圆圈上加一竖一点后说:是苹果;还有一学生在圆圈内加几横几竖几点后说:是向日葵……我在圆圈内加几笔后成了一个大娃娃,再在圆圈内稍作变化加几笔,那大娃娃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什么表情都出来了。小朋友们看了兴趣盎然,作画热情达到高潮。
用“写意”这种手法来教小学生是不是说就不训练“基本功”呢?不是的!我认为,小学美术基础最需要的是培养“情趣”!“情”指学生对一件事物的情意,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的。兴趣也就在自觉的艺术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这就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基本功所在和重要的目的。“情”与“趣”它们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促进的。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就应认清它们的关系,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特性。在美术教育中,小学生应有小学生的教学内容,应有儿童的语言,有儿童的画面,培养艺术的“情趣”永远是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而写意这种手法恰恰最能启发小学生得到美的教育。
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这一特定性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大力地提倡、推广这种“写意手法”,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让学生掌握“写意”的造型观,并依此去指导技法,驾御技法,从而使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得以正确的贯彻,也使小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写意一般是指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就是在画面上表现所画的对象时不拘泥于对象的细节,表象的真实,依据画家的感受,通过洒脱简练的笔墨,挥写出物象的形神。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在教学中进行“写意”和“激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在我国近几十年来小学传统美术教育的主导思想是:打好基础,抓基本功训练。例如,在画圆时,必须先画正方形,然后连上对角线,用切割法,去除多余部分,才画成一个圆形。而画人更是按照严格的比例,以画方块,圆形等几何形体的切割或变添逐步完成。中国画就更有一套传统规范,连临摹也不得半点走样,一味追求形似,我想画家自己也很难画出两幅一模一样的作品,何况是在向人学习。学习人家的优点是好的,但如果一味地照搬,连缺点也当优点一样学,那是失去学习意义的。学习时盲目地模仿和照搬照抄,我认为这不是在上美术课,而是在上机械制图课!这是一种狭隘的审美观,无视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把技术和艺术混为一谈,束缚了少年儿童造型艺术领域中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为艺术教育,一开始就应注意“艺术”二字。我认为,小学美术教育应从“写意”和“激发思维”开始入手来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激发小学生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更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例如,在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把麻雀画成五颜六色的,用传统的美术观评价,绝对是不像样的。但用现代素质教育要求,这个学生有创造力,把麻雀画成了孔雀,是一种思维创造。儿童画是儿童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和认识,是儿童特有的一种语言,是儿童跟成年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本来就是以培养创造思维为主要目的的。所以,我们不能用像不像来评定,应该用是否有创造性来评价。我正确认识了儿童画的内涵,从儿童作画的过程入手,确立了正确的评价方法,从而使学生散发出灿烂的创造灵感。
二、通过“写意”教学,培养学生艺术情趣
我们知道所谓“艺术”就是“创造出来的表现形式”或“表现人类情感的外观形式”,而評价一件作品是不是艺术,就取决于这件作品中是否包含着某种情感或生命力。在我看来画画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种表现形式,一种诉诸视觉、知觉的形式。可是,机械地让学生临摹,会压抑学生独立观察和有感而创作的能力。从而造成从小学开始在观察对象时只会用尺子找,去量那些抽象的框框。而就在这量的过程中陷入了局部的观察,在那种精细的切割中往往丢掉物体本身与环境的整体关系,画的画机械呆板,缺少艺术的情感。
有的人会说:“小孩子画画,有什么‘情感’可言和‘形式’可谈?”殊不知小学生最容易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他们的画画上。从儿童画的技法看,孩子们由于生理上发育还不健全,腕骨和指骨正处于生长过程中,指挥小肌肉群的神经系统尚未成熟。同时在色彩分辨力和记忆力方面也不强。这时,他们的用笔和用色就出现有趣的画面。更重要的是从画的内容上看,由于在心理上小学生感知觉,表象的活动形式还不很完善,在他们纯真的眼中,一切绘画的对象都是有象征性的东西,在他们笔下的对象都是根据自己感受和熟悉的东西及生活来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因此,我们没有什么理由用什么“法”来框他们。而应该让孩子们发挥自己想象的翅膀,创造出自己心中的画。例如,一次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先画个大圆圈。简单,学生好画也好奇。然后我问学生,在圆圈上加一画后像什么?一个学生在圆圈外面加几笔后说:是个太阳;另一个学生在圆圈上加一竖一点后说:是苹果;还有一学生在圆圈内加几横几竖几点后说:是向日葵……我在圆圈内加几笔后成了一个大娃娃,再在圆圈内稍作变化加几笔,那大娃娃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什么表情都出来了。小朋友们看了兴趣盎然,作画热情达到高潮。
用“写意”这种手法来教小学生是不是说就不训练“基本功”呢?不是的!我认为,小学美术基础最需要的是培养“情趣”!“情”指学生对一件事物的情意,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的。兴趣也就在自觉的艺术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这就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基本功所在和重要的目的。“情”与“趣”它们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促进的。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就应认清它们的关系,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特性。在美术教育中,小学生应有小学生的教学内容,应有儿童的语言,有儿童的画面,培养艺术的“情趣”永远是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而写意这种手法恰恰最能启发小学生得到美的教育。
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这一特定性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大力地提倡、推广这种“写意手法”,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让学生掌握“写意”的造型观,并依此去指导技法,驾御技法,从而使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得以正确的贯彻,也使小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