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加坡交流期间,我有幸被安排到新加坡女子学校(Singapore Chinese Girl’s School)从事教学工作。SCGS是一所创办于1899年的百年老校,爱国华侨、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林文庆博士是它的创办人之一。如今,它是新加坡十二所自主学校之一(新加坡的学校可分为政府学校、辅助学校、自主学校、自治学校几类,其中,自主学校基本上都是名校,办学享有较大自主权),在新加坡享有美好声誉。
新加坡的学校根据办学传统和办学风格可以分为英校和华校。SCGS从校名看是华校,事实上是一所英制学校。它的管理基本上沿袭英国办学特色。要说SCGS给我留下的印象,我感受最深的是四个词:优雅、自由、尊重、卓越。
优雅
SCGS靠近乌节路,地处新加坡繁华地段,外观却显得十分质朴。学校正门处,小小的铁栅门旁,一堵与校园围墙等高的墙上面题写着学校的英文全称,并无特别引人注目之处。但穿过铁栅门走进校园,人们会立刻被校园内优雅的环境所吸引。
新加坡本就是“花园国度”,新国的学校更如同一个个小花园。SCGS的主建筑群有五层高,沿一条中轴线对称展开,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故宫博物院的建筑风格。校园的绿化设计则颇具中国园林之意趣。这里有广阔的草坪,有参天的古树,有缤纷的花径,还有假山池沼,喷泉涌动,游鱼戏石,更有鸟儿时不时从高处的树枝上送来一声声悦耳的啼鸣,一派优雅而又生机盎然。
美好的环境悦目悦耳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悦心。徜徉在如此优美的环境里,心灵之树仿佛要开出花来,人对生活对工作对学习的爱意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感受之美妙不可言喻。
在这样的花草鱼鸟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里,有两样东西格外吸引我的注意。一样是秋千,一样是钢琴。SCGS的秋千和钢琴特别多,不仅一楼有,几乎每个楼层可供憩息处都有。秋千的材质和颜色各不相同。屋檐外放置的是铁制的秋千,分别漆成不同的颜色。有屋檐的休息空间放置的是藤艺秋千。早晨升旗前,课间时分,放学后,总有三三两两肤色相同或不同的女孩子在秋千上笑语荡漾,秋千几乎不曾孤单寂寞。有一回课间,我看到年过五旬的校长沈爱娜女士正在帮几个小学段的女孩荡秋千,坐在秋千上的这几个小女孩毫不拘束地领受着沈校长的美意,场面颇为动人。
校园里的钢琴也不会寂寞。只要是休息时间,校园里就会飞扬起随意而美妙的乐章。那琴声也许是从三楼的过道里飞出来的,也许是从一楼的小花园里飞出来的,也许是从食堂的音乐角里飞出来的,也许是一个华裔女孩弹奏的,也许是一个印度籍女孩弹奏的,反正无人报幕,无需交接,行云流水的音乐来得是那样自然。
如果此时你正好在一楼假山池沼处漫步,你会同时听到三种声音:池沼的潺潺流水声、林间的清脆鸟鸣声、楼上的悠扬钢琴声——自然的声音与艺术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别有一种动人的力量,让我不由得想:如果歌声、笑声、读书声能加上自然的声音和乐声,校园是不是可以更完美呢?
自由
说起自由,一定要提一下新加坡学生坐的方面的一个细节。在新加坡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就地而坐,自然随意。SCGS的学生正是如此。学校的升旗仪式周一周三在操场上举行,周五在礼堂里举行,升旗仪式开始之前,上千个孩子席地而坐,安静等候,场面可谓壮观。进餐时间,有的孩子在食堂的餐桌上就餐,另外还有些孩子喜欢几人一组在食堂门口的空地上铺上一张布,把各自从家里带来的或从食堂买到的食物摆开,开始她们的小型餐会。有时候,这样的小型餐会有十几个,这儿一组,那儿一组,校园一下子变公园。其他时间,孩子们就地而坐更是一种常有的状态,坐着阅读、谈心或弹吉他的学生到处可见。
当然,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绝对不是指一种外在的身体的姿态,而应该是一种心灵的状态。
其实在我看来,上面所谈到的秋千和钢琴所代表的不仅仅是SCGS的优雅,它更代表着一种自由。秋千扬起和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孩子们的心灵都是快乐的、自由的。教育的终极目的中应该有一项,那就是培养心灵自由的人。一个人心灵的自由度越大,他获得的幸福度就会越高。
在SGCG的各类表演活动中,我感受到来自孩子们内心的自由。我看过两次全校大型表演。一次是教师节庆祝会,师生共聚一堂表演节目。第一个节目是校长、副校长与学校乐队合作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几位校长因为不会讲中文,都是用英语演唱的,唱到一半有点唱不下去,台下所有学生就一起挥动手臂,为校长鼓劲加油,场面欢乐融洽。轮到学生上场表演时,她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酷炫绽放,激情飞扬,活力四射,丝毫不因老师在场而感到拘束,让人感受到她们都是全身心地放松。还有一次是每学期一次的学生才艺大比拼,每个班几乎都是全班学生参与,自编自导音乐歌舞剧,虽然因为时间有限,节目做得比较粗糙,但台上的孩子们依然是神采奕奕,自在洒脱。
我所理解的SCGS的“自由”,是这里的学生从内心散发出来的一种自信,这是一种可贵的气质。
探究SCGS学生的自信与气质的培养,新加坡教育部制定的CCA课程和其他一系列活动应该功不可没。CCA是英语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缩写,译成中文就是“辅助课程”,它包括制服类、运动类、表演类、俱乐部和协会类四种。在新加坡,CCA比核心文化课还重要。新加坡针对CCA制定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考评系统。学校资讯仓有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其中就包括CCA参与情况的记录和成绩。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校参加任何一项活动,都会通过刷卡或者老师登录在电脑管理系统里留下记录,其出席率和表现直接影响学生参加CCA所得到的分数。学生在每一阶段升学时,CCA的表现是考虑因素之一。CCA活动之外,教育部还要求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与6小时的社区活动,一个学段至少参加一次海外浸濡活动。
除了教育部指定的活动,学校也会开展一些活动,我参与的活动就有带领学生到滨海湾艺术中心去看芭蕾舞剧,带领学生参加中国商数青年论坛等。CCA、社区活动、海外浸濡、艺术欣赏等活动的开展,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都起到了极好的作用。SCGS的学生因为内心拥有足够的自信,所以能够表现出自由的状态。 尊重
同样是在学校举行的活动中,我体验到“尊重”二字的含量。9月3日是SCGS一年一度的表扬日,学校请来了所有获奖同学的家长,由校长在礼堂为一年来在新加坡各类国家级比赛(如音乐比赛、球赛)中获得殊荣的学生颁奖。她亲自将获奖证书和奖杯发到获奖同学的手上,并与获奖同学合影留念。整个活动程序简单,时间长达两小时,学校还专门为这次表彰会安排了自助餐。另一个活动是中四年级的毕业典礼。中四年级全国汇考(相当于中国的中考)结束于11月13日,学校安排在11月14日这一天为中四年级学生举行毕业典礼。这次典礼邀请了中四年级全体学生的家长,另外还专门邀请了校董事会董事和学校杰出校友。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请杰出校友为全年级四百多名学生逐一颁发毕业证书,并与他们一一合影。没有节目助兴,没有呼喊口号,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相同的场景足足重复了四百多次。其间没有人离场,没有人喧哗,人们只是静静地观看着台上的仪式,一次次向领到毕业证书的孩子们致以热烈的掌声。
这两个活动都表现出极简的风格,不过是把相同的一个动作重复N次,却使我感慨良多。为什么SCGS在发放毕业证书和获奖证书时没有采用“打包”发放的“高效”方式呢?我想,他们如此郑重地去重复一个相同的动作,不厌其烦地把细小的时间平分给每一位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对学生而言,学校给予她们的是一份庄重的爱意,一份庄重的认可,也是一份庄重的期许。
学期末的学生分流会议,更让我强烈地感受觉到校方对学生的尊重。分流教育制度和双语教学是新加坡教育最显著的两大亮点。如何分流呢?就华文这一学科的学习来说,学校会根据学生掌握华文的程度把学生分进高级华文班和普通华文班,如某位学生原本在高级华文班学习,但成绩很不理想,跟不上高级华文班的学习进度,学校就会根据她的情况召开一个会议,讨论是让这个孩子继续留在高级华文班还是转到普通华文班。会议由校长亲自主持,教学副校长、部门主任、学科教师均要到场,结合这个孩子平时的表现,分析她没有考好的原因和她在华文学科的学习前景,反复斟酌后作出决定。分流会议相当耗费时间,一个班级的分流会就要开足足半天。我曾问学校的同事,校长和副校长是否有时间参与每个班级的分流会,答案是肯定的——校长不仅参与每个班级的分流会,还会在细致地倾听老师们的发言之后,对每一个孩子的去向提出中肯的建议。SCGS的校领导和老师对待分流工作的如此认真审慎的精神和态度,表现出来的正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推及开来,正因为新加坡的各所学校对分流工作有如此认真审慎的精神和态度,新加坡的分流制度才能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把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或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卓越
新加坡教育部部长曾经这样说起新加坡的学校:“新加坡的学校分两类,好学校和更好的学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SCGS在新加坡当之无愧地属于“更好的学校”。一所好学校一定有它的精神内核,SCGS就用八个单词来呈现它们的校园精神:Courage(勇气)、Perseverance(毅力)、Sincerity(真诚)、Service(服务)、Prudence(节俭)、Generosity(慷既)、Grace(优雅)、Diligence(勤奋)。SCGS分小学部(六年制)和初中部(四年制),这10个不同年级的班级均采用校园精神来命名。如中学一年级有八个班,那么这八个班的班名分别为1CO(CO为Courage的简称)、1PE、1SY、1SE、1PR、1GY、1GR、1DG;中学二年级的八个班则命名为2CO、2PE、2SY、2SE……
在这样一种校园精神的激励下,SCGS时时处处让人感受到向上的力量。择其中“勤奋”之精神来说,SCGS的学生学习勤奋,SCGS的教师工作勤奋。学校的林文庆图书馆(为纪念建校人林文庆先生而命名)几乎没有空过,有很多学生在这里阅读或自习。清晨上第一节课之前或下午三点钟放学之后,我经常在这里看到老师伏桌辅导学生的情形。其中有一位王老师给我留下的印像最深刻。王老师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曾经是SCGS的正式老师。她的先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重大实验研究,无暇顾及家庭琐事,王老师不得不选择辞去公职专心于家务。恰好SCGS有华文老师请假,邀请她临时来代课。她应邀而来,虽然只是一名代课教师,她仍全心扑在工作上。我了解到,为了早点到校做好上课准备,她每天五点多就要起床,在备教改时间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她每天还会挤出时间给学生做辅导。
我想正是因为有“勇气、毅力、真诚、服务、节俭、慷慨、优雅、勤奋”校园精神的引领和支撑,SCGS在各个领域都能有卓越的表现。不管是学业,还是戏剧表演、舞蹈、球类竞技方面,SCGS的表现都令全国瞩目,为新加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女性人才。
SCGS给我留下的印象当然不止以上这些。它也给我留下一些困惑,比如:我所看到的它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在舞台上和在活动中那么灵动活跃;华文教学一味强调华文的工具性,淡化了华文的人文性……当然,某些方面可能只是SCGS自己的特色,相较新加坡其他学校而言,SCGS并不完全具备代表性。
虽然SCGS己历经一些岁月,但它并不是一棵己经长大的树,而是一棵正在生长着的树,我期待着它能保存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同时在时光的淘洗中生长出新枝新叶,更加青葱蓊郁。
新加坡的学校根据办学传统和办学风格可以分为英校和华校。SCGS从校名看是华校,事实上是一所英制学校。它的管理基本上沿袭英国办学特色。要说SCGS给我留下的印象,我感受最深的是四个词:优雅、自由、尊重、卓越。
优雅
SCGS靠近乌节路,地处新加坡繁华地段,外观却显得十分质朴。学校正门处,小小的铁栅门旁,一堵与校园围墙等高的墙上面题写着学校的英文全称,并无特别引人注目之处。但穿过铁栅门走进校园,人们会立刻被校园内优雅的环境所吸引。
新加坡本就是“花园国度”,新国的学校更如同一个个小花园。SCGS的主建筑群有五层高,沿一条中轴线对称展开,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故宫博物院的建筑风格。校园的绿化设计则颇具中国园林之意趣。这里有广阔的草坪,有参天的古树,有缤纷的花径,还有假山池沼,喷泉涌动,游鱼戏石,更有鸟儿时不时从高处的树枝上送来一声声悦耳的啼鸣,一派优雅而又生机盎然。
美好的环境悦目悦耳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悦心。徜徉在如此优美的环境里,心灵之树仿佛要开出花来,人对生活对工作对学习的爱意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感受之美妙不可言喻。
在这样的花草鱼鸟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里,有两样东西格外吸引我的注意。一样是秋千,一样是钢琴。SCGS的秋千和钢琴特别多,不仅一楼有,几乎每个楼层可供憩息处都有。秋千的材质和颜色各不相同。屋檐外放置的是铁制的秋千,分别漆成不同的颜色。有屋檐的休息空间放置的是藤艺秋千。早晨升旗前,课间时分,放学后,总有三三两两肤色相同或不同的女孩子在秋千上笑语荡漾,秋千几乎不曾孤单寂寞。有一回课间,我看到年过五旬的校长沈爱娜女士正在帮几个小学段的女孩荡秋千,坐在秋千上的这几个小女孩毫不拘束地领受着沈校长的美意,场面颇为动人。
校园里的钢琴也不会寂寞。只要是休息时间,校园里就会飞扬起随意而美妙的乐章。那琴声也许是从三楼的过道里飞出来的,也许是从一楼的小花园里飞出来的,也许是从食堂的音乐角里飞出来的,也许是一个华裔女孩弹奏的,也许是一个印度籍女孩弹奏的,反正无人报幕,无需交接,行云流水的音乐来得是那样自然。
如果此时你正好在一楼假山池沼处漫步,你会同时听到三种声音:池沼的潺潺流水声、林间的清脆鸟鸣声、楼上的悠扬钢琴声——自然的声音与艺术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别有一种动人的力量,让我不由得想:如果歌声、笑声、读书声能加上自然的声音和乐声,校园是不是可以更完美呢?
自由
说起自由,一定要提一下新加坡学生坐的方面的一个细节。在新加坡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就地而坐,自然随意。SCGS的学生正是如此。学校的升旗仪式周一周三在操场上举行,周五在礼堂里举行,升旗仪式开始之前,上千个孩子席地而坐,安静等候,场面可谓壮观。进餐时间,有的孩子在食堂的餐桌上就餐,另外还有些孩子喜欢几人一组在食堂门口的空地上铺上一张布,把各自从家里带来的或从食堂买到的食物摆开,开始她们的小型餐会。有时候,这样的小型餐会有十几个,这儿一组,那儿一组,校园一下子变公园。其他时间,孩子们就地而坐更是一种常有的状态,坐着阅读、谈心或弹吉他的学生到处可见。
当然,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绝对不是指一种外在的身体的姿态,而应该是一种心灵的状态。
其实在我看来,上面所谈到的秋千和钢琴所代表的不仅仅是SCGS的优雅,它更代表着一种自由。秋千扬起和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孩子们的心灵都是快乐的、自由的。教育的终极目的中应该有一项,那就是培养心灵自由的人。一个人心灵的自由度越大,他获得的幸福度就会越高。
在SGCG的各类表演活动中,我感受到来自孩子们内心的自由。我看过两次全校大型表演。一次是教师节庆祝会,师生共聚一堂表演节目。第一个节目是校长、副校长与学校乐队合作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几位校长因为不会讲中文,都是用英语演唱的,唱到一半有点唱不下去,台下所有学生就一起挥动手臂,为校长鼓劲加油,场面欢乐融洽。轮到学生上场表演时,她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酷炫绽放,激情飞扬,活力四射,丝毫不因老师在场而感到拘束,让人感受到她们都是全身心地放松。还有一次是每学期一次的学生才艺大比拼,每个班几乎都是全班学生参与,自编自导音乐歌舞剧,虽然因为时间有限,节目做得比较粗糙,但台上的孩子们依然是神采奕奕,自在洒脱。
我所理解的SCGS的“自由”,是这里的学生从内心散发出来的一种自信,这是一种可贵的气质。
探究SCGS学生的自信与气质的培养,新加坡教育部制定的CCA课程和其他一系列活动应该功不可没。CCA是英语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缩写,译成中文就是“辅助课程”,它包括制服类、运动类、表演类、俱乐部和协会类四种。在新加坡,CCA比核心文化课还重要。新加坡针对CCA制定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考评系统。学校资讯仓有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其中就包括CCA参与情况的记录和成绩。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校参加任何一项活动,都会通过刷卡或者老师登录在电脑管理系统里留下记录,其出席率和表现直接影响学生参加CCA所得到的分数。学生在每一阶段升学时,CCA的表现是考虑因素之一。CCA活动之外,教育部还要求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与6小时的社区活动,一个学段至少参加一次海外浸濡活动。
除了教育部指定的活动,学校也会开展一些活动,我参与的活动就有带领学生到滨海湾艺术中心去看芭蕾舞剧,带领学生参加中国商数青年论坛等。CCA、社区活动、海外浸濡、艺术欣赏等活动的开展,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都起到了极好的作用。SCGS的学生因为内心拥有足够的自信,所以能够表现出自由的状态。 尊重
同样是在学校举行的活动中,我体验到“尊重”二字的含量。9月3日是SCGS一年一度的表扬日,学校请来了所有获奖同学的家长,由校长在礼堂为一年来在新加坡各类国家级比赛(如音乐比赛、球赛)中获得殊荣的学生颁奖。她亲自将获奖证书和奖杯发到获奖同学的手上,并与获奖同学合影留念。整个活动程序简单,时间长达两小时,学校还专门为这次表彰会安排了自助餐。另一个活动是中四年级的毕业典礼。中四年级全国汇考(相当于中国的中考)结束于11月13日,学校安排在11月14日这一天为中四年级学生举行毕业典礼。这次典礼邀请了中四年级全体学生的家长,另外还专门邀请了校董事会董事和学校杰出校友。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请杰出校友为全年级四百多名学生逐一颁发毕业证书,并与他们一一合影。没有节目助兴,没有呼喊口号,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相同的场景足足重复了四百多次。其间没有人离场,没有人喧哗,人们只是静静地观看着台上的仪式,一次次向领到毕业证书的孩子们致以热烈的掌声。
这两个活动都表现出极简的风格,不过是把相同的一个动作重复N次,却使我感慨良多。为什么SCGS在发放毕业证书和获奖证书时没有采用“打包”发放的“高效”方式呢?我想,他们如此郑重地去重复一个相同的动作,不厌其烦地把细小的时间平分给每一位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对学生而言,学校给予她们的是一份庄重的爱意,一份庄重的认可,也是一份庄重的期许。
学期末的学生分流会议,更让我强烈地感受觉到校方对学生的尊重。分流教育制度和双语教学是新加坡教育最显著的两大亮点。如何分流呢?就华文这一学科的学习来说,学校会根据学生掌握华文的程度把学生分进高级华文班和普通华文班,如某位学生原本在高级华文班学习,但成绩很不理想,跟不上高级华文班的学习进度,学校就会根据她的情况召开一个会议,讨论是让这个孩子继续留在高级华文班还是转到普通华文班。会议由校长亲自主持,教学副校长、部门主任、学科教师均要到场,结合这个孩子平时的表现,分析她没有考好的原因和她在华文学科的学习前景,反复斟酌后作出决定。分流会议相当耗费时间,一个班级的分流会就要开足足半天。我曾问学校的同事,校长和副校长是否有时间参与每个班级的分流会,答案是肯定的——校长不仅参与每个班级的分流会,还会在细致地倾听老师们的发言之后,对每一个孩子的去向提出中肯的建议。SCGS的校领导和老师对待分流工作的如此认真审慎的精神和态度,表现出来的正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推及开来,正因为新加坡的各所学校对分流工作有如此认真审慎的精神和态度,新加坡的分流制度才能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把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或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卓越
新加坡教育部部长曾经这样说起新加坡的学校:“新加坡的学校分两类,好学校和更好的学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SCGS在新加坡当之无愧地属于“更好的学校”。一所好学校一定有它的精神内核,SCGS就用八个单词来呈现它们的校园精神:Courage(勇气)、Perseverance(毅力)、Sincerity(真诚)、Service(服务)、Prudence(节俭)、Generosity(慷既)、Grace(优雅)、Diligence(勤奋)。SCGS分小学部(六年制)和初中部(四年制),这10个不同年级的班级均采用校园精神来命名。如中学一年级有八个班,那么这八个班的班名分别为1CO(CO为Courage的简称)、1PE、1SY、1SE、1PR、1GY、1GR、1DG;中学二年级的八个班则命名为2CO、2PE、2SY、2SE……
在这样一种校园精神的激励下,SCGS时时处处让人感受到向上的力量。择其中“勤奋”之精神来说,SCGS的学生学习勤奋,SCGS的教师工作勤奋。学校的林文庆图书馆(为纪念建校人林文庆先生而命名)几乎没有空过,有很多学生在这里阅读或自习。清晨上第一节课之前或下午三点钟放学之后,我经常在这里看到老师伏桌辅导学生的情形。其中有一位王老师给我留下的印像最深刻。王老师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曾经是SCGS的正式老师。她的先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重大实验研究,无暇顾及家庭琐事,王老师不得不选择辞去公职专心于家务。恰好SCGS有华文老师请假,邀请她临时来代课。她应邀而来,虽然只是一名代课教师,她仍全心扑在工作上。我了解到,为了早点到校做好上课准备,她每天五点多就要起床,在备教改时间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她每天还会挤出时间给学生做辅导。
我想正是因为有“勇气、毅力、真诚、服务、节俭、慷慨、优雅、勤奋”校园精神的引领和支撑,SCGS在各个领域都能有卓越的表现。不管是学业,还是戏剧表演、舞蹈、球类竞技方面,SCGS的表现都令全国瞩目,为新加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女性人才。
SCGS给我留下的印象当然不止以上这些。它也给我留下一些困惑,比如:我所看到的它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在舞台上和在活动中那么灵动活跃;华文教学一味强调华文的工具性,淡化了华文的人文性……当然,某些方面可能只是SCGS自己的特色,相较新加坡其他学校而言,SCGS并不完全具备代表性。
虽然SCGS己历经一些岁月,但它并不是一棵己经长大的树,而是一棵正在生长着的树,我期待着它能保存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同时在时光的淘洗中生长出新枝新叶,更加青葱蓊郁。